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639 Views
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 复旦大学 张成洪 电话: 021-55664992 Email: chzhang@fudan.edu.cn. 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 2005 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 课题目标 在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区的工作基础上,通过学会的统筹安排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建立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形成学会层面的有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指导意见,帮助各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课题定位( 1 ). 把指标体系和参考标杆相分离
E N D
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 复旦大学 张成洪 电话:021-55664992Email: chzhang@fudan.edu.cn
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200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200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 • 课题目标 • 在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区的工作基础上,通过学会的统筹安排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建立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形成学会层面的有关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和指导意见,帮助各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课题定位(1) • 把指标体系和参考标杆相分离 • 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框架;而参考标杆在一定阶段就是一种要求或者目标,其可操作性比较好,但其阶段性也更强 • 本课题任务首先是制定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确定高校信息化主要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指标框架基本不变,框架里面的指标内容可以随时间改变。 • 进一步为指标体系中的内容设定参考标杆值,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参考的值要有区别。
课题定位(2) • 兼顾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 信息化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 • 建设情况 • 应用情况 • 对学校产生的效益 • 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是对教学、科研的积极作用,照理需要考察教师、学生个体使用后对其学习、科研的效果,但这样影响因素太多,尚有许多争议,过于复杂。 • 我们现在暂时假定信息化的使用一定能对教师、学生个体的教学科研有帮助(这些内容另外研究),因此我们把学校(而不是个体)作为考察对象,重点考察使用情况。 • 从实际操作来看,信息化应用情况的考察仍有困难,只有信息化建设情况容易评价 • 结论 • 目前的评价以信息化应用为主,兼顾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绩效 • 未来可更多的考察信息化绩效
课题组参与单位 • 复旦大学 • 北京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深圳大学 • 中山大学 • 延边大学 • 浙江大学 • 南京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市教委 • 上海师范大学 • ……
课题组已完成工作 • 2005年上半年:基于上海市高校大规模调研的指标体系初步框架 • 2005年8月份:综合广东高校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等资料之后的指标体系初稿 • 2005年9月份:项目组第一次全体专家会议后的指标体系修改稿 • 2005年12月份:项目组第二次全体专家会议后的指标体系修改稿 • 2006年上半年:13所学校试填指标体系考察问卷后的指标体系修改稿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评) 后 期 试 测 评 与 调 整 高 校信 息化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从高校战略目标出发 利用关键因素法,分析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 关键成功因素和主要流程 建立初步的指标体系框架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现状 信息化需求分析 初步确定指标体系 综合上述调研结果确定指标项以及考察因素 通过专家评分,利用AHP方法获取各指标权重 通过座谈,找出高校各类角色在各个流程中的主要活动,分别调查他们的信息化需求 研究基础 主体工作 成果 基于初步指标体系的进一步调研 针对学生,教师,一般管理人员和领导的需求问卷调查 专家访谈和问卷获取专家对指标体系的修改意见 上海市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过程
问卷调查 • 帮助确定哪些指标应该包含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 调查问卷分为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共四个版本 • 调研样本的选取
上海市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应用 • 2005年12月上海市高校信息化示范单位评选 • 《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上海市高校信息化示范案例研究 》
2005年9月份项目组会议 • 时间:2005年9月2日-3日 • 参加的专家:17人 • 蒋东兴(清华大学) • 李庭宴(北京大学) • 黄云森(深圳大学) • 李兴国(中山大学) • 郭清顺(中山大学) • 朱淼良(浙江大学) • 金永灿(延边大学) • 陈俊良(南京大学) • 蒋磊宏(上海交通大学) • 高伟勋(上海师范大学) • 朱宇红(上海市教委) • 宓詠(复旦大学) • ……
2005年12月份项目组会议 • 时间:2005年12月15日-16日 • 参加的专家:25人,还包括 • 娄晶(教育部科技司) • 黄达武(北京大学) • 沙玉梅(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种连荣(北京大学) • 张德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杨国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陆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顾涛(中国人民大学) • 梁艺军(中国人民大学) • ……
指标体系考察问卷试填 • 根据2005年12月份会议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及考察细目,项目组以学会名义下发了修改后的问卷,回收了13份。 • 这13所学校包含: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 通过对这13份问卷的整理,我们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了一定的简化。指标体系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对其中一些考察细目进行了简化。
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 ——5个1级指标、18个2级指标和71个3级指标
13所学校信息化指标体系考察问卷试填结果分析13所学校信息化指标体系考察问卷试填结果分析 • 通过对这13份问卷的整理,发现考察问卷填写的问题,从而改进问卷。 • 另外,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13所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
信息化基础设施 学校填写数据相差较悬殊,因此将“信息平均流量M/日”改为“信息平均流速Mbps”。
信息化基础应用 • 填写数据悬殊,这里应该指的是平均每日使用电子邮件的总次数,不是指平均每个人)这一问题在简化版中被删掉。 针对不同的主体,学校可能采取不同的保留与否的方式。此问题在简化版中删掉。
信息化基础应用 从社区类别的填写情况看,虚拟社区的个数不好填。在简化版中删掉。
信息化基础应用 从填写情况看,这一问题不好回答。在简化版中删掉。
信息化基础应用 这两个三级指标合二为一,改为“2.3.1图书馆电子资源总量”,这里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光盘数据库、网上数据库以及传统图书的扫描件。
2.4应用集成环境 有学校填写15类,有学校填写100,还有学校填写8000。我们认为这一细目可能考察得太细,学校填起来有难度,因此在简化版中被删掉。
2.4应用集成环境 对问题进行了修改。修改为两个问题。问题1:是否有集成了校内各种信息的校园信息门户 : A是 B否(若否,跳过下面的问题)。 问题2:校园信息门户所集成的服务系统包括: A、B……
教学科研信息化 “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改为“网络课程”。相对应的题目为:删掉第一个,保留第二个。 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改为“学校或院系统一建设的面向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库个数___,共___T.” 该软件主要用途修改为:A 演示动画制作 B多媒体(包含声音、视频)内容制作 C完整网络课件制作 D 其它
从填写情况看,学校对此问题统计的不多。在简化版中删掉。从填写情况看,学校对此问题统计的不多。在简化版中删掉。
为方便填写,这三个问题修改为一个问题: 近1年在校内服务器上发布的科研项目信息的条数
对该问题进行了补充。补充后为:学科资源库的数量为___个,共有___T。对该问题进行了补充。补充后为:学科资源库的数量为___个,共有___T。
将5.2.2和5.2.3这两个考察项合并为一个考察项:5.2.2 近三年信息化资金投入,相对应的题目设为:近三年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占学校总投入的比例。
从填写情况看不太理想,而且统计人次更恰当。在简化版中删掉。从填写情况看不太理想,而且统计人次更恰当。在简化版中删掉。
信息化组织保障 这三个问题作为“5.4.2信息化建设部门的组成”的考察细目更恰当。
当前工作 • 更大范围的调查“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考察细目调查问卷 ” • 再一次修改并确定指标体系 • 确定总体参考标杆值 • “高校信息化实施情况与应用效果调查” • 探讨指标体系与信息化实际效益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