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44 Views
医大口腔. 龋 病. 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内科教研室 主讲教师:包穆蓉. 医大口腔. 一 概 述. [定 义] 牙齿硬组织在以 细菌为主 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产生 色 (白垩色、黄褐色、黑褐色)、 形 (缺损成洞)、 质 (疏松软化)3方面改变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危 害]. 深部发展 → 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等 。 作为病灶 → 远隔脏器疾病 。 牙体破坏 → 残冠、残根、牙缺失 → 影响消化、儿童牙颌系统生长发育 。. 医大口腔. 龋 病 的 病 因. 医大口腔. 龋病的四因论.
E N D
医大口腔 龋 病 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内科教研室 主讲教师:包穆蓉
医大口腔 一 概 述 [定 义] 牙齿硬组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产生色(白垩色、黄褐色、黑褐色)、形(缺损成洞)、质(疏松软化)3方面改变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危 害] • 深部发展→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颌面部间隙感染等。 • 作为病灶→远隔脏器疾病。 • 牙体破坏→残冠、残根、牙缺失→影响消化、儿童牙颌系统生长发育。
医大口腔 龋 病 的 病 因
医大口腔 龋病的四因论 细菌菌斑 宿主 龋 食物 时间
医大口腔 1 细菌菌斑 • 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 • 致龋特性: ①利用蔗糖的产酸能力 ②耐酸能力 ③对牙表面的附着能力 • 牙菌斑 一种稠密的、不定形的、非钙化的细菌团块,是致龋菌赖以生存和发挥致龋作用的生态环境。一般的清洁措施不易去除。
医大口腔 2 食 物 • 食物的成分 糖、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 • 物理性能 硬度、精细程度、粘附性等。 • 产酸性
医大口腔 3 宿 主 • 牙齿的结构、形态和排列 • 唾液的流速、流量、成分 • 机体的状态 慢性病者抵抗力低→易患龋! 4 时 间 釉质表面→釉牙本质界:2y
医大口腔 龋 病 的 临 床 表 现
医大口腔 一 按进展速度分 • 急性龋 猛性龋 • 慢性龋 静止龋 • 继发龋
医大口腔 (一) 急性龋 • 多见儿童和青年人; • 病变进展快; • 色浅质软,易去除; • 坏死区多; • 修复性牙本质少,易发生牙髓病变。 猛性龋
医大口腔 多见于成人; 病变进展慢; 色深质硬,难去除; 坏死区少; 修复性牙本质多。 (二) 慢性龋 静止龋
医大口腔 (三) 继发龋 • 龋坏未去净 ; • 充填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 • 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的牙体组织破裂 。
医大口腔 窝沟龋 邻面龋 颈部龋 二 按解剖部位分类 1 窝沟龋 • 部位:后牙牙合面、磨牙颊沟、上前牙舌侧窝。 2 平滑面龋 • 邻面龋:近远中接触点处。 • 颈部龋:牙颊、舌面,靠近釉牙骨质处。 3 根面龋 • 老年人牙列,牙根的颊面和舌面。
医大口腔 三 按病变深度分类 1 浅 龋 2 中 龋 3 深 龋 这一分类方法临床上最适用, 将在《龋病诊断》章节详细介绍。
医大口腔 龋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医大口腔 透 照 一 龋病诊断 • 问诊 概念:激发痛 • 视诊 • 探诊 • 牙髓活力测试 • X线检查 • 新进展→透照
二浅龋、中龋、深龋的诊断标准 浅 龋 中 龋 深 龋 病变部位 色 改 变 形 改 变 质 改 变 探 诊 温度刺激 试 验 激 发 痛 牙本质浅层 黄褐或黑褐色 明显龋洞 变软 敏感 冷刺激(+) 可有 牙本质深层 黑褐色 深洞 变软,有食物残渣 探痛明显 疼痛较中龋剧烈 明显,食物嵌塞痛 牙釉质或骨质 白垩或黑褐色 浅洞,钩探针 粗糙 无 无 无
医大口腔 三 鉴别诊断 1 窝沟浅龋和正常窝沟 • 探针是否可插入。 2 平滑面龋和釉质发育不全 • 无质地改变,恒前牙和第一磨牙,对称,唇面。 3 平滑面龋和氟斑牙 • 牙冠变色,恒上前牙,对称,唇面。 4 深龋和慢性牙髓炎 • 自发痛,X线检查。
医大口腔 小 结 • 掌握龋病的定义 • 掌握龋病病因的四因论 • 掌握牙菌斑的概念 • 了解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 掌握龋病的诊断标准 • 了解龋病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