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likes | 233 Views
坚定信心,积极参与“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实验. 海口四中教研室 李节浩.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概念. “ 问题导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导学法”的目的和功能特色. 1 .实现以教材、教师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 2 .实现从重视“教”的理念向重视学生“学”的活动设计转变。 3 .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方面转变。 4 .实现从教师“单边活动”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双向多元互动转变。.
E N D
坚定信心,积极参与“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实验坚定信心,积极参与“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实验 海口四中教研室 李节浩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概念 • “问题导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导学法”的目的和功能特色 • 1.实现以教材、教师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 • 2.实现从重视“教”的理念向重视学生“学”的活动设计转变。 • 3.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方面转变。 • 4.实现从教师“单边活动”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双向多元互动转变。
三、教案与导学案的区别 • 1、“教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意志,是为“教师的教设计的”。 • 2、 “导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智慧,发展他们的能力,从而设计的在教师指导下,有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简言之,“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之案。
四.“导学案”教学七个环节 • (1)教学目标:按教学大纲要求及具体的学情分析,提出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 (2)教学重难点、关键: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标确定好重难点。 • (3)预习模块:根据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适量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 • (4)探究模块: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断裂思维。 • (5)课堂测试模块:针对所讲的知识,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题量不宜过多,精选3—5个为佳,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 (6)课堂小结(教师反思或学生反思):最佳模式为: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有关知识的概括整理,如画概念图、知识树等。 • (7)作业布置等环节:作业一定要适量,要有难度梯度,关注大多数学生,同时兼顾优差生的学习要求。
五、“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前导—先学—后教—再练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合作学习方式。 • 1.问题情境导入:一个好的导课设计,意味着成功了一半,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学习目标认定:师生共同围绕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预习中的困惑,制定几个问题,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 3.合作探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让学生学会探究,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 4.总结升华: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肯定学生自主学习好的做法,讲解教学重难点。 • 5.达标检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训练,要有坡度、密度、难度,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基本练习、对比联系、综合联系、实践联系等,拓展学习的思维向深度发展。
六、“问题导学法”值得注意的问题 • 1.“问题导学法”教法中教师备课是关键,启发提问是先导,阅读、自学是基础,引导启发精讲是主导,学生讨论探索是主体,课堂训练是手段,课堂总结是提高。 • 2.对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法更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与舞台。 • 3.在“问题导学式”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 4.“问题导学式”教法使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挑战,学生各式各样的发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不断学习,广猎信息,更应注意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得失。
七、“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七、“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 精心选择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问点的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五点: • 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老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 • 2、问点要立足突破难点。 • 3、问点要有思维价值。 • 4、问点要明确具体。 • 5、问点要灵活应变。
八、运用“问题导学法”,必须切实把握好五个要点八、运用“问题导学法”,必须切实把握好五个要点 • 1.要钻研教材:教师在设计教案、设计问题时,对教材内容要深入钻研,准确把握细致分析,适度拓展,以求设计的问题与教材内容扣得紧,特别要扣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这是运用问题导学的必要前提。 • 2.要贴近学生: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既适合普通生胃口,又兼顾“尖”、“尾”两头,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这是运用问题导学的必要要求。 • 3.要题量适当:即“问题”的数量、容量要恰当,量不宜过少、过小,也不宜过多、多大,既要摒弃“满堂灌”,又要防止“满堂问”,还要废止一问就答的“问答式“。这是运用问题导学的关键所在。 • 4.要难易适度:问题要体现梯度性、延伸性,以便课堂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循序渐进。这是运用问题导学的基本规律。 • 5.要把握时机:课堂提问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回答,据其情况再因势利导,现场设计关联性、质疑性、争议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再思考、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