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likes | 206 Views
《 论语 》 —— 读 后 感. 济南市明珠小学 刘娜. 论语读后感. 本学期我读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 论语 》 ,这 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 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 论语 》 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 级别的人物 —— 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 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 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 留其真谛。 《 论语 》 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 论语 》 教给
E N D
《论语》 ——读 后 感 济南市明珠小学 刘娜
论语读后感 本学期我读了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这 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 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 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 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 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 留其真谛。 《论语》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论语》教给 了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 到个人坐标。读《论语》,有许多收获。
论语读后感 《论语》讲学: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 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 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 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 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读后感 《论语》讲孝: 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 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 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 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 心中的地位。
论语读后感 《论语》讲政: 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 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 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 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 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 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
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 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 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 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 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 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 去?答案是肯定的。
论语读后感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 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 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 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论语读后感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 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 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 心, 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论语读后感 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使其“好学”、“乐学”。 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 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
论语读后感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 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 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根据学生的个性制 定相应的岗位,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做班级的小主人,发挥 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上,老师应该看到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正 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有的学生或 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从思维类型上讲, 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注重因人而宜启发诱导,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必须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 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语读后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