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664 Views
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与途径.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高书国. 世界教育进入战略时代.
E N D
中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途径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高书国
世界教育进入战略时代 • 美国先后制定了《2001-2005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 2001-2005)和《2002-2007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 2002-2007)、俄罗斯和韩国分别提出《21世纪教育――战略性的优先发展及俄罗斯2010年前的教育现代化构想》和《21世纪韩国教育改革计划》。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布《2002-2006年国家教育战略框架》;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长和各州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关于21世纪国家学校教育目标的阿德莱德宣言》。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跨世纪的世界性主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召开大会,制定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4年9月,联合国在开罗召开人口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通过了以“教育、人口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的行动纲领》,将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发展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 终身教育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报告内容 • 中教育发展成就与趋势 • 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 • 中国教育发展展望
中国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 • 2000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3年底,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92%,被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视为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奇迹。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9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17%,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5年,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300万,入学率达到21%。
中国教育发展成就(1) • 文盲率从1949年的80%下降为2001年的6.72%,15-50岁青壮年文盲率降至3‘%左右; • 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 • 2000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扫除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超过9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2002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9.7%。2003年初中达到91%,2005年稳定发展。
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 • 2003年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1.8%。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659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81个),比上年增加61个县(市、区);12个省(直辖市)已按要求实现“两基”。
教育成就(2) • 2002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43.8%,在校生规划达到1683万人;2003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965万。2005年达到2431万 • 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校生规模达到1600万;2003年毛入学率达到17%,在校生规模达到1900万。2005年达到2300万。
2003年中国民办教育 • 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7万余所,占全国学校总数的9.6%; • 在校生1416万人,占全国学生总数5.5%。 • 其中民办幼儿园5.55万所,民办普通小学5676所;民办普通初中3651所,民办普通高中2679所;民办中等专业学校1377所;民办高等学校175所,在校生81万人。占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1900万的4.2%。
中国女性受教育情况 • 2000年中国女童入学率在99%以上,男女儿童入学率差距为0.07个百分点; • 2000年15岁以上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11年,女性为6.99年,相差1.12年,与1995年的1.7年明显缩小。 • 中等教育阶段女生比例占50%以上; • 普通大学2000年在校生达到42.04%; • 2000年中国15-64岁妇女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1年。北京地区达10.62年。
公共教育经费增长的空间 • 不同发展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NP比例 • 1995年 1997年 • 世界平均: 4.7% 4.8% • 较发达地区: 5.0% 5.1% • 其中 欧洲: 5.3% 5.3% • 北美: 5.3% 5.4% • 欠发达地区: 3.8% 3.9% • 最不发达国家: 2.1% 2.0% • 中国: • 1996年 2.44% 2004年2.79%
中国正在进入人口文化素质快速提高期 • 随着近年来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中国人口文化素质进入快速提高时期。 •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79年,高于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的6.66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 从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特点分析,1980-2000年,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9年;转型国家提高了0.78年;东亚/太平洋地区提高了1.61年。从1982年到2000年,我国6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36个百分点;从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30年。 • 1982-2000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46年,年均0.13个百分点。
教育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 制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 增加教育投入,2002年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3.41%。 • 坚持基础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实施一流大学建设工程,“211工程”“985工程”
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 教育现代化趋势; • 人力资源开发升级趋势; •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 教育需求多元化趋势; • 教育发展国际化趋势。
人力资源开发阶段 • 初级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在8年以下(发展中国家); • 中级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在8-10年(中等收入国家); • 中高级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10-12年(大部分发达国家); • 高级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以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
人口文化素质发展的 特点与趋势 特点之一: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 特点之二:中国人口文化素质进入高速发展的 黄金期。 特点之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口素质开始从低 层次向中等层次开发过渡。 特点之四:中国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 强国转变。
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 人口规模的压力与挑战; • 教育经费短缺; • 教育发展不平衡; • 国际人才竞争本地化地挑战; • 教育人才模式与结构性问题。
人口压力带来就业压力 • 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再加上现存的600多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800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400万左右。其次,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居高不下。第三,大学和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加大。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中职毕业生约400万人。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加大。目前,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已达9000多万人,但仍有上亿富余劳动力。
中国教育发展差距 2004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1年,而2001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与韩国就分别达到12.7、12.7、12.6、13.4和11.7年,OECD国家平均达到11.8年,高出我国3年以上。 2000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为4.60%,低于同年12.6%的世界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发展中国家1990年的平均水平。 2000年我国25-64岁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人口的比例高达83.5%,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5倍,是日本的5.1倍、韩国的2.9倍、美国的6.6倍。 地区差距明显:2003年,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达到9255元,而最低的河南只有785元,两者相差10多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最高与最低的地区也相差8倍多。
2、教育发展不平衡 •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2000年中国城市、县镇和农村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是10.25年9.12年和7.25年。 • 2000年中国尚有文盲人口9964万,其中城市地区为4.37%、县镇为5.64%,农村地区为9.87%。分别占全国文盲总数的12.75%、9.30%和77.95%。绝大多数集中在我国农村。
指导思想主要内容 • 坚持“一个宗旨”,就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 贯彻“八字方针”,就是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基本方针。 • 三大任务:一是构建体系,就是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二是培养人才,就是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三是知识贡献,就是促进教育同科技和经济、同文化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知识贡献。
中国教育发展阶段预测 • ——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文盲半文盲比例降到5%以下;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者占7-8%。25-64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文盲半文盲比例降到4%以下。 • ——2021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11年;文盲半文盲比例降到2%以下;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者占20%以上。 • ——2049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14年;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者占60%以上。
教育发展水平预测 •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确定200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由于正值人口高峰,尚有一定难度。 • 据预测: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23-25%;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以上。 • 据预测:2010年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70%左右;2020年达到90%以上。
“十一五”规划目标总体目标 • 到2010年,教育发展基本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15岁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业人 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达到10%左右。 • 若干所高等学校在世界高等学校中的影响力明显上升,一些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 基本构建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正规教育与非教育互补、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十一五”教育规划分类指导目标 • ——经济发达地区积极发展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均衡化的教育,力争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教育的体系结构更趋合理,适应城市化发展和社区成员终身教育的需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 ——中等发达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力争使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基本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结构合理,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努力向教育现代化迈进。 • ——欠发达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两基”成果得到巩固,现代远程教育实现较大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得到显著扩大,力争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十一五”期间各类教育发展目标 •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村地区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 “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左右,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 • ——幼儿教育入园率有明显提高,特殊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0%以上,努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继续发展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结构趋于合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在校生规模达到4200万人左右。 • ——高等教育继续稳步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900万人左右,在学研究生约140万人,其中博士生达到20万人左右。
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分类目标 •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整体上接近经济较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左右,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20%左右。 • ——适龄儿童普遍享受到较高水平、较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幼儿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46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到3700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40%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500万人左右,在学研究生达到250万人左右。 • ——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高校科技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显著增强。 •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形成体系完整、开放、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三次跨越” • 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2020年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使我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达到较发达国家目前的平均水平。 • ——2020年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中心城市、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5-6个省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 ——2035年基本现代化:全国1/3省市率先实现现代化。 • ——2050年全面现代化:85%人口覆盖地区全面实现现代化。
中国人力资源水平“两次提升” • ——第一次提升:从目前到2020年,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欠发达国转向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一次提升。25~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超过10年,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85以上,综合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左右,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1500人左右。 • ——第二次提升:从2021年到2050年,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中等发达国转向发达国家的第二次提升。25-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90以上,综合生产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4万美元左右,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3000人左右。
“十一五”和今后十五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重点“十一五”和今后十五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重点 • 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区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 以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与劳动力转移转岗培训的紧密结合 • 以继续教育为重点,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目标 •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形成开放、灵活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奠定体系和制度保障。
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基本思路 • 1、“两步走”:分步实现教育初步现代化 • 第一步是到2010年,我国教育发展基本达到经济中等发达国家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左右,中等教育毛入率达到85%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 • 第二步是到2020年,我国力争接近经济较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较高质量、较高水平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 •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扫除青壮年文盲,农村地区实现免费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左右,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 •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50%, • 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70%,在校生规模达到4200万,为实现普及十五年教育奠定基础。 • 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实现普及十五年教育的目标。
中国高等层次学位体系建设 •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9次学位授权审核,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777个和343个(其中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分别为461所和238所);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达到974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点分别达到10987个和1717个。用23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近100年学位制度建设的路程,恢复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
1990-2010年全国财政性 教育经费占GDP的% 预测2010年GDP比2000年翻一番, 财政性教育经费如占4%,约为 7200亿元,应为2000年的2.77倍。 1010.27亿元 2562.61亿元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总目标 • 到2020年,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强国。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消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比例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思想先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切实推进,教育质量达到较高水准,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教育信息化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投入能够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思想先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切实推进,教育质量达到较高水准,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教育信息化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制度完善,教育投入能够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普遍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能够灵活、方便和有效地学习。学习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我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建立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 • 中国应当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成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之邦。其特点具体要求是:以终生教育思想为理念、以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符合国际教育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充分满足全体公民终生学习需要的开放的、立体的、现代化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社会。学习化时代是一个终身化的学习时代、网络化的学习时代、开放化的学习时代和自主化学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