1 / 70

閒情偶寄

閒情偶寄. 生活態度與品味. 班級:經管一甲 組長:王建凱 40 組員:陳 毅 毅 26 組員:丁冠文 35 組員:卓威佐 44 組員:廖秦利 47 指導教授:陳美美. 大綱. 報告內容. 課文導讀:王建凱 作者背景:卓威佐 時代思潮:廖秦利 小品文:陳毅 延伸:丁冠文 結論:丁冠文. 課文導讀 書籍介紹 選文介紹 報告者:王建凱. 書籍介紹. 書籍介紹. <閒情偶寄>這本書作者為 李漁 在書前有 序 、 凡例七則 : 『 四期三戒 』

ch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閒情偶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閒情偶寄 生活態度與品味

  2. 班級:經管一甲 • 組長:王建凱 40 • 組員:陳毅毅 26 • 組員:丁冠文 35 • 組員:卓威佐 44 • 組員:廖秦利 47 • 指導教授:陳美美

  3. 大綱

  4. 報告內容 • 課文導讀:王建凱 • 作者背景:卓威佐 • 時代思潮:廖秦利 • 小品文:陳毅 • 延伸:丁冠文 • 結論:丁冠文

  5. 課文導讀 • 書籍介紹 • 選文介紹 • 報告者:王建凱

  6. 書籍介紹

  7. 書籍介紹 • <閒情偶寄>這本書作者為李漁 • 在書前有序、凡例七則:『四期三戒』 • 內容則有『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共八部

  8. 書籍介紹 • 凡例七則:『四期三戒』 • 1.一期點綴太平 • 2.一期崇尚儉樸 • 3.一期規正風俗 • 4.一期警惕人心 • 這四期為李漁著書的目的

  9. 書籍介紹 • 5.一戒剽竊陳言 • 6.一戒網羅舊集 • 7.一戒支離補湊 • 這三戒為李漁對自身寫作態度的宣示

  10. 書籍介紹 • 詞曲部:關於戲曲創作 • 演習部:關於戲曲表演 • 聲容部:婦女裝飾打扮的問題 • 居室部:關於園林建築

  11. 書籍介紹 • 器玩部:關於傢俱古玩 • 飲饌部:關於飲食烹調 • 種植部:關於養花種樹 • 頤養部:關於醫療養生

  12. 選文介紹

  13. 選文介紹 • 課本選文自『閒情偶寄。頤養部』 • 『頤養部』分為『行樂』、『止憂』、『調飲啜』、『節色慾』、『卻病』、『療病』共六章 • 選文為『行樂』章中的『貧賤行樂之法』、『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兩款

  14. 選文介紹 • 『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之內又有『睡』、『坐』、『行』、『立』、『飲』、『談』、『沐浴』、『聽琴觀棋』、『看花聽鳥』、『蓄養禽魚』、『澆灌竹林』 • 選了『睡』 、『飲』、『談』

  15. 行樂第一 • 一個人的一生,能活到百歲的人不多,就算能活到百歲,但遭受憂愁困苦、疾病顛連、名韁利鎖、驚風駭浪、阻人燕游所煎熬,心情往往受到這些事情困惱,心境上真正能享受到滿足的時刻,並沒有很多。

  16. 行樂第一 • 所以我們才要去行樂,這裡的行樂不是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而是改變心境上那種行樂。 • 所以在行樂篇章下會有關每個人如何去行樂的方法。

  17. 貧賤行樂之法 • 窮人行樂之法,沒有其他技巧,只有退一步法。 • 我自認為貧窮,但有比我更貧窮的人;我自認為低賤,但有比我更低賤的人。用這樣的想法,就能讓苦海成了樂地。

  18. 貧賤行樂之法 • 顯者和亭長的故事 • 所謂的退步者,到處都有,什麼人都可以,只要退一步,快樂的境界自然會生成。凡行樂者,不必遠引他人為退步。

  19. 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 • 人生在世,處處可以行樂、時時可以行樂,可因時、因地、因事去尋求其樂之法:睡有睡的行樂之法、坐有做的行樂方法、走路有走路的行樂之法……

  20. • 一、目的:養精、健脾益胃、堅骨 壯筋 • 二、時間: 從戌時到卯時(晚上七點到早上七點),但長夏要午睡,以補夜間不足。

  21. • 三、睡之法: 倦而眠,不要刻意覓睡。 四、睡的環境: 靜、涼。 • 五、睡的心境: 事閉而心安

  22. 宴飲—五貴、 • 飲量無論窄寬,貴在能好。 • 飲伴無論多寡,貴在善談。 • 飲具無論豐嗇,貴在可繼。 • 飲政無論寬猛,貴在可行。 • 飲侯無論短長,貴在能止。

  23. 宴飲—五好、五不好 • 不好酒而好客 • 不好食而好談 • 不好長夜之歡,而好與明月相隨而不忍別 • 不好為苛刻之令,而好受罰者欲辯而無辭 • 不好使酒罵坐之人,而好酒後盡露肝膈

  24. 家庭小飲與獨酌 • 天機逗露、形跡消忘 • 享受天倫之樂,悠然自在

  25. • 與高士盤桓,文人講論。 • 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

  26. 作者背景 • 報告者:卓威佐

  27. 作者介紹 •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 • 李漁是17世紀中國傑出的戲曲理論家。他的專著《閒情偶寄》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生活美學小品集。

  28. 早年 • 李漁,生於江蘇如皋,祖籍浙江蘭溪。李漁自幼聰穎,擅長古文詞。 • 李漁出生時,由於其祖輩在如皋創業已久,此時「家素饒,其園亭羅綺甲邑內」,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後由於在科舉中失利,使肩負以仕途騰達為家 庭光耀門戶重任的李漁放棄了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間大隱」之道。

  29. 中年 • 西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在對其進行細心調教後組建了以二姬為台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迴於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 • 這是李漁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一個時期,《閒情偶寄》一書就是在這一段內完成並付梓的。

  30. 晚年 • 1672、1673年,隨著喬、王二姬的先後離世,支撐李漁富足生活的家庭戲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漁的生活從此轉入了捉襟見肘的困頓之中,經常靠舉貸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漁於貧病交加中泯然於世。

  31. 李漁與閒情偶記 • 李漁的戲曲論著存《閒情偶寄》詞曲部,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譯、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我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閒情偶寄》除戲曲理論外,還有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 內容。李漁在給禮部尚書龔芝麓的信中說:「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綸,則綽有餘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積。」可見此書足能反映他的文藝修養和生活情趣。

  32. 時代思潮 • 報告者:廖秦利

  33. 時代思潮 • 陸九淵、王守仁-陽明學 • 泰州學派-王艮 • 李贄-童心說 • 公安派 • 明清文人文化 報告人:廖秦利

  34. 陸九淵 陸九淵的思想偏重在心性的修養,是「心學」的創始人,其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心即是理」,重視持敬的內省工夫,即是所謂的「尊德性」。

  35. 陽明學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理」之思想,提倡從自己內心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強調要知,更要行,「知行合一」。

  36. 王艮 • 為思想家王陽明弟子,被稱為「左派王學」,是泰州學派創始人。其學說的特點是簡單易行,易於啟發市井小民、販夫走卒,極具平民色彩,故流傳甚遠。 • 屬於反映城市平民、農民大眾思想情感的儒學流派,故稱「平民儒學」,其充滿對傳統儒教的叛逆精神。

  37. 王艮之思想 創立泰州學派,主張「百姓日用即道」,他深知「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聖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為失。」。

  38. 李贄  李贄(1527年10月26日-1602年3月16日),明朝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是明朝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

  39. 李贄之思想 • 李贄自稱「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 • 李贄承認個人私慾,「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天盡世道以交」,認爲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商業交易合乎天理。

  40. 李贄深受「陽明學」支流「泰州學派」影響。 • 貶斥程朱理學為僞道學,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 • 詩文多抨擊前七子、後七子復古之主張。 • 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響較深。

  41. 童心說 • 萬曆二十年(1592年)李贄作《童心說》 • 李贄的文學觀是以童心說為核心,主張詩文是發於性情,且由乎自然,不受傳統格律種種侷限所束縛。 • 而童心說的文學觀亦概括了四個重點,分別為抒寫真心、反對復古、重情尚俗、發憤著述。

  42. 在〈童心說〉(《焚書》第3卷)中有言:「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在〈童心說〉(《焚書》第3卷)中有言:「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

  43. 李贄「童心說」以「童」為真,而能統攝「天下之至文」,亦即立童心存真心,以此為文學創作之本,能成至文,童心為創作之始,存真而出,言真意,抒真情;李贄「童心說」以「童」為真,而能統攝「天下之至文」,亦即立童心存真心,以此為文學創作之本,能成至文,童心為創作之始,存真而出,言真意,抒真情; • 李贄以為學問義理若是成為童心之障礙與翳蔽,則學問亦是為假;後來公安派承襲李贄,並且論定性靈真心以破除矯偽,以此冀矯當時詩壇之弊。

  44. 從明代初期開始,「復古」就是文學思想的主流。從明代初期開始,「復古」就是文學思想的主流。 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喊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主義口號,後有王世貞、李攀龍等後七子的興起,其間雖有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與茅坤等唐宋派文人的反抗,但影響不大。

  45.  不過,由於擬古主義的庸俗引起了反感,加上晚明的學術思想有了變化,反擬古主義的聲勢日隆。除了有前述的李贄之外,焦竑、徐渭與湯顯祖等人,都有反擬古主義的觀點,為公安派的理論起了先行的作用。 不過,由於擬古主義的庸俗引起了反感,加上晚明的學術思想有了變化,反擬古主義的聲勢日隆。除了有前述的李贄之外,焦竑、徐渭與湯顯祖等人,都有反擬古主義的觀點,為公安派的理論起了先行的作用。

  46. 公安派 代表人物是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袁宏道在〈敘小修詩〉中指出其弟中道的詩作 「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已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景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魄。其間有佳處,亦有疵處;佳處自不必言,即疵處亦多本色獨造語。」

  47. 明清文人文化 • 袁宏道:「人生必有寄,然後能樂。故有以奕為寄,有以色為寄,有以技為寄,有以文為寄」 • 人活著一定要有所精神寄託

  48. 學以治生為先,不可無謀食之計 • 明代《西湖二集》作者周楫曾在〈巧書生金鑾失對〉故事中,有感而發地說:「從來道,人生世上,一讀了這兩句書,便有窮鬼跟著,再也遣他不去。」 • 物質滿足的必要性

  49. 時間與空間的重新架構—— 不圖將來,不追既往,不蔽目前時間與空間的重新架構—— 不圖將來,不追既往,不蔽目前 • 明代陸紹珩《醉古堂劍掃》:「人言天不禁人富貴,而禁人清閒,人自不聞耳。若能隨遇而安,不圖將來,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閑之有。」—活在當下 • 清代張潮《幽夢影》 :「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享受「閒」境

  50. 若真有所癖,將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 • 清代張岱《陶庵夢憶》:「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不以癖好為病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