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514 Views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37 中 谢丽. 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 : 南朝宋朝文学家 . 《 世说新语 》 : 全书原 8 卷,分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 36 门, 《 陈太丘 与友期 》 选自“方正”一门。. 学习任务:. 1.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流畅地朗读并 背诵课文。 3. 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 朗读. 要求: 1 、准确的读音 分明的节奏 3. 恰当的语气.
E N D
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朝文学家.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 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 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学习任务: •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
朗读 • 要求: • 1、准确的读音 • 分明的节奏 • 3. 恰当的语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shě)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shě)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结合注释、工具书读懂故事 温馨提示:文言文翻译方法 •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 换: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 • 加: 按现代语言习惯加字 , 把单音节词语变成双 音节词语.
字词积累: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离开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 君:对别人的尊称 委:丢下,舍弃。 至:到 乃:才 则:就,那么 。 无信:不讲信用 惭: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 讲故事 要求: 1、用自己的语言 2、能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
问题探究 1、你认为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落落大方 友人:无信无礼
问题探究 3、假如你是元方、友人或者陈太丘,遇到文中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1)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2)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就该原谅他 。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 ——我们要学会聪明应对他人。 礼信
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几句与诚信有关的名言或警句吗?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李嘉诚
背读 用课文原句回答: 太丘为何舍友而去? 客怎么问元方?元方以何答之? 客为何怒? 元方何以对答 ? 友人惭,何以见得?
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 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 •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思考: 1.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 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 2.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 陈韪现在很一般 3.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