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00 Views
痛哭流涕 ——《 文选 · 司马相如 〈 长门赋 〉》 :“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横。”李善注:“自眼出曰涕。” 求全责备 ——《 新唐书 · 太宗纪赞 》 :“然 《 春秋 》 之法,常責備於賢者。” 不速之客 ——《 诗 · 小雅 · 伐木 》 :“既有肥羜,以速諸父。” 郑玄笺:“速,召也。”. 古今词义 的异同. 探析古今词义异同的三个 角度 古今 词义感情色彩的 差异 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词义演变的原因 如何掌握古今词义的 异同. 探析古今词义异同的三个角度:. 一 、变化的范围;(变与不变 )
E N D
痛哭流涕 • ——《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横。”李善注:“自眼出曰涕。” • 求全责备 • ——《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之法,常責備於賢者。” • 不速之客 • ——《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羜,以速諸父。” 郑玄笺:“速,召也。”
古今词义的异同 探析古今词义异同的三个角度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词义演变的原因 如何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
探析古今词义异同的三个角度: • 一、变化的范围;(变与不变) • 二、变化的幅度;(迥异与微殊) • 三、变化的结果。(扩大、缩小、转移)
范围 •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 。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晏子春秋》 • 1、古用今废——“谏、君、吾、朝属、诸侯、也、矣”。 • 2、古今都用,有两种情况: A、词义不同——走狗、共、给、特、左右、藉、孤老、辟、怨、其。B、词义基本相同——死、不、死狗、百姓、棺、外、内、祭、笑、弃、货财、国、无望、有、必、狗”。有的换个说法——令(让)、棺(棺材)、闻(听说)、曰(说)、冻馁(受冻受饿)
二、词义变化的程度第一、古今词义截然不同,(词义迥异)二、词义变化的程度第一、古今词义截然不同,(词义迥异) • 1、牺牲不成……不敢以祭。《孟子》 • 2、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 • 3、行李之往来供其贫困。《战国策》 • 4、横四海而无仇,超遐世而秀出。 《王粲·闲邪赋》 • 5、北斗爲觴山作豆,鳳竹鸞絲太中壽。宋 陆游 《柴怀叔殿院世彩堂》 • 6、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矣,奚以九萬里而南爲?《庄子·逍遥游》 • 第二、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2、赦之,以劝事君者。 《左传》3、死生存亡,穷达贫富。 《庄子》4、语事良久,孝公睡,弗听。《战国策》
词义扩大 • 1、词义的扩大:词的内在涵义增加,致使所表达的概念外延扩展,使该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有所扩大。 • 江、河: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以河为境。(《韩非子·有度》) • 菜:《说文》“草之可食者”。 • 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色: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 脸: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 古 词 今 义 脸 颧骨部分 面 脸
词义缩小 • 2、词义的缩小: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反映 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是古义中义素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词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方式。 • 《论语·微子》:子路 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 《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宫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 《説文·金部》:金,五色金也。黄爲之長;銀,白金也;鉛,青金也;銅,赤金也;鐵,黑金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 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 汉王充 《论衡·遭虎》:虎也諸禽之雄也。 • 汉仲长统 《昌言·论天道》:性類純美,臭味芬香。 • 《左传·昭公二十年》: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乃生女子…… 载弄之瓦。 《 诗经·斯干》 毛传:瓦,纺砖。 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陶器 纺锤 瓦锅 今义: 瓦 片 有瓦卮而有 当(底)。 《韩非子·外储 说右上》 盛酒 器皿 会大雷风, 屋瓦皆飞。 《后汉书·武帝纪》
词义转移 • 3、词义的转移:词所指称的对象范围发生变化,即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更换,逻辑上外延内涵都变了。 • 《韩非子》:孙子膑脚于魏。杜甫《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 手脚冻皴皮肉死。 • (古)小腿 ——(今)足。《说文》:“脚,胫也。” • 《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 《左·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暂,不久也。” 上古义 后 起 意 义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把词义的“转移”称之为词义的“易位”:一个义位中心义素不变,但限定义素发生变化。: 涕(液)→鼻液; 走(跑) →行走 红(粉红) →大红; 盗(窃物者) →窃物者 贼(杀人者)——杀人者 庙 宗庙 一般庙宇,奉祀“神” 寺 官署 佛教的寺庙,奉祀“佛” 观 台观 道教的道观,奉祀“仙”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 1、褒贬不同 • 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 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明史·英宗传》 •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 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 • 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 2、轻重不同 • 诛——古:责备。今:诛杀。 • 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 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 • 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报孙会宗书》 • 地位或处境低下的人(中性词)——品质卑鄙(贬义词)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 • 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中性词)——毁谤(贬义词) • 货赂将甚厚。《荀子·富国》争割地赂秦。《史记·陈涉世家》 • 财物;赠送财物(中性词)——贿赂(贬义词)
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 1、“古”与“今”的历史性 •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 • 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 先秦义: 礼 物 使者致币。《庄子·让王》 币,帛也。《说文解字》 汉 后起意义: 货 币 黄金以溢名,为上币。《史记·平准书》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 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古:消散与增长。 今:新闻 消息
3、词义发展有复杂的变化 • 1、登大坟以远望兮。 《哀郢》 • 2、不治坟,欲为省。 《史记》 • “人为土堆”缩小为“坟墓”。(由土堆转为象堆的东西。) • 3、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周南》 • 4、古者墓而不坟。 《礼记·檀弓》 • 其发展过程为:大堆(转移)→【大堆-坟墓】→(缩小)坟墓。 • 跑-走;走-行 • 觉(睡醒)-醒(酒醒-睡醒) • 涕-泪(淚);泗-涕
词义演变的原因: • 第一:社会的发展。“家” • 《说文》:“居也。”段注:“此篆文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豢豕之生子最多,故人居聚借用其字,久而忘其字之本义,使引申之义得冒据之。” • 《论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 又如,坐、跪、跽。 • 第二:风俗变迁。“趋” • 《说文》:“走也。”二字互训。段注:徐行曰步,疾行曰趋,急趋曰走。 • 《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趋。 • 第三:内部制约 • 1、内部关联 本(草木根茎→基础); 城(城墙→城市); • 2、功能变化 • 烛:名词→用如动词“照”《吕氏春秋》:“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 • 第四:认识的变化 • 皮:兽皮。带毛叫皮,去毛叫革。
如何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 • 难点在“常”不在“僻”、不在“迥别”在“微殊”。 • 《春秋·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左传》:“齐侯送姜氏于欢,非礼也。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韩非·显学》 • 诬:说谎、欺骗。 •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 • 稍:渐渐。
如何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 如何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 • 系统、系列掌握一组、一批词,切忌孤立记忆。 •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夫人哭踴。”《禮記》 • “生死存亡,窮達貧富。”《莊子》 •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酬張少府》
怀孕;生育。《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怀孕;生育。《易·屯》:“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 乳哺;养育。《诗·大雅·生民》:“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 抚爱;爱护。《书·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 • 教化。 隋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皇帝……德字黔首。” • 文字。 《说文解字·叙》:“ 倉頡 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 又引申为“名字”。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 • 女子出嫁也叫做“字”。《正字通·子部》:“字,女子许嫁曰字。”尚未出嫁则曰“待字”。 • 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 • 声伯之母不聘,穆姜曰:“吾不以妾为姒。”生声伯而出之,嫁于齐管于奚。生二子而寡,以归声伯。声伯以其外弟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施孝叔。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氏妇以与之。妇人曰:“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曰:“吾不能死亡。”妇人遂行,生二子于郤氏。郤氏亡,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沉其二子。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氏。(《左传·成公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