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07 Views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 概 述. 毛泽东早在 1956 年就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 论十大关系 》 和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是这些探索成果的集中体现。 《 论十大关系 》 实际上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从指导思想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E N D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
概 述 • 毛泽东早在1956年就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这些探索成果的集中体现。 •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以经济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从指导思想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1979年邓小平的《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就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为保证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发表的重要讲话。1979年邓小平的《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就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为保证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发表的重要讲话。 • 1992年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节选) 导 读
背 景 • 1956年,我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虽然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但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 • 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下许多新的复杂的现象和矛盾。
背 景 •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全国各地陆续发生多起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闹粮等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正经历着一场大变动,1956年,苏共二十大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肃反方面的严重错误.但是由于指导思想和运作方法上的错误,对斯人林的全盘否定导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巨大震动与思想混乱。西方帝国主义阵营趁机掀起反共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出版情况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于1 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后来作者根据原始记录加以整理,并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和修改,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全文共十二部分。本文节选的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知识分子问题”两个部分。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纲领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纲领 • 经典作家对人民内部矛盾的看法: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是否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曾经有所涉及,但是没有进行过系统阐述。 • 列宁已经有了这一思想。 • 斯大林长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直到晚年才勉强承认如果搞得不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但是仍然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来 • 刘少奇较早地作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概括。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纲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纲领 • 毛泽东的观点: • (一)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改革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分别采取专政的方法和民主的方法解决,在一定条件下这两类矛盾可以互相转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纲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纲领 •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 (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包含着一系列具体方针政策,如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 此外还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
二、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二、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 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 -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相比,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意义: • (一)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 (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马克思主义政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石的国家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适合的,并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意义: • (三)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且一切事物内部的矛盾又总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又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但是,由于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通过自觉的调整和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遵循民主的原则解决人民内部思想性质的问题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遵循民主的原则解决人民内部思想性质的问题 •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和原则 • 第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以及如何正确区分的问题。 • 第二,阐释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并着重论述了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第三,强调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意义 • 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意义 •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 • 第二,既然民主的方法是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主的原则。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 第一,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的措施。 • 第二,阐述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 • 第三,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