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中医系 陈良金

外感发热.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目的要求. 1 、了解外感发热的 概念 、 范围、病因病机。 2 、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 证候 及 特点 、 诊断和鉴别诊断。 3 、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 证治方药 ,高热证的 急救处理 。 4 、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一) 、定义 : 在原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的基础上,又 感受六淫之邪 或 温热疫毒之气 ,导致 体温升高 并持续不减,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 病症. 一、概述. (二)、源流 : 1·《 內经 》 分析了热病的范围、病因、 症状、演变、治则、禁忌等。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医系 陈良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外感发热 三峡大学医学院 中医系 陈良金

  2. 目的要求 1、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 2、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3、熟悉外感发热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证的急救处理。 4、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

  3. (一)、定义:在原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的基础上,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减,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 病症 一、概述

  4. (二)、源流: • 1·《內经》分析了热病的范围、病因、 症状、演变、治则、禁忌等。 •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辩证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 3.金.寒凉派代表人物 • 刘河间“主火论”。 • 4.清代以后,外感热病 • 理论趋于完善. • .

  5. (三).范围 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有发热表现的,例如:急性扁桃体炎,大叶性肺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急性尿路感染等.

  6. 证候特征 发热,起病急.有的在发病初期即有明显热象, 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少、舌质红、脉数,有的即使初期热象不著,但在病变过程中会逐渐出现显著的热象,部分外感发热热势较高,严重者还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斑疹、阳气外脱等危重证候。

  7. 二、病因病机 病因 共同特点是从外感受,性质属热 1·外感六淫 六气皆从火化 2,感受疫毒 致病力强,病情较严重,有一定传染性。

  8. 病机 皮毛 由表入里 六淫外邪 疫毒之邪 肺卫 脾胃 正邪交争 口鼻 阳胜则热 火炽伤阴

  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 1·发热,伴恶寒,寒战,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 • 2·原发疾病与伴随症状 • 3·诱因、病史 • 4.辅助检查

  10. (二)鉴别诊断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 感受六淫外邪, 疫毒之邪,正邪交争 脏 腑之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 病因病机 起 病 急 缓 体 温 高 低热或间歇发热 虚证,如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气短纳呆,舌质淡,脉数无力。 伴随症状 实热证,如面赤,口渴欲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病 程 短 长

  11. 寒热真假 • 1、真寒假热: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渴喜热饮,脉数而无力,苔虽黑而润滑。 • 2、真热假寒:身虽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喜冷饮,胸腹灼热,脉滑数有力,苔黄燥有芒刺。

  12. 四、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并见。见于热病 早期,卫表证。 •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袭表 • 恶寒轻,发热重—风热犯于肺卫 • 发热恶寒,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风湿客表。

  13.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若寒热往来,间隔有定时(或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为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若寒热往来,间隔有定时(或 • 每日,或隔日,或三日发作一 次),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汗出而热退,为疟邪所致的疟疾。

  14. 壮热:指持续高热而不恶寒,为里热壮盛之象,如气分邪热亢盛,或邪热深入营血。壮热:指持续高热而不恶寒,为里热壮盛之象,如气分邪热亢盛,或邪热深入营血。 • 潮热: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如同潮汛,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若为午后低热较重,手足心热,盗汗,舌红无苔,脉细数者,为阴虚虚热内生。 • 不规则热:指发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无规律,见于时行感冒,风湿热等。

  15. (二)、治疗原则 • 1、清热解毒 • 2、通腑泻下 • 3、养阴益气 和解法 熄风法 开窍法 化瘀法 其他治法:

  16. (三)分型治疗 • 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风寒,风热表证(鼻塞流 涕,头身疼痛或口渴,咽痛,咳嗽) 舌:风寒:苔薄白;风热:苔薄黄 脉: 浮紧 浮数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风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银翘散

  17. 肺热证: • 症状:壮热+痰热遏肺,肺中郁热的表现(咳嗽,痰黄稠或带血丝,咯痰不爽,胸 • 痛,口干) • 舌 红,苔黄,脉 滑数。 •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 方药:麻杏石甘汤

  18. 胃热证: • 症状:壮热+烤热面赤心烦,口渴引饮, 口苦口臭。 • 舌 红苔黄,脉 洪大有力。 • 治法:清胃解热 • 方药:白虎汤

  19. 腑实证: • 症状:壮热+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 • 舌 红 苔 黄燥焦黑燥裂有芒刺 • 脉 沉实有力。 • 治法:通腑泻热 • 方药:大承气汤 胸膈烦热,口舌生疮:凉膈散 阴亏热结:增液承气汤

  20. 胆热证: • 症状:寒热往来+少阳、阳明合病 • (胸胁苦满,口苦,黄疸,便秘) • 舌 红 苔 黄 • 脉 弦数 • 治法:清热利胆 • 方药:大柴胡汤

  21. 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湿热中阻表现 舌 红 苔 黄厚腻 脉 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药: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 湿重:藿香、佩兰 黄疸:茵陈蒿汤

  22. 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壮热、潮热)+腹痛,腹泻, 粘液甚至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 热,口干,尿短赤) 舌 红 苔 黄腻 脉 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23. 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下焦蓄热)+ 下焦湿热(膀胱刺激症),尿频,尿 急痛,尿短赤,灼热,腰痛、下腹痛。 舌 红 苔 黄腻 脉 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合小柴胡汤 尿中带血:小蓟、白茅根、旱莲草 热甚:公英、蛇舌草、地丁、败酱草、珍珠草

  24. 其他疗法 • 高热患者的对症处理: • 1、物理降温:冰敷、酒精擦浴、空调房间、冰冻N.S灌肠/复方大黄灌肠液,毛冬青灌肠液。 • 2、静脉输液,多饮水,果汁以补充津液耗伤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