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82 Views
第七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第一课. 第二课. 沅江七中 高 磊.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和变法. (一)、奴隶主阶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1 .(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 2009 届高三二次月考)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这里“修善政”的核心内容是 A 任用管仲为相 B 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C 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D 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2 .右图是为中国农业税被废止而发行的一枚邮票。中国的农业税开始于
E N D
第七专题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第一课 第二课 沅江七中 高 磊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改革和变法 (一)、奴隶主阶级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1.(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这里“修善政”的核心内容是1.(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这里“修善政”的核心内容是 A任用管仲为相 B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C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D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2.右图是为中国农业税被废止而发行的一枚邮票。中国的农业税开始于 A.初税亩 B.编户齐民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二)、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二)、废除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改革
3.下面描述的是古代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这四项可能真实的是 ①他在公元前350年发生的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国君赏赐的50亩土地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 A.西周 B.战国 C.魏晋 D.隋唐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6.(东北育才学校2008届高三一次模拟)《战国策•秦策一》载:“(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新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向惠王讲这番话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哪种阶层的利益?6.(东北育才学校2008届高三一次模拟)《战国策•秦策一》载:“(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新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向惠王讲这番话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哪种阶层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新兴地主 C.立功将士 D.富裕农民 7.(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1.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1.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3.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5.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设立的机构是 A.邸店 B.市易务 C.转运使 D.十三行 6.(辽宁省抚顺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7.(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11世纪中叶,王安石主持变法。从可操作性角度看,王安石下列哪一项措施在当时是很难真正实行的?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青苗法
重点探究 (一)、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基本原因: (1)新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如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社会矛盾激化造成,如王安石变法。 2、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改革生产关系,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 (2)采取措施(如屯田、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恢复、发展经济 (3)限制贵族特权,整饬吏治,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4)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而在调整中照顾农民的一些利益,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5)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6)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如王安石变法
3、改革结果: (1)成功的: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周世宗改革等 (2)虽取得成效但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 4、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 (1)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反对; (2)用人不当,新法反而危害百姓。 5、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2)改革者成为最高统治者或赢得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和支持; (3)制定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措施; (4)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6、 变法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根据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以及能否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调整上层建筑,从而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改革的成败还在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和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 (二)对改革的认识 1、要根据现实变化适时进行改革,要与时俱进; 2、改革措施要适合国情,要行之有效; 3、改革一定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要敢于与旧势力作斗争,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魄力; 4、改革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支持; 5、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6、改革要用人正确。
二、中国近代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一).地主阶级的重要改革 (二).资产阶级的重要改革——戊戌变法 返回目录
1.洋务运动中,在对汉阳铁厂进行选址时,清政府所请的西方技师提出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势、运输、矿石、煤、水等。而张之洞坚持汉阳铁厂要建在“能看见烟囱、便于上级检查和领导观光”的地方。最终,汉阳铁厂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的稻田里。对该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1.洋务运动中,在对汉阳铁厂进行选址时,清政府所请的西方技师提出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势、运输、矿石、煤、水等。而张之洞坚持汉阳铁厂要建在“能看见烟囱、便于上级检查和领导观光”的地方。最终,汉阳铁厂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的稻田里。对该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西方技师的选址标准表明西方人看待事物科学而理性 B.张之洞坚持自己的观点,使汉阳铁厂顺利建成,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C.清政府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交流与沟通,铁厂办垮也在情理之中 D.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习别人长处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李鸿章曾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2.(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李鸿章曾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 A.反对改变中国旧传统 B.主张变革落后的传统 C.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 D.鄙视西方的革新活动 3.(安徽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一模)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4.(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09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夫不可变者,传统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与上述材料相符合的观点是 A.西学东渐 B.东学西传 C.中体西用 D. 西体中用
5.(福建省石狮永宁中学2007届高三统考)(12分)有人把19世纪中期在相似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竞赛的结果是中败日胜。阅读下列材料,会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里面的缘由。5.(福建省石狮永宁中学2007届高三统考)(12分)有人把19世纪中期在相似机遇面前,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作“中日洋务运动竞赛”,竞赛的结果是中败日胜。阅读下列材料,会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里面的缘由。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材料二 (1884年,日本学者冈千仞来华考察)事后,冈千仞认为:“(中国)政治腐败,百度废弛,纲纪紊乱,一切名器,有名无实。事无大小,皆成贿赂,尤忌变更旧制。” ——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 材料三 (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台湾之举。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2)根据材料3,简要评析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6分 (2)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有其进步性;(2分) 但他反对日本进行的政治改革,体现了他的保守性和落后性。(2分) 另外他已经意识到日本维新之后的侵略企图,有其前瞻性(或有一定的政治远见)。(2分) (3)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根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没有进行包括政治改革在内的全方位改革,加之当时的政治腐败,都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致使中国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遇。(4分) (1)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2分) (3)结合材料和你所学的知识分析中国错过这次机遇的根本原因。(4分) (1)根据材料1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2分)
5.(辽宁省光明中学2009届高三三次月考)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5.(辽宁省光明中学2009届高三三次月考)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这表明 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列强 B.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 C.建立强大海防,借之与列强妥协谈条件 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6.11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良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7.康有为认为《春秋》里的“大义”与“微言”,就是孔子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著的宪法。沿着人类社会进化的三世,国家也相应地由“专制”进入“立宪”,再由“立宪”进入到“共和”。对康有为形成这种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7.康有为认为《春秋》里的“大义”与“微言”,就是孔子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著的宪法。沿着人类社会进化的三世,国家也相应地由“专制”进入“立宪”,再由“立宪”进入到“共和”。对康有为形成这种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8.(辽宁省光明中学2009届高三三次月考)“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9.(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10月月考)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9.(湖北省黄冈中学2009届高三10月月考)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 10.(江西师大附中2009届上期期中)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错误的是 A.目的在于应付国内危机,巩固清王朝统治 B.奖励实业等,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派遣留学生出国,有利于西学的传入 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缓和了社会矛盾
11.(陕西省咸阳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11.(陕西省咸阳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A.新政的措施仅仅涉及了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12.(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二次摸底)晚清时期出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中体西用”,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在保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D.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三、中国现代的重要改革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其实质是 A.彻底摧毁土地私有制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2.(福建师大附中2008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应该出现在 A.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 B.1941年“双交双减”政策施行后 C.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行后 D.1950年全国的土地改革推行后
3.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3.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1960年开始,被称为“包产到户”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全国许多地方自发流行起来。“包产到户”的特点是:在保证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责任到户”(即土地以户为单位家庭经营),“定产到亩”(即每亩土地规定农民上交集体粮食的基本定额),“超产归己”(即超过每亩上交集体粮食基本定额的部分归农民家庭所有)。“包产到户”经营方式后来受到1962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的严厉批评,不久即被废止。以上史实反映 A.“包产到户”实质上是一种“左”倾错误 B.“包产到户”对农业恢复发展起消极作用 C.“包产到户”为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继承发展 D.“包产到户”背离了人民公社土地国有的原则
5.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的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5.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诚家的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1974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 1983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的辛勤劳动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农村政策 6.(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是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B.建立土地承包关系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7.(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材料表明这一阶段城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7.(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材料表明这一阶段城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改革所有制结构 B.改革管理体制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提高企业的收益 8.(江苏省苏州中学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与之相关的选项是 A.1950年的土地改革 B.国有企业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上铜铃铃(高梁面窝窝头),午饭黄绳绳(用玉米面制作的钢丝面),晚上碗底照渍清(比喻一眼见底的稀饭)”,形象地反映了中滩公社农民当时的贫困状况……。1980年,“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签订“农村经济合书”后)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当年,中滩公社70个实行“大包干”的生产队,大旱之年仍获丰收,向国家交售公粮3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加3倍多,还偿还了国家53万元货款,并且购买了5万多元的生产设备。 材料二 从1986年开始,农村改革主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畜牧业、渔业发展迅速,以集体经营为主兼有个体、私营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8805万人,产值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 ——李正华《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1986年开始,我国农村改革有何新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4分)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1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1分)有利于农村致富、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2分) (1)包产到户(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2分)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2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分)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2分) (1)材料一的“农村经济合同书”反映了哪一种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实行以后,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10分)
四、世界史上重要的改革 保护贵族地主阶级利益,防止革命爆发,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沙皇专制统治。 直接目的:克服危机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黑龙江省哈三中2009届高三8月月考)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1.(黑龙江省哈三中2009届高三8月月考)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废除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平等 C.提倡武士道德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D.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2.(江西省赣州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废藩置县”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3.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的生活”。这里的“大无畏”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面临的压力,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来看,这种压力一般不会来自 A.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者 B.企业主 C.垄断资本家 D.失业工人
4.1929年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罗斯福总统把美国从地狱拉回人间的主要措施是4.1929年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罗斯福总统把美国从地狱拉回人间的主要措施是 A.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C.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 D.开拓国外市场 5.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按照他的这一理念,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 ②鼓励削减农业,政府补贴 ③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④要求企业制定经营章程,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山东省潍坊市普高2009届高三上期阶段评估)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7.(山东省淄博市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表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调节农业生产 D.举办公共工程 8.(2008 四川文综卷).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面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15.(2008 北京文综卷)(36分)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4分)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4分)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主题发言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变革 发言引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兴人才、开学校方面有什么共同点?(4分)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4分) 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可从新式人才、新式学校等方面举例阐述其作用。如:詹天佑留学归国,成为著名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促进了近代交通发展。戊戌变法时开办京师大学堂,促进近代文化教育发展。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段: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8分) 特点:社会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政府干预。评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负担,稳定了社会秩序;刺激了消费和生产,促进了经济复苏。
主题发言四:世界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12分)(提示:下文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坚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 关于新时期的外交, 总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这种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昨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