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66 Views
水痘. 什么是水痘. 病原:水痘 - 带状疱疹 传播:呼吸道、直接接触 潜伏期: 7-21 天,平均 14 天 临床:水泡样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和躯干,大多数孩子会在出疹前或出疹同时出现发热 并发症:皮肤感染、脑炎、肺炎 预后:大多数预后良好. 学校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 1. 怎么一下子就这么多小伙伴病了???. 其实只有一个原因水痘在 潜伏期也会传染!!!. 很多疾病都会在潜伏期传染 为什么水痘一出现就会形成爆发或突发呢?. 两个原因. 潜伏期长 管理不到位 晨午检落实不到位 不会早期识别 日常性防控措施落实不到家. 幼儿园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 2.
E N D
什么是水痘 • 病原:水痘-带状疱疹 • 传播:呼吸道、直接接触 • 潜伏期:7-21天,平均14天 • 临床:水泡样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和躯干,大多数孩子会在出疹前或出疹同时出现发热 • 并发症:皮肤感染、脑炎、肺炎 • 预后:大多数预后良好
学校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1 怎么一下子就这么多小伙伴病了???
其实只有一个原因水痘在 潜伏期也会传染!!!
很多疾病都会在潜伏期传染 为什么水痘一出现就会形成爆发或突发呢?
两个原因 • 潜伏期长 • 管理不到位 • 晨午检落实不到位 • 不会早期识别 • 日常性防控措施落实不到家
幼儿园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2 已经采取措施了为什么还会不断发生病例
还是两个原因 • 潜伏期长 • 管理不到位 • 传染源管理不善 • 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学校管理中会遇到的问题3 郁闷!不是打过水痘疫苗了么,怎么还会得水痘
水痘疫苗的作用 • 预防水痘 • 预防重症 • 阻断传播
幼儿园里怎么防水痘——第一招“六勤” • 勤晒被褥 • 勤开窗通风 • 勤打扫卫生 • 勤洗手(老师+孩子) • 勤巡视 • 勤检查
幼儿园里怎么防水痘——第三招“预防接种” • 自愿自费 • 应急接种
幼儿园里怎么防水痘——第四招“发生疫情及时处置”幼儿园里怎么防水痘——第四招“发生疫情及时处置” • 早报告 • 早处置 • 早控制
手足口病的定义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手足口的主要病原体 • 柯萨奇病毒 A组的16、4、5、7、9、10 B组的2、5、13 型; • 埃可病毒 • 肠道病毒71型 • 以柯萨奇病毒Al6和肠道病毒 71型最常见
病原体的特征 • 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 • 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 • 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 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 • 各种氧化剂、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 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 •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 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临床特征 • 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之皮疹, • 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可有低热或不发热。 • 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粘膜及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此点与疱疹性咽峡炎不同,溃破后成浅溃疡,于1周内自愈。局部淋巴结多不肿大。皮疹可先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较水痘皮疹为小,质较硬。皮疹出现于手脚为多,掌、背均有,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偶见于躯干。皮疹数目少的仅有几个,多至几十个。 • 皮疹早期出现低热者约占半数。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
病例定义解释 •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表现 • “临床诊断”病例: • 有相应临床表现, • 排除其他疾病
重症病例 • 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 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卫生部,2008
病例网络报告 • 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网络报告要求 • 24小时内 • 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 • 备注要求 • 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 • 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暴发疫情标准 • 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的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5例以上患病,并有手足口病相关症状 • 卫办疾控发〔2006〕65号《关于印发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暴发疫情的报告 • 疫情发生后2小时内向市CDC电话报告 • 报告内容 • 途径 • 时间 • 地点 • 例数 • 其他相关情况
疫情结案依据 • 最后一例病例痊愈后最长潜伏期(7)内无新发病例 • 隔离后?
处理措施 • 传染源的管理 • 自发病起隔离2周或症状完全消失 • 划定疫点、疫区,落实消毒处理措施 • 保护易感人群 • 加强健康教育 • 学校、幼托机构达到暴发标准时,应建议相应班级停课 • 多个班级发生疫情时,建议全校或全园停课
流调和处理报告内容 • 处理措施 • 传染源管理 • 消毒:包括使用何种消毒剂、消毒频率、方式、由谁操作等、事件进展过程、接种情况、隔离病人、 • 采样情况、送样情况 • 实验室检测结果(如有) • 各种措施落实情况、其它预防措施等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 红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的俗称,又叫“火眼”。是由于 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 的急性流行性结膜炎。
流行特征 • 该病发病急、传染性强。全年均有散发,每年的夏秋季(7-11月)是高发季节,如果出现高水平流行,可导致集体单位(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社区)的暴发流行。
流行特征 • 一个市以下行政区发病数可达数千,一个城市的病例往往可以达到几万或几十万之多。可造成一个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任何职业和年龄均有机会感染此病,尤以五岁以下儿童最易发病。
该病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24小时发病。该病潜伏期很短,接触传染源后2小时~24小时发病。 • 临床表现为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睑水肿,睑 、球结膜高度充血,流出黏稠的白色或黄色分泌物。病情一般比较轻微,大部分也可自行痊愈。患者只要经过适当治疗,可于7-10天内痊愈。
传播途径 • 主要是在公共场所或家庭中接触传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眼睛分泌物,或通过玷污了的手指、衣服和其他物品,包括与别人共用眼部化妆用品或外用眼科药物传播。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本病常在幼儿园、学校、医院、工厂、社区广泛传播,造成流行或暴发。
预防控制措施: • 1、及时发现病人 加强晨检工作。一旦发现眼部红肿、眼结膜充血等症状病人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作进一步诊治。所有现患病例都须经医院或者社康中心进行诊断治疗和在家进行隔离治疗。 • 2、隔离或相对隔离病人 病人不适宜继续上学,以免传染他人。同宿舍病人的毛巾、洗脸盆等洗脸用具应严格隔离使用。
预防控制措施: • 3、消毒 落实专人每天对公共场所门把手、楼梯扶手、课桌、课椅等进行消毒。对病人使用的用品和接触的物品也须进行消毒;流行期间,应避免去游泳池游泳。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接触病人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双手; 校医在接触病人后,也应及时清洗和消毒双手。
4、注意公共卫生 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 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阻止“红 眼病”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 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根据疫情,由有关部门责令游泳池、浴池等场所停止开放。 • 5、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向师生发放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折页,公共场所张贴广告宣传画。加强对师生的宣传教育,教育大家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 。 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红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