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02 Views
《 比较文学 》 目录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 第四章 影响比较 第五章 形象学 第六章 文类学 第七章 主题学 第八章 译介学 第九章 比较诗学 第十章 文学与宗教 第十一章 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一节 什么是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的理论课程 2、“比较文学”中“比较”一词的特定含义
E N D
《比较文学》目录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 第四章 影响比较 第五章 形象学 第六章 文类学 第七章 主题学 第八章 译介学 第九章 比较诗学 第十章 文学与宗教 第十一章 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一节 什么是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的理论课程 2、“比较文学”中“比较”一词的特定含义 3、比较文学的本质属性——“跨越性” ① 跨越民族和国家 ② 跨越语言和文化 ③ 跨越学科
第二节 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和作用 1、比较文学文学形成的条件 ① 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各民族的物 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了。 ② “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比较文学的作用 ① 研究实际存在的影响 ② 寻找各民族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以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增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法国学派的产生 1、欧洲比较文学研究的萌芽 2、十九世纪中下叶欧洲比较文学的兴盛 3、法国学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4、法国学派的特点
第二节 美国学派的诞生 1、美国比较文学的历史 2、美国学派产生的两个条件 ① 美国文学的发展 ② “新批评”理论的出现 3、“教堂山会议”上对法国学派的批评要点 4、美国学派的观点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 1、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2、中国现代、当代比较文学的发展 3、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 ① 学术研究应当主要为自己的国家服务 ② 我们学术的根基亦在本国 ③ 弘扬中国的文学和文学理论是我们的责任 ④ 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必然 4、中西比较诗学的出现 5、中国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领域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和方法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对象 1、具有亲缘关系的文学 2、具有类同关系的文学 3、具有相异或对比关系的文学 4、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① 具有亲缘关系的文学的“可比性”的把握 ② 类同和相异关系文学的“可比性”的把握 A 看能否揭示出文学的共同规律 B 看能否揭示出相同或相异的文化、心理 C 看能否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规律 5、文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系亦是其对象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1、比较文学内部体系的总体构成 2、影响研究的分类及研究内容 ① 誉舆学 ② 渊源学 ③ 媒介学 ④ 形象学⑤ 译介学 3、平行研究的分类(或按研究内容的分类) ① 主题学 ② 文类学 ③ 比较诗学 4、历史类型学 5、阐释学 6、文学与艺术、宗教、与历史、政治、心理学、接受理论等。 7、文学与自然科学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方法 1、影响比较中实证方法的运用 2、影响比较中审美方法的运用 3、影响比较中比较方法和其他方法的运用 4、平行比较中几种方法的运用 ① 比较的方法 ② 审美的方法 ③ 文化模子 寻根法 ④ 阐释法 ⑤ 一些其他的方法
第四章 影响比较 第一节 誉舆学 1、对“放送者”的研究 ① 团体或综合的放送者 ② 个别或个体放送者 2、对放送内容的研究 ① 思想思潮的放送 ② 主题题材的放送 ③ 文类体裁的放送 ④ 艺术形象技巧的放送 3、几种特殊的放送内容 ① “框范影响” ② 作家个人的思想气质的影响 4、接受研究 ① 接受与评价的情况 ② 接受特点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渊源学 1、渊源学研究的特点 2、渊源研究的两种切入方式 3、渊源研究要具体分析 4、单纯渊源与复杂渊源 5、接受影响的有意与无意 ① 无意的接受影响 ② 有意的接受影响 A 仿效 B 借用 C 改编 6、审美分析与原因分析
第三节 媒介学 1、充当媒介者的几种类型 ① 个人媒介 ② 团体媒介 2、充当媒介的几种方式 ① 文字媒介 ② 文字以外的媒介3、对运送过程的研究
第五章 形象学 1、形象学的产生和形象学的定义① 形象学产生的过程 在比较文学的各领域中,形象学是出现较晚的,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的《新爱洛绮斯》。 1930年,乔治·阿斯高里写出了形象学研究的论文《面对十七世纪法国舆论的英国》。 以后卡雷在《比较文学》一书中提出了形象学的基本原则。1951年基亚在他的《比较文学》中单独辟出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 ② 形象学的定义 形象学是研究在一国文学中和在一国人民集体想象中所描述的异国形象。 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一词的意思。.
2、对想象中异国人形象的把握方法 ① “套话”分析 套话以最凝练最生动的语言形式反映着一国人民的心中或者说想象中异国人的形象。如:有关日本人的一系列套话、和与“洋”相连的有关套话。② 一般表述分析 A 一般表述的公式。 B 一般表述的特点:拒绝分析和推理。个别的置换为整体的。③ 想象分析④ 社会想象的两种类型:“意识形态型”、“乌托邦”型。
3、文学作品中异国人形象分析方法① 词汇分析A 套话分析 B 关键词分析 C 一般表述分析② 构成分析A 人物构成 B 环境构成 C 文化构成③ 故事分析A 故事的特点:是上述诸因素在一个事件中的展开。是心理的、文化的等因素在一个事件中的具体呈现。B 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娇子》的故事分析
第六章 文类学1、作为文学理论的文类学与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的区别2、从影响比较的角度看文类学的相互影响 ① 印度文学和佛经对中国古代文类的影响 ② 近现代以来西方文类对中国文类的影响 ③ 中国文类对西方的影响3、影响比较的文类学研究也应注意审美分析4、文学的分类法与外国影响
5、从平行比较的角度对文类的研究① 平行比较的文类学研究的特点 研究同以异,以寻找共同的文学规律,找出各自的特点,研究相异的原因。 ② 例证分析 A 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分析 B 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的分析③ 缺类研究④ 文类与时代的关系
第七章 主题学1、广义的主题学研究的三方面 研究主题在一国范围内的演变过程。影响比较范围内的主题研究。平行比较领域的主题学研究。2、有关主题学的几个重要术语的辨析 ① 母题:母题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是能滋生出大量相关主题的主题。 ② 主题:主题是一部作品中所实际呈现出来的思想观念。 ③ 题材:题材是被作者用来表现主题的一段完整的材料,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场面、细节,还可以是一种情感状态。
3、从影响比较的角度对主题学的研究① 欧洲范围内主题、题材的相互影响 ② 印度对中国古代文学主题、题材方面的影响 例证分析:《西游记》、《一个鸡蛋的家当》 ③ 外国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的影响 例证分析:《凤凰涅槃》、《吹箫人》、《帏幔》等。 ④ 对主题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例证分析:《一个鸡蛋的家当》、《中国孤儿》。
4、从平行比较的角度对主题学的研究① 各民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共同性与差异及其原因 A 神话传说的比较 B 《美人鱼的故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的比较分析 C 《蕾米亚》和《白蛇传》的比较分析 ② 为什么愈是人类早期的作品相似性就愈多?③ 古代、现代作品中各民族文学的相似性例举 如:《诗可以怨》、吝啬鬼的形象等④ 诗歌意象的相似⑤ 主题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第八章 译介学1、译介学的定义及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 译介学是研究一部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时所发生的种种差异现象的学问。 传统翻译研究则主要研究翻译是否准确的问题以及与此相连的翻译技巧问题。2、为什么说文学翻译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
3、文学翻译中的几种“叛逆”类型① 个性化翻译的叛逆 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的几种翻译比较。②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现象和异化现象 “归化”就是译语国的文化、语言、审美特点“吞没”了原作国的语言、文化特点。 “异化”就是在文学翻译中“屈从”于原作国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③ “误译”、节译、编译亦是叛逆的几种类型
4、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5、文学翻译中文化意义的变化 ① 文化意义的增加 ② 文化意义的减少 ③ 文化意义的变化6、对应词问题研究
第九章 比较诗学1、比较诗学的定义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的比较。 2、比较诗学的产生 比较诗学是美国学派出现以后才出现的一个领域3、中西比较诗学是比较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比较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中西比较诗学的阐发研究① 阐发研究的依据与工具② 阐发研究例释 近代阐发研究的萌芽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中的阐发研究等
5、中西比较诗学的平行研究 • 中国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 ② 平行比较诗学研究的求同与辨异 • 平行比较诗学研究例证分析 • 西方的“模仿说”与中国的“言志说”辨析 • 中西功用诗学的比较研究
第十章 文学与宗教1、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方式 宗教主要通过影响人的灵魂、道德情操,影响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而影响文学。2、宗教对文学影响的三个层次 ① 宗教本身所包含的文学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如《九歌》《圣经》中诗歌和故事都有着浓郁的文学性。 ②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对宗教主题和题材的使用或借用 如英国作家弥尔顿的《失乐园》、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西游记》等对宗教题材和主题的使用和借用。
③ 宗教情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A “诱惑—堕落—救赎”的主题的表现 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等。B 对“神圣的爱”的主题的表现 如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编 狄更斯的《双城记》C “精神恋爱”的主题表现D 对自然的表现 3、中国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及其特点
第十一章 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1、接受理论的出现2、接受理论的理论核心和基本观点 ① 接受理论的理论核心 人总是以其主观性的自我意识和先在构成去认知世界。接受理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历史性特点。 ② 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 A 读者中心论 B 动态的共同构成论 C 期待视野论 D 意义发掘论 E 两种接受论
3、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的联系 ①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联系的基点 接受理论主要应用在影响比较的研究中,在影响比较中,影响发送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就相当于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② 接受理论启示我们在影响研究中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接受一方。 ③ 在影响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很多环节,都可以应用接受理论进行研究。4、比较文学的影响比较应用接受理论还可以使接受理论更加丰富、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