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578 Views
第六章 代谢总论和生物氧化. 一 新陈代谢总论. 二 生物氧化. 一 新陈代谢总论. (一) 新陈代谢的概念. 生物小分子合成为 生物大分子. 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 需要能量.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新陈代谢.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 生物大分子分解为 生物小分子. 新陈代谢的共同特点 :. 1. 由酶催化,反应条件温和。. 2. 诸多反应有严格的顺序,彼此协调 。. 3. 对周围环境高度适应。. (二)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1. 活体内 (in vivo) 与活体外实验 (in vitro).
E N D
第六章 代谢总论和生物氧化 一 新陈代谢总论 二 生物氧化
一 新陈代谢总论 (一) 新陈代谢的概念 生物小分子合成为 生物大分子 合成代谢 (同化作用) 需要能量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 新陈代谢 释放能量 分解代谢 (异化作用) 生物大分子分解为 生物小分子
新陈代谢的共同特点: 1. 由酶催化,反应条件温和。 2. 诸多反应有严格的顺序,彼此协调。 3. 对周围环境高度适应。 (二)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1. 活体内(in vivo)与活体外实验(in vitro) 2. 同位素示踪 3. 代谢途径阻断
(三) 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 自由能:生物体(或恒温恒压)用以作功的能量。在没有作功条件时,自由能转变为热能丧失。 熵:混乱度或无序性,是一种无用的能。 ΔG = ΔH - TΔS 对于 A +B ←→ C +D ΔG°= -2.303RTlgK K=[C][D]/[A][B]
(四) 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 烯醇磷酸化合物 酰基磷酸化合物 磷氧型 磷酸化合物 焦磷酸化合物 磷氮型 高能化合物 硫酯键化合物 非磷酸化合物 甲硫键化合物
二、 生物氧化 ——生物体内一切代谢物进行的氧化作用。 (一) 生物氧化的特点 1. 在体温、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 2. 能量逐步释放,部分存于ATP。 3. 分为线粒体氧化体系和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二) CO2的生成 生物体内CO2的生成来源于有机物转变为含羧基化合物的脱羧作用。
丙酮酸脱羧酶 CH3CCOOH CH3CHO + CO2 O 丙酮酸羧化酶 HOOCC H2C COOH CH3CCOOH + CO2 β α O O NADP+ NADPH + H+ HOOCCH2CHOHCOOH CH3CCOOH + CO2 O 直接脱羧 (α-脱羧) (β-脱羧) :在脱羧过程中伴随着氧化(脱氢)。 氧化脱羧
(三) H2O的生成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生物氧化作用和吸入的氧结合生成水。 生物体主要以脱氢酶、传递体及氧化酶组成生物氧化体系,以促进水的生成。 脱氢酶 氧化酶 递氢体 氧化型 递电子体 还原型 MH2 ½O2 NAD+、NADP+、FMN、FAD、COQ Cytb, c1, c, aa3 递电子体 氧化型 M 递氢体H2 还原型 O2- H2O 2e 2H+
1、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 一系列酶和辅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可以将代谢物脱下的氢(H++e)逐步传递给氧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由于此过程与细胞摄取氧的呼吸过程有关,所以这一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呼吸链的类型 依最初氢受体不同可分为 NADH呼吸链: 主要的呼吸链 琥珀酸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 包括:琥珀酸脱氢酶,脂酰CoA脱氢酶,磷酸甘油脱氢酶
2、呼吸链的组成 四个蛋白复合体:复合体I ~ IV 两个可灵活移动的成分:泛醌(Q)和 细胞色素C
(1)复合体Ⅰ:NADH一泛醌还原酶:该复合体将电子从NADH经FMN及铁硫蛋白传给泛醌。(1)复合体Ⅰ:NADH一泛醌还原酶:该复合体将电子从NADH经FMN及铁硫蛋白传给泛醌。 (2)复合体Ⅱ:琥珀酸一泛醌还原酶:该复合体将电子从琥珀酸经 FAD及铁硫蛋白传递给泛醌。 (3)复合体Ⅲ:泛醌一细胞色素C还原酶:该复合体将电子从泛醌经Cyt b、Cyt c1传给Cyt c。 (4)复合体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该复合体将电子从Cyt c经Cyt aa3传递给氧。
2H(2H+ +2e) NADH/NADPH + H+ NAD+/NADP+ 烟酰胺的作用:
FMN/FAD结构特点: R=磷酸根:FMN; R=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FADFMNH /FADH FMNH 2/FADH2 • 异咯嗪环的作用: (还原型) (氧化型)
QH 2 Q QH (泛醌/氧化型) (半醌型) (氢醌/还原型) • 泛醌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电子传递方向: 低氧还电位→高氧还电位(释放能量) 呼吸链的排列顺序: 各成分按低氧还电位→高氧还电位 物质的氧还电位越低,越容易失去电子, 传给氧还电位高的物质 3、呼吸链的排列顺序(氧还电位)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顺序的确定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使用抑制剂 MH2 NADH FMN CoQ b c1 c aa3 O2 -0.32 -0.30 +0.10 +0.07 +0.22 +0.25 +0.29 +0.816 FAD -0.18 氰化物 CO 叠氮化合物 抑制剂: 鱼藤酮 阿米妥 抗霉素A
X~ + ADP → ATP + X P (四)氧化磷酸化作用---ATP的生成 ——伴随着放能的氧化作用而进行的磷酸化。 ADP + Pi + 能量 → ATP AMP + PPi + 能量 →ATP 1. ATP的生成 (1)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被氧化的底物上发生磷酸化作用。
P P P (2)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 :电子从NADH或FADH2经过电子传递体系传递给氧形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为ATP。 NADH→FMN→CoQ→b→c1→c→a→a3→O2 3ADP 3ATP P/O比值:在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中,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氧(以克原子计)与所产生的ATP数目的比值。 NADH的P/O=3 FADH2的P/O=2
2. 胞液中NADH的氧化磷酸化 NADH + H+ NAD+ 二羟磷酸丙酮 甘油-α-磷酸 二羟磷酸丙酮 甘油-α-磷酸 线粒体内膜 FADH2 FAD NADH→FMN→CoQ→b→c1→c→aa3→O2 甘油-α-磷酸穿梭作用
酵解 NADH NAD+ 天冬氨酸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天冬氨酸 草酰乙酸 苹果酸 NAD+ NADH NADH呼吸链 苹果酸-天冬氨酸转运NADH系统
2e 3. 氧化磷酸化作用机理 化学渗透学说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关键因素是质子(H+)梯度和完整的线粒体内膜。 化学偶联学说 形成高能中间产物,促使ATP生成。 结构偶联学说 Ared + Box A*ox +Bred A*ox + ADP +Pi → Aox + ATP
化学渗透学说 MH2 NAD+ 2H+ M FeS 2e 2H+ FMN 2H+ Cytb 2e 2H+ CoQ 2H+ Cytc1 ½ O2 H2O 2e Cytc Cytaa3 ATP O2- 2H+ X- + IO- X- +IO- 头部 ATP合酶 XH IOH X~I H2O X~I X~I ADP +Pi
设A、B为呼吸链邻近的两个电子传递体 AH2 + B + I → A~I + BH2 (可进行下一轮传递) A~I + X → X~I + A X~I +Pi → X~P +I X~P + ADP → ATP + X
(五)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与ATP合成无关,但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1. 微粒体氧化体系 主要在细胞的光滑内质网上进行。催化分子氧中二个氧原子分别进行不同的反应。 一个O加到底物分子上,另一个O则与NADPH上的二个H作用形成H2O,不生成ATP。——————加单氧酶。 生理功能: 胆酸生成中环核羟化; 不饱和脂肪酸双键引进; 维生素D活化; 药物、致癌物和毒物的氧化解毒等。
NADPH + H+ H2O + ROH FAD Fe2+ Fe3+ Fe-S Cytp-450 2e 2e FADH2 NADP+ Fe3+ Fe2+ O2 + RH 2H+ 加单氧酶体系
NH2 O R—CH—COOH +O2+ H2O R—C—COOH + H2O2 + NH3 2. 过氧化物酶体系 在过氧化物酶体上进行的较为简单的氧化反应。 过氧化物酶体含有较多的需氧脱氢酶,可以催化氨基酸、黄嘌呤等代谢脱氢、加氧,并生成H2O2。 H2O2的功用:参与甲状腺中活性碘的生成;在中性粒细胞中可杀死被吞噬进的细菌;使过氧化物(ROOH)转变为无毒的醇类。 H2O2的毒性:使酶失活;损伤膜功能;生成脂褐素颗粒。
过氧化氢酶 2H2O2 2H2O + O2 过氧化物酶 R + H2O2 RO + H2O 过氧化物酶 RH2 + H2O2 R + 2H2O
本章要求 • 教学目的: • 1、掌握生物氧化过程中 H2O 及ATP的生成; • 2、了解新陈代谢和生物氧化的特点。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生物氧化过程中 H2O 及ATP的生成 • 2、氧化磷酸化机理 •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 • 教学时数:6学时 • 教 具:多媒体课件
复习题 1、解释名词: ①中间代谢 ②呼吸链 ③氧化磷酸化 ④细胞色素氧化酶 ⑤电子传递抑制剂 ⑥ P/O比值 2、生物氧化有和特点? 3、生物氧化类型有几种? 4、呼吸链有何组成?典型的线粒体由呼吸链有几种类型。 5、生物体内H2O,CO2,ATP是如何生成的?试简述之。 6、试指出电子传递阻断剂与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的关系。 7、线粒体以外的NADH如何进行氧化磷酸化? 8、简述氧化磷酸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