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行走在“历史长河”的两岸上 ―― 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行走在“历史长河”的两岸上 ―― 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富阳市万市中学 周水华 2011.03.20. 一、问题背景. 1. 概念界定 比较引证也叫对比引证,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 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 人类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为人们 进行历史比较提供了客观可能和科学依据。波兰史学家 托波尔斯基就指出过: “ 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 不应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 律性;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

Download Presentation

行走在“历史长河”的两岸上 ―― 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行走在“历史长河”的两岸上――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行走在“历史长河”的两岸上――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富阳市万市中学 周水华 2011.03.20

  2. 一、问题背景 1.概念界定 比较引证也叫对比引证,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 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 人类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为人们 进行历史比较提供了客观可能和科学依据。波兰史学家 托波尔斯基就指出过:“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 不应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 律性;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 与其他过程进行比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比较引证可以引领学生穿透历史,在事件的解剖中总 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掌握“以史为鉴、鉴古知今”的深刻 历史哲理,明了“史之为用,其力甚博,乃人生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道”的治世道理。

  3. 2.目前课堂教学导入“比较引证”的必要性 比较引证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历史的进程,并置 于全球角度对历史事件予以客观对比、过程分析、因果 分析、意义鉴别、结果反思、经验总结等。比较引证引 领的是思维碰撞,验证的是历史意义(或教训),启迪 的是历史经验与社会智慧,这对学生的人生价值与历史 判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遗憾地发现很多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遗憾地发现很多教师 忽视“比较引证”教学。 第一,缺乏比较意识,教学就事论事。表现为教学视角狭窄,教学 仅停留在对本课时或本单元的教学,思路不够开阔,引导不够开放; 第二,缺乏比较方法,方法单一僵化。有些教师只对比较性材料 作为一种教学点缀,或者只对课本中所配置的比较材料作一定的 运用,缺乏对对比性材料的宏观建构与多维对接; 第三,比较力度欠缺,效果直白浅显。有些教师对一些可比性材 料只作简单处理,没有揭示事物之间所蕴藏的比较内涵,也没有 更深层次地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有效利用对比性资源,积极启动“比较引证”已成历史与 社会教学的一种责任,一项紧迫的教学使命。

  5. 3.全球史观下的“比较引证”的价值取向 “比较引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比较,而是一种思维提炼下 的探究方式。“比较引证”是对“全球史观”的一种微观注解,是教 师通过不同材料的比对、甄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历史高度去 审视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进程,在主客观原 因、过程、结果的对比中进行思维启迪、感悟历史、明晰线索、 习得智慧、养育历史情感、提升历史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 段。 心理学家认为,运用对比律的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异同性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能从复杂的现象中迅速抓住实质。 有比较,就有分析,比较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捷径。

  6. 其一:“比较引证”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狭隘的教学观,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客观地看对历史进程,解剖人物与事件,还原历史的前因后果或历史原貌。实现历与社会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其一:“比较引证”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狭隘的教学观,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客观地看对历史进程,解剖人物与事件,还原历史的前因后果或历史原貌。实现历与社会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其二:“比较引证”可以使课堂在跌宕起伏、悬念重重的历史上长河中演绎不同的思想火花,闪亮学生的智慧灵光,启迪学生更多的历史规律、哲学道理和人生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底蕴,让学生“纵观天下而知微见著”、“明理喻情而通古达今”、“博采大家而纵横时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而防微杜渐、后世之师”!

  7. 其三:“比较引证”可以使课堂充满一种智慧型、情趣型、探究型的教学韵律,是实现预设与生成、动态与静态、思维与情感合一的教学平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背其三:“比较引证”可以使课堂充满一种智慧型、情趣型、探究型的教学韵律,是实现预设与生成、动态与静态、思维与情感合一的教学平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背 景的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引证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究 学习,并在强烈的对比或反差中习得经验、催生感悟。 其四,“比较引证”是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整合与深 度挖掘的统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编排中隐藏 着大量的“比较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尤其是在八 (下)的《历史与社会》教材拥有充足的“比较性”资源, 所需要的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与教学策略,更需要教 师的谋篇布局、深度挖掘、精心设计。这既是教师负责 任的一种教学态度,也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是学 生历史思维导航的坐标。

  8. 其五,“比较引证”吻合课程特点和课改要求。新课程特其五,“比较引证”吻合课程特点和课改要求。新课程特 点之一就是强调社会整体观的形成和“课程综合性”的提 炼,这就意味着要积极培养学生历史观点的全面性、发 展性和整合性,而“比较引证”恰恰能体现课程特征; 同时,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多元、 开放地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引证”也恰恰成了一个重 要的平台。例如,通过“比较引证”,能够让学生在多 样化的学习材料、学习情境中推动探究,引发辨析,引 导鉴赏,揭示反馈,促进迁移等;课堂也因为这种引证, 从内容、形式、角度、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夯实了教学 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9. 因此,通过“比较引证”既可以优化教学手段,又能使因此,通过“比较引证”既可以优化教学手段,又能使 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在历史坐标和历史演绎中得到洗礼和 提升,促进学生养成正确、全面、科学的历史观、哲学 观和价值观。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启迪;有启迪才有 内省,有内省才能明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抓 住可比性较强的历史现象前后对比、中外对比,让学生 寻找其异同,进而分析其原因,就能更好地揭示本质。 通过比较,学生的辨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才会更加深刻。比较引证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 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10. 二、论文框架 一、全球史观下的“比较引证”的价值取向 二、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1.高屋建瓴,在谋篇布局中予以“比较引证” 2.资源拓展,在史料深掘中予以“比较引证” 3.立体架构,在知识整合中开展“比较引证” 4.九曲回肠,在思维碰撞中实施“比较引证” 5.借古喻今,在哲学思辨中切入“比较引证” 6.见微知著,在细节洞察中对接“比较引证” 三、思考与体会

  11. 三、案例枚举——运用策略1.高屋建瓴,在谋篇布局中予以“比较引证”三、案例枚举——运用策略1.高屋建瓴,在谋篇布局中予以“比较引证” 案例:八年级下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教师以“比较 引证”的方式对教学环节作了优化处理,尤其是对比“东西方在历史 进程中的显著差异性”作了有效设计:过程一:你猜我猜大家来猜猜 他,1711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他是一位皇帝,在位60年,退位后 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他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 重视农桑,停止捐纳,编撰《四库全书》,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 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他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 并重用贪官和珅 ,以至农民起义在其 晚年已层出不穷。 他,1736年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他没有受过系统教 育.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 一家钟表店当学徒;1763年他到格拉斯哥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 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向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他制造 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 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2. 过程二:阅读课文内容,梳理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过程二:阅读课文内容,梳理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 (见图,教师作一定提示)

  13. 过程三:采用小组合作,解剖明清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过程三:采用小组合作,解剖明清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 对外关系上进行比较引证。如图所示:

  14.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