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53 Views
特发性室速的甄别及处理.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侯应龙. 主要内容. 概述 分类 心电图定位 一般处理 特点 心电图表现 治疗. 概 述. 发生率: 占室速的 10% 定义: 无心脏病依据 + 单形性室速 预后: 多较好 注意: 通常不包括危及生命的多形性室速,如 Brugada 综合征、长 QT 综合征、短 QT 综合征及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 心内结构. 来源心腔. 流出道 分支型 瓣环 乳头肌 其它. 左心室 右心室. 心内膜 心外膜. 分 类. 流出道. 瓣 环. 其 它. 分支型. 右室流出道 左室流出道
E N D
特发性室速的甄别及处理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侯应龙
主要内容 • 概述 • 分类 • 心电图定位 • 一般处理 • 特点 • 心电图表现 • 治疗
概 述 • 发生率:占室速的10% • 定义:无心脏病依据+单形性室速 • 预后:多较好 • 注意:通常不包括危及生命的多形性室速,如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及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
心内结构 来源心腔 流出道 分支型 瓣环 乳头肌 其它 左心室 右心室 心内膜 心外膜 分 类
流出道 瓣 环 其 它 分支型 右室流出道 左室流出道 (主动脉窦) 二尖瓣 三尖瓣 右室体部 房室交点 左前支 左后分支 左上间隔分支 分 类
分类 一、左室起源 1、左室流出道 瓣上:左冠窦、右冠窦、无冠窦、左右冠窦交界处 瓣下: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处(AMC)、间隔-希氏束 心外膜:前室间静脉/心大静脉(AIV/CGV) 2、左室其他起源:二尖瓣环、乳突肌、房室交点(CRUX) 3、左室分支型室速:左后分支、左前分支、左上间隔分支 二、右室起源:右室流出道、希氏束旁、三尖瓣环、肺动脉、乳突肌等 三、心外膜起源
心电图定位一般知识 • V1(V6)导联定左右 • RBBB=左室 • LBBB=右室或左室间隔
心电图定位一般知识 • 下壁导联定上下 • 主波向上:心室上部 • 主波向下:心室下部
心电图定位一般知识 • 胸前导联定前后(心尖 or 心底) • 负向同向性=心尖 • 正向同向性=心底
特发性室速的治疗 • 除外器质性心脏病:Echo,MRI,CAG • 一般治疗:祛除诱因 • 药物治疗:腺苷、抗心律失常药物 • 导管消融:常规二维标测:激动标测、起搏标测 三维标测:Carto、EnSite
右室流出道室速① • 最常见:占IVT的70% • 中年女性好发:2:1 • 多在活动后诱发 • 触发机制,对腺苷敏感 • 临床可表现为室早、非持续及持续性室速 • 需注意与ARVD、Uhl’s畸形鉴别 • 导管消融效果好:85% 以上
右室流出道室速② 心电图表现: • LBBB • 下壁导联正向R波 • 胸前导联移行在 V3导联及以后 • aVL、aVR导联负向 右流下高移行晚 L/R导联 皆负向 I 导 负向偏左前 间隔游离看切迹
右室流出道室速③ 具体定位 此外,I导定前后:I导主波向下,VT起源偏左前,反之偏右后(因为RVOT呈左前右后走形,包绕主动脉根部,见右图)
右室流出道室速④ 游离壁: 移行在V4; 下壁有切迹 间隔部: 移行在V3; 下壁无切迹 Dixit S, et al.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3;14(1):1-7.
左室流出道室速① • 占IVT的10-15% • 男女发病率相仿 • 起源部位:主动脉瓣上、瓣下及心外膜 • 触发机制 • 需注意与右室流出道室速鉴别 • 导管消融成功率高
左室流出道室速② LVOT心电图表现: • RBBB或LBBB • 下壁导联高R波 • 胸前导联移行在V3导联及以前 • R波宽 • V1V2有切迹 左流室速移行早 胸旁切迹R波宽
左室分支型室速① • 青年男性好发 • 多在活动后诱发 • 折返机制,对维拉帕米敏感 • 需注意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 导管消融成功率高
左室分支型室速② 左后分支型室速折返机制
左室分支型室速③ 分类
左室分支型室速④ 左后分支型室速
左室分支型室速⑤ 左前分支右束支 下壁正向左导负 左前分支型室速
左室分支型室速⑥ 上隔起源似窦速 仔细分辨方室速 左室上间隔室速
左室分支型室速⑦ • 药物治疗:维拉帕米、β受体阻滞剂 • 导管消融: 提早的P电位消融---VT时 起搏标测---SR时 线性消融左后分支区域---无法诱发VT时 治疗
二尖瓣环室速① 二环起源胸向上 下壁光滑是间隔 心电图表现: • RBBB • V2-V6单向R或Rs波 • 下壁导联R波降支是否有切迹 A:前侧壁 B:后壁 C:后间隔 TadaH,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6):877-886.
二尖瓣环室速② 第一步看移行 第二步看下壁 第三步看切迹 TadaH,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6):877-886.
三尖瓣环室速① • 占IVT的8% • 间隔多见 TadaH, et al. Heart Rhythm 2007;4:7–16.
三尖瓣环室速② 左正右负源三环 间隔/游离看 V1 心电图表现: • LBBB • I、aVL呈R或r型; • aVR呈QS、qs、Qr或qr型 TadaH,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6):877-886.
三尖瓣环室速③ TadaH,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6):877-886.
乳头肌来源的室速① • 左后组乳头肌多见,左前及右室乳头肌少见 • 局灶机制,劳累或ISO诱发,不能被拖带 • VT发作过程中形态可发生微小的变化 • VT发作时QRS波较宽,QRS波前无P电位 • 消融导管稳定性差,常需借助冷盐水灌注导管或ICE提高消融成功率
乳头肌来源室速③ 来源于左后乳头肌室速的射频消融 Doppalapudi H, et al.Circ Arrhythmia Electrophysiol. 2008;1:23-29.
心外膜来源的室速① • 好发部位: • 前室间静脉末端(AIV)、前室间静脉-心大静脉交界处(AIV/CGV)及心大静脉起始处(CGV); • 心中静脉与冠状窦交界处的房室交点(crux)。 • 通常需心外膜消融: • 冠状静脉 • 或心包内 Doppalapudi H, et al.Heart rhythm.2009;6(1):44-50.
房室交点来源的室速② • 心电图特点: • 胸导联移行早,在V2或以前 • 假Δ波≥34ms • V2导联R波达峰时间大于等于85ms • MDI>0.55 • 下壁导联负向波群 交点后下移行早 下壁负向爬坡慢 Doppalapudi H, et al.Heart rhythm.2009;6(1):44-50.
肺动脉来源的室速① • 心电图特点(与RVOT相比): • 下壁导联R波更高 • II: 1.92±0.42mV vs. 1.57±0.37mV • III: 1.90±0.55mV vs. 1.49±0.48 mV • aVF: 1.89± 0.53mV vs. 1.53±0.44 mV • aVL导Q波更深:aVL/aVR>1 • I导负向波为主(起源更偏左) • V2导联R/S比值相对较大 • 0.32 ± 0.32 vs.0.17 ± 0.14 肺脉起源高又左 下壁波高左更深 Yukio Sekiguchi,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887-895.
肺动脉来源的室速② Yukio Sekiguchi,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5;45;887-895.
IVT的心电图定位流程 第一步 第二步
易混淆室速的特征点 右支阻滞来源左 左支阻滞看移行 早晚对应左和右 下壁波高是上部 胸前全正在心底 内外膜源看δ波 • 1.LVOT vs RVOT(后者移行晚) • 2.RVOT vs PAVT(后者QaVL/QaVR>1) • 3.主动脉瓣上 vs 瓣下(后者V5V6有S波) • 4.左冠窦 vs 右冠窦(后者I导正向) • 5.MA (前侧壁) vs AIV vs AMC(QRS切迹 vs δ波 vs RII>RIII) • 6.MA(后间隔) vs Crux(后者有δ波) • 7.FVT vs PPM(后者QRS波宽)
总结 • 心电初判很重要 • 点多难识也费脑 • 典型特征需记牢 • 邻近部位勿混淆 • 心内标测效率高 • 射频消融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