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3

课堂观察与分析 : 听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课堂观察与分析 : 听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二○一○年四月十三日. 序:让教师的课堂找到回家的路. 例一 : 抛硬币 , 面朝上与朝下 ? 例二 : 十字路口,从路左边过去的人和从路右边过去的人之比例 ? 例三 : 借给自己熟悉的人还是把钱存在银行中 ? 只有当我们走进教师群体,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学习与观察,我们才可能真实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从而找到超越自我与超越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chase-dy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课堂观察与分析 : 听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课堂观察与分析: 听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二○一○年四月十三日

  2. 序:让教师的课堂找到回家的路 例一:抛硬币 ,面朝上与朝下 ? 例二:十字路口,从路左边过去的人和从路右边过去的人之比例 ? 例三:借给自己熟悉的人还是把钱存在银行中? 只有当我们走进教师群体,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学习与观察,我们才可能真实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从而找到超越自我与超越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3. 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自由论》

  4.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与理念 三、课堂观察的要素与结构 四、有关课堂观察的几个问题

  5.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源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 1950年美国贝尔思----互动过程分析 拉开课堂量化研究序幕 1960年美国弗兰德斯----互动分类系统 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开始

  6.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 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7. 四种科研理念国内外兴起时间比较

  8. 四种科研理念特点比较 研究理念 突出特点 行动研究 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 校本研究 中小学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 叙事研究 容易操作 课堂观察 紧密结合课堂教学

  9.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 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 — 收集信息— — 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10. 课前会议解决那些问题? 1.被观察者说课: 本课内容主题,在该课程中的关系和地位; 本班学生情况; 我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重点难点?如何解决; 本课大致结构; 学习过程的监控 2.提问与进一步阐述 3.通过商议确定观察点

  11. 课后会议着重解决那些问题? 1.被观察者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 2.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一要简明(抓住核心说明几个主要结论); 二要有证据(立足证据,必要推论); 三要有回应; 四要避免重复

  12.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3.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 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 • 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观察专业化; • 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

  14.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与理念 当课堂观察只是教师间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方式时,大家能够分享课堂观察中的教育智慧,还能够品味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友谊。可是,当我们感觉并认可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后,就开始让课堂观察登堂入室,并用诸多规章制度来保障它。就像把美丽的花朵摘回家放到花瓶里一样,你越是欣赏花朵的美丽,越是用花瓶去滋润它,它却因为离开了自然环境而日渐枯萎。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一项任务的时候,教师只是感受到了课堂观察带来的压力,却离教育智慧与友谊越来越远了。

  15. 教师走进他人的课堂,可能会因此而发现他人的课堂经验,也可能总结出他人的课堂教训;但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16. 目的: 1、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经验 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人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

  17. 2、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 •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另一是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 • 在课堂观察中,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来填补自己的课堂劣势,在短期内的确会有效;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教学环境. • 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

  18. 3、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 通过与上课人的优点相比而发现自己的缺点时,这就意味着有可能自己的这些缺点是可以弥补的,虽然弥补的方式方法仍然需要自己去探索,但从讲课人的成功之道中却是可以获得较大的启示。 当教师发现自己与上课人有着同样的课堂缺点时,表明自己的课堂缺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很可能这些课堂缺点要么是不需要避免的,也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这就为听课人有此课堂缺点寻找到了安慰,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寻找到了自信。

  19. 4、探寻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由于策略与技术总是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这就让我们越发地觉得课堂观察给讲课人与听课人带来的帮助,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要充分地发现课堂观察的功能,就必须站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上来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探寻到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 尽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个性而缺少课堂教学自身的共性与规律性。

  20. 理念: 课堂观察的数量与技术问题决定课堂观察的效率,而课堂观察理念则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效果. 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21. 1、“听别人的课”是为了“建设自己的课” 当我们以建设自己的课堂为出发点来参与和体验他人课堂时,就会更乐意于认可并借鉴他人的优势,就会易于理解他人的课堂劣势,并在自己的课堂中回避掉。

  22. 2、“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当我们在他人的课堂中,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

  23. 3、“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 要提高课堂观察的品质,不是在课堂观察中如何表现自己的“听评课能力”,而是更有效地拓展自己课堂观察的视野,在观察上课人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表现的同时,更要将上课人的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情境结合起来,把上课人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恢复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目的性。

  24. 4、从“教学有效”到“教师成长” 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对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

  25. 课堂观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理论层面----进一步理清课堂观察中的若干基本关系: 如何客观评价课堂观察的价值? 课堂观察在哪些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作用有何不同? 如何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 课堂观察需要怎样的教研文化和学校文化?

  26. 2.技术层面----课堂观察的发展需要更为综合的视角:2.技术层面----课堂观察的发展需要更为综合的视角: 观察点的选择需要结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特点、需求和学科性质来考量; 量表的制作上,需从参考模仿走向自我创新.

  27. 3.实践层面---加强合作体的建设至关重要: 如何激活教研文化? --------尊重各个成员的声音,合理的分工,分享共同原则,实现利益互惠,扩大参与面和参与程度,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28. 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的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 主要完成3项任务: 描述教与学的行为,诊断教学问题; 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具体的教学问题; 改变教师日常的课堂研究行为.

  29. 局限: 1.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 2.要求观察者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被观察者愿意接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特质; 3.需要时间、设备与技术保障,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的基体.

  30. 三、课堂观察的要素与结构 1、教学目标: A)教学目标的清晰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自己课堂教学活动设定的任务,这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归宿,也是教师让听课人理解自己课堂教学活动的解释。

  31. 教学目标是用来引导与评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它可能通过学生来表现,但并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用来引导与评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它可能通过学生来表现,但并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 比如,当数学教师在讲解函数这个概念时,教学目标: “向学生清晰地表达函数的数学意义,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函数”, 而不是“要求学生借助于具体事例,理解函数这个概念,并明白函数的数学意义”。

  32. 教学目标该如何表述 ●把上位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教学行为目标;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具体、清晰、可操作、可监控),行为条件(明确限定),表现程度(数量、水平)。 ● 例:“统计”一课教学目标

  33. 不管是教学目标中的教学过程设计还是教学目标设定,既要讲究科学性,更要讲究清晰性。 教学过程设计对教师自我的清晰度,教学目标设计对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清晰度,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性要素。

  34. B)学习目标的预测 教师在预测学生学习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出发,结合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提出可以为学生接受的学习目标。

  35. C)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联 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间的关联与互动,则是成就成功课堂的重要因素。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间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同一,而是指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真实地为学生所理解与接受 .

  36. 2、教学指导方式的丰富性 A)多种方式令人的印象深刻 B)多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 C)多种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生活化 D)多种方式适合有差异的学生群体

  37. 3、教学过程的清晰度 A)教学设计的清晰度 B)学生感受到的教学清晰度 C)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

  38. 4、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A)广度:是指班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比例 B)深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适应性以及给学生带来学习乐趣的大小了 C)梯度:就单独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中存在参与深度的区别,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就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梯度了。

  39. 5、学习成功率 A)学习目标达成度 学生对课堂情趣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 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预期是否得到满足;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欢送还是欢迎.

  40. B)教学计划实现度 两种判断方法: 一是看教师的教学计划与他在课堂中实施的教学活动相对比,看两者是否保持一致; 另一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教师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与教师教学计划的内容保持一致。

  41. C)课堂教学拓展度 把教师计划中的学习结果命名为教学效果,把课堂教学给学生造成的实际影响命名为教学结果,那么从教学效果到教学结果之间的距离,就是课堂教学拓展度.

  42. 6、课堂思维深度 A)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教育的起点,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43. B)课堂人际互动 如果只有利益共享而没有情感共享,那只是商业伙伴; 如果既有利益共享又有情感共享,那可能是朋友; 如果没有利益共享只有情感共享,那就是真正的知已了。

  44. C)课堂思维品质 通过考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判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进退之道; 通过考查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判断课堂教学的深度; 通过考查教育效果与教育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判断课堂教学的效度。

  45. 课堂观察框架: 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