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likes | 302 Views
( 一 ) 分析中國人與朋友,兄弟相處之道. 中國人一向以禮為先,不論對親友,還是朋友,一樣十分禮讓。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可見禮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因此,中國人以禮作基本,自己謙讓以尊敬他人,從最親人開始,擴至弟兄,再擴至朋友。中國人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即是說中國人到處也能認識到朋友,而朋友的關係就如兄弟般親近。.
E N D
(一 ) 分析中國人與朋友,兄弟相處之道 中國人一向以禮為先,不論對親友,還是朋友,一樣十分禮讓。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在其有仁義禮智,可見禮對中國人的重要性。因此,中國人以禮作基本,自己謙讓以尊敬他人,從最親人開始,擴至弟兄,再擴至朋友。中國人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即是說中國人到處也能認識到朋友,而朋友的關係就如兄弟般親近。
而西方人亦有類似的地方,就如在一些教會中,會互相稱呼為弟兄,姊妹,但在其他地方上並不常見。西方人比中國人更容易結識朋友的地方,如酒吧,的士高,舞會等,都是讓西方人結識朋友的地方,但是他們的關係絶不會像兄弟姊妹般親近,因我們從不聽見西方人有結拜,上契的事。而西方人亦有類似的地方,就如在一些教會中,會互相稱呼為弟兄,姊妹,但在其他地方上並不常見。西方人比中國人更容易結識朋友的地方,如酒吧,的士高,舞會等,都是讓西方人結識朋友的地方,但是他們的關係絶不會像兄弟姊妹般親近,因我們從不聽見西方人有結拜,上契的事。
另外,近來一流行上交友,這本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互聯網給予不同地方,背景的人有一個相識的機會。但是很多人都利用互聯網來欺騙對方,例如傳送一些沒有名氣的明星的相片給對方,訛稱是自己的相片,更什者約會對方,然後做出犯法的事。可見網上交朋友存在著很多危險,與中國人正確的交友方法亦不同。另外,近來一流行上交友,這本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互聯網給予不同地方,背景的人有一個相識的機會。但是很多人都利用互聯網來欺騙對方,例如傳送一些沒有名氣的明星的相片給對方,訛稱是自己的相片,更什者約會對方,然後做出犯法的事。可見網上交朋友存在著很多危險,與中國人正確的交友方法亦不同。
當然,中國人交友有好的一面,亦有壞的一面。以玄武門之變為例,唐玄宗為了奪得皇位,便殺了自己的哥哥,這種弒親奪位的行為,經常發生在中國皇朝。這反映出古人經常以禮為先,但為了金錢和權力,仍會做出不合禮的事,顥示出中國人中,除了真君子外,還有偽君子。當然,中國人交友有好的一面,亦有壞的一面。以玄武門之變為例,唐玄宗為了奪得皇位,便殺了自己的哥哥,這種弒親奪位的行為,經常發生在中國皇朝。這反映出古人經常以禮為先,但為了金錢和權力,仍會做出不合禮的事,顥示出中國人中,除了真君子外,還有偽君子。
評論人德齊天,天人合一 儒教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是自然秩序中的一個存在,自然本身是一個生命體,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為一個整體。儒教把人類社會放在整個大生態環境中加以考慮,強調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通,和諧一體,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 「天人合一」,但他的思想中卻包含了這一命題。
禮記中提到: 「陰陽合而萬物得」。這些論述,都把人與自然的發展變化視為相互聯繫、和諧、平衡的運動。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來考慮,而是把三者放在一個大系統中作整體的把握,強調天人的協調、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
儒教的自然觀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應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實踐中,人們很少能夠尊重自然,不能從長遠和全局考慮如何更好他與這個星球的自然環境協調發展。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速度超出了人類自己的預料,同時也正在為自己的行為而自食惡果。江河洪水泛濫,資源枯竭,宇宙射線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所有這些都警示人類,自然不是可以隨意盤剝的對象,而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儒教的自然觀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應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實踐中,人們很少能夠尊重自然,不能從長遠和全局考慮如何更好他與這個星球的自然環境協調發展。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速度超出了人類自己的預料,同時也正在為自己的行為而自食惡果。江河洪水泛濫,資源枯竭,宇宙射線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所有這些都警示人類,自然不是可以隨意盤剝的對象,而是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警示並沒有給予高度重視,越來越無所顧及地大肆攫取和揮霍自然資源,造成了生物資源、水、土地和礦產資源的急劇減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已經減少了四分之一,生物資源減少了兩萬餘種,人類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氣的已探明儲量只能再維持開採 50年(以上數據來自世界觀察研究所報告)。資源的急劇減少驗證了儒教資源節約思想的正確性。只有珍惜和節約資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並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還要開發新的非耗竭型的資源,才能維持人類社會持續健康地發展。
未來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世紀之交,我們需要再次思考人類文明與大自然永恆的話題一一和諧,從儒教的生態倫埋思想中悟出「生態和諧」的真諦,與全人類一道,憑借自己的理性思維和實際行動保護好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共同努力,創造出一個綠色文明約廿一世紀。未來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世紀之交,我們需要再次思考人類文明與大自然永恆的話題一一和諧,從儒教的生態倫埋思想中悟出「生態和諧」的真諦,與全人類一道,憑借自己的理性思維和實際行動保護好我們所居住的這個星球,共同努力,創造出一個綠色文明約廿一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