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91 Views
第七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第二节 段祺瑞执政与护法运动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 袁世凯.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以黎元洪、梁启超为代表的政治集团。. 黎元洪.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政党林立 : 共和党、国民党、民主党等。.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中华民国首届国会。
E N D
第七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第二节段祺瑞执政与护法运动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 袁世凯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以黎元洪、梁启超为代表的政治集团。 黎元洪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政党林立:共和党、国民党、民主党等。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中华民国首届国会。 “宋案”。赵秉钧,洪述祖,应夔丞,武士英。 袁世凯慰问电:“岂意众目昭彰之地,竟有凶人敢行暗杀,人心险恶,法纪何在?” -谭人凤:《石叟牌词》 宋教仁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善后大借款”。 国民党内部分裂。 湖口讨袁,“二次革命”。 白朗起义。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李烈钧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中华革命党 欧事研究会 进步党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蔡锷(1882-1916)。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中华革命党党证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中华革命党本部人员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二、 护国运动 袁世凯变临时总统为正式总统,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以政事堂来代替内阁。“总统选举法修正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二十一条”与《民四条约》。 袁世凯签定《民四条约》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二、 护国运动 “筹安会六君子”。 “投票之日,军署自大门以至投票处,军警夹道,背枪荷戈。各代表于刀枪林立之中,鱼贯而入,其心已不能无惧。” --《惩办罪魁之协议结果》 袁世凯称帝祭天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二、 护国运动 “玉玺” 袁世凯 “洪宪帝制”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二、 护国运动 云南护国军政府。唐继尧。护国战争全面爆发。 两广都司令部。岑春煊。肇庆军务院。 唐继尧
第一节 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二、 护国运动 1916年3月22日,撤销帝制。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护国运动结束。 河南安阳的袁世凯墓
第二节 段祺瑞执政与护法运动 一、 军阀割据局 面的形成 北洋军阀的分裂 直系:冯国璋。 皖系:段祺瑞。 奉系:张作霖。 段祺瑞 冯国璋
第二节 段祺瑞执政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西南军阀:唐继尧的滇系,陆荣廷的桂系等。 近代军阀存在原因。军阀之间的对抗和割据。 张作霖
第二节 段祺瑞执政与护法运动 二 、张勋复辟 府院之争。“独立各省总参谋部”。 张勋。定武军。 宣统复辟。 “讨逆军”与马厂誓师。 张勋
第二节 段祺瑞执政与护法运动 三、护法运动 段祺瑞的执政。 安福国会。武力统一政策,“参战军”。 “西原借款”。《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协定》。 安福国会成员王辑唐
第二节 段祺瑞执政与护法运动 三、护法运动 “新约法”与“旧约法”。 “非常国会”。护法军政府。护法战争。 第二次“府院之争”。 护法军政府改组,废除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1918年5月28日孙中山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1918年红楼落成,校本部和图书馆迁入,称北大一院;文科校区。马神庙为二院,理科校区。北河沿校舍为三院,法科校区。 1919年,废门改系,设数理化,文史哲等14个系。又设文科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等,中国高等学校最早的学术研究机构。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重镇。 四、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 陈独秀(一八八○-一九四二)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 民主,德先生。 科学,赛先生。 文学革命。《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白话文运动。 初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展示了当时世界的各种主要思潮。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文学革命的主将。 《狂人日记》 ,《阿Q正传》等 。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法俄革命的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