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194 Views
行走在“历史长河”的两岸上 ―― 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富阳市万市中学 周水华 2011.03.20. 一、问题背景. 1. 概念界定 比较引证也叫对比引证,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 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 人类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为人们 进行历史比较提供了客观可能和科学依据。波兰史学家 托波尔斯基就指出过: “ 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 不应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 律性;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
E N D
行走在“历史长河”的两岸上――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行走在“历史长河”的两岸上――全球史观下的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富阳市万市中学 周水华 2011.03.20
一、问题背景 1.概念界定 比较引证也叫对比引证,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 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 人类历史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为人们 进行历史比较提供了客观可能和科学依据。波兰史学家 托波尔斯基就指出过:“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 不应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 律性;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 与其他过程进行比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比较引证可以引领学生穿透历史,在事件的解剖中总 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掌握“以史为鉴、鉴古知今”的深刻 历史哲理,明了“史之为用,其力甚博,乃人生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道”的治世道理。
2.目前课堂教学导入“比较引证”的必要性 比较引证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审视历史的进程,并置 于全球角度对历史事件予以客观对比、过程分析、因果 分析、意义鉴别、结果反思、经验总结等。比较引证引 领的是思维碰撞,验证的是历史意义(或教训),启迪 的是历史经验与社会智慧,这对学生的人生价值与历史 判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遗憾地发现很多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会经常遗憾地发现很多教师 忽视“比较引证”教学。 第一,缺乏比较意识,教学就事论事。表现为教学视角狭窄,教学 仅停留在对本课时或本单元的教学,思路不够开阔,引导不够开放; 第二,缺乏比较方法,方法单一僵化。有些教师只对比较性材料 作为一种教学点缀,或者只对课本中所配置的比较材料作一定的 运用,缺乏对对比性材料的宏观建构与多维对接; 第三,比较力度欠缺,效果直白浅显。有些教师对一些可比性材 料只作简单处理,没有揭示事物之间所蕴藏的比较内涵,也没有 更深层次地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因此,有效利用对比性资源,积极启动“比较引证”已成历史与 社会教学的一种责任,一项紧迫的教学使命。
3.全球史观下的“比较引证”的价值取向 “比较引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比较,而是一种思维提炼下 的探究方式。“比较引证”是对“全球史观”的一种微观注解,是教 师通过不同材料的比对、甄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历史高度去 审视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进程,在主客观原 因、过程、结果的对比中进行思维启迪、感悟历史、明晰线索、 习得智慧、养育历史情感、提升历史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 段。 心理学家认为,运用对比律的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异同性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能从复杂的现象中迅速抓住实质。 有比较,就有分析,比较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捷径。
其一:“比较引证”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狭隘的教学观,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客观地看对历史进程,解剖人物与事件,还原历史的前因后果或历史原貌。实现历与社会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其一:“比较引证”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狭隘的教学观,能够使学生更加真实、客观地看对历史进程,解剖人物与事件,还原历史的前因后果或历史原貌。实现历与社会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其二:“比较引证”可以使课堂在跌宕起伏、悬念重重的历史上长河中演绎不同的思想火花,闪亮学生的智慧灵光,启迪学生更多的历史规律、哲学道理和人生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底蕴,让学生“纵观天下而知微见著”、“明理喻情而通古达今”、“博采大家而纵横时空”、“以史为鉴、以史为镜而防微杜渐、后世之师”!
其三:“比较引证”可以使课堂充满一种智慧型、情趣型、探究型的教学韵律,是实现预设与生成、动态与静态、思维与情感合一的教学平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背其三:“比较引证”可以使课堂充满一种智慧型、情趣型、探究型的教学韵律,是实现预设与生成、动态与静态、思维与情感合一的教学平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背 景的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引证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究 学习,并在强烈的对比或反差中习得经验、催生感悟。 其四,“比较引证”是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整合与深 度挖掘的统一。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编排中隐藏 着大量的“比较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尤其是在八 (下)的《历史与社会》教材拥有充足的“比较性”资源, 所需要的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与教学策略,更需要教 师的谋篇布局、深度挖掘、精心设计。这既是教师负责 任的一种教学态度,也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是学 生历史思维导航的坐标。
其五,“比较引证”吻合课程特点和课改要求。新课程特其五,“比较引证”吻合课程特点和课改要求。新课程特 点之一就是强调社会整体观的形成和“课程综合性”的提 炼,这就意味着要积极培养学生历史观点的全面性、发 展性和整合性,而“比较引证”恰恰能体现课程特征; 同时,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多元、 开放地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引证”也恰恰成了一个重 要的平台。例如,通过“比较引证”,能够让学生在多 样化的学习材料、学习情境中推动探究,引发辨析,引 导鉴赏,揭示反馈,促进迁移等;课堂也因为这种引证, 从内容、形式、角度、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夯实了教学 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因此,通过“比较引证”既可以优化教学手段,又能使因此,通过“比较引证”既可以优化教学手段,又能使 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在历史坐标和历史演绎中得到洗礼和 提升,促进学生养成正确、全面、科学的历史观、哲学 观和价值观。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启迪;有启迪才有 内省,有内省才能明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抓 住可比性较强的历史现象前后对比、中外对比,让学生 寻找其异同,进而分析其原因,就能更好地揭示本质。 通过比较,学生的辨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才会更加深刻。比较引证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 的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论文框架 一、全球史观下的“比较引证”的价值取向 二、历史与社会“比较引证”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1.高屋建瓴,在谋篇布局中予以“比较引证” 2.资源拓展,在史料深掘中予以“比较引证” 3.立体架构,在知识整合中开展“比较引证” 4.九曲回肠,在思维碰撞中实施“比较引证” 5.借古喻今,在哲学思辨中切入“比较引证” 6.见微知著,在细节洞察中对接“比较引证” 三、思考与体会
三、案例枚举——运用策略1.高屋建瓴,在谋篇布局中予以“比较引证”三、案例枚举——运用策略1.高屋建瓴,在谋篇布局中予以“比较引证” 案例:八年级下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教师以“比较 引证”的方式对教学环节作了优化处理,尤其是对比“东西方在历史 进程中的显著差异性”作了有效设计:过程一:你猜我猜大家来猜猜 他,1711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他是一位皇帝,在位60年,退位后 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他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 重视农桑,停止捐纳,编撰《四库全书》,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 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他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 并重用贪官和珅 ,以至农民起义在其 晚年已层出不穷。 他,1736年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他没有受过系统教 育.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 一家钟表店当学徒;1763年他到格拉斯哥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 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向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他制造 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 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过程二:阅读课文内容,梳理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过程二:阅读课文内容,梳理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 (见图,教师作一定提示)
过程三:采用小组合作,解剖明清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过程三:采用小组合作,解剖明清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 对外关系上进行比较引证。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