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755 Views
脂质及其代谢物检查. 一 脂质及脂蛋白概述 二 脂质及脂蛋白的检测 三 脂质分析的项目选择 四 脂质代谢异常与疾病. 血浆脂质主要组成及功能 脂质名称 缩写 主要功能 总胆固醇 TC 细胞膜的重要组分;胆汁 游离胆固醇 FC 占30% 酸,胆酸,肾上腺素以及 胆固醇酯 CE 占70% 性腺激素前体
E N D
脂质及其代谢物检查 一 脂质及脂蛋白概述 二 脂质及脂蛋白的检测 三 脂质分析的项目选择 四 脂质代谢异常与疾病
血浆脂质主要组成及功能 脂质名称 缩写 主要功能 总胆固醇 TC 细胞膜的重要组分;胆汁 游离胆固醇 FC 占30% 酸,胆酸,肾上腺素以及 胆固醇酯 CE 占70% 性腺激素前体 甘油三酯 TG 构成脂肪组织,供能,参与TC, CE合成及血栓形成 磷脂 PL 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与膜 转运功能有关 游离脂肪酸 FFA 与白蛋白结合在血液中转运, 脂代谢最活跃部分
血清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测定 【概述】血清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FC)及胆固醇酯(CE),其3/4存在于LDL中,1/4存在HDL中。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检测通常于餐后12小时后空腹采血并尽快分离血清后检测,目前以酶法测定最为常用。
【参考值】 血清胆固醇水平与性别,年龄,饮食,生活习惯,精神因素,工作性质,运动及吸烟等有关。其参考值为: 成人:2.82~5.95 ; 儿童:3.12~5.2 新生儿:1.65~1.95 参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5.20 合适范围(酶法) 5.23~5.69mmol/ 边缘升高 >5.69 升高
胆固醇增高,降低常见疾病 胆固醇增高 胆固醇降低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无β脂蛋白血症 LDL-R缺陷 低β脂蛋白血症 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 α 脂蛋白缺乏症 家族性高HDL血症 家族性LCAT缺乏症 家族性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内分泌疾病 严重肝脏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低 急性肝坏死 糖尿病(昏迷) 肝硬化 肝脏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阻塞性黄疸 艾迪生病 肝癌 严重营养不良 肾脏疾病 吸收不良症候群 肾病综合征 严重贫血 慢性肾炎肾病期 白血病 应用类固醇类制剂
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测定【概述】血清甘油三酯又称为三酸甘油酯,主要存在于前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中,直接参与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合成,也是机体贮存能量的形式。TG测定必须在餐后12~16小时后采血,否则形成饮食性脂血。TG测定分化学法及酶法,但以后者为主。 【参考值】 0.56~1.70 以下 合适 1.70 以上 升高
【临床意义】 降低:(1)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梗死、甲亢。 (2)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先天性α-β脂蛋白血症。 升高:(1)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甲状 腺功能减退、糖尿病。 (2)胆道梗塞、急性胰腺炎、原发性甘 油三酯增多症、糖原累积症。 (3)妊娠后期。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 【概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至肝脏进行代谢,从而使外周组织中衰老的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转运至肝脏代谢并以胆汁形式排出体外。因此称之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目前认为HDL-C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变程度呈负相关。HDL-C测定的参考方法是超速离心法分离HDL后用化学法测其胆固醇含量。 【参考值】 1.03 ~2.07 (参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1.04 以上 合适范围 0.91 以下 减低
HDL-C减低,增高常见原因 低HDL-C血症 高HDL-C血症 Tanger氏病 CETP缺乏症 LCAT缺陷症 HTGL活性低下 apo AⅠ异常apo AⅠ合成亢进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HDL受体异常 急性疾患 长期大量饮酒 急性心肌梗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手术 CETP活性增加 烧伤 HTGL活性减低 低脂肪高糖饮食 肾上腺皮质激素 雌激素减少 烟酸及其诱导剂 药物(β受体阻断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 【概述】低密度脂蛋白(LDL)中45%为胆固醇,血浆中LDL是由VLDL异化代谢转变及肝脏合成分泌而来,LDL的主要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主要作用。 【参考值】 2.7 ~3.2 mmol/L (参照《血脂异常防治建议》) 3.12mmol/L 以下 合适范围 3.15~3.61 mmol/L 边缘升高 3.61mmol/L 以上 升高
【临床意义】 降低:(1)遗传性无β-脂蛋白血症; (2)肝能异常; (3)ApoB合成减少导致LDL含量减低; 升高:(1)家族性II型高脂蛋白血症,高胆固 醇饮食; (2)甲减,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卟 啉病; (3)多发性肌瘤; (4)某些药物。
脂蛋白(a)【lipoprotein(a), Lp(a)】测定 【概述】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由特异的载脂蛋白apo(a)与LDL的apoB-100以二硫键相连而成,因而脂质组成与LDL相似。apo(a)决定 Lp(a)的特异性,是Lp(a)的特异性抗原, apo(a)结构与纤溶酶原(PNG)极为相似,二者有交叉反应。apo(a)可以竞争性结合PNG受体或纤维蛋白等大分子,故认为Lp(a)不仅促进AS形成,又阻止血凝块溶解,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其水平与人种有差异。Lp(a)测定多用免疫学方法。
【参考值】 0~300mg/L(ELISA法) 【临床意义】增高:(1)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AS及CHD患者 Lp(a)水平明显增高,但现认为其只有与 LDL同时增高方有意义。(2) 心肌梗死,手术,急性创伤及急性炎症。(3) 肾病综合征及尿毒症。(4) 除肝癌外的恶性肿瘤。 降低:肝脏疾病(慢性肝炎除外)。
脂蛋白-X(lipoprotein, Lp-X)测定【概述】Lp-X为胆汁淤积时出现的异常脂蛋白,脂蛋白电泳时向阴极泳动为其特性,是胆汁淤积诊断的重要生化指标。测定Lp-X的标本不宜存放,应立即送检。Lp-X测定的方法有电泳法,沉淀分离化学测定法和超速离心法。
【参考值】 定性为阴性;定量<140 mg/L 【临床意义】Lp-X是胆汁淤积的灵敏生化指标,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Lp-X含量不仅与胆汁淤积的程度相关,还可用于判断阻塞的类型,肝外阻塞高于肝内阻塞,恶性阻塞高于良性阻塞。
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测定【概述】载脂蛋白存在脂蛋白中,其在各种脂蛋白中存在的种类,浓度及功能各不相同,目前已被确认的载脂蛋白有二十余种。与AS及CHD关系最密切的是ApoAI和ApoB。ApoAI随年龄波动较小,影响其血浆水平的因素同HDL,ApoB随年龄增高而上升,正常情况下ApoB水平随TC和LDL-C水平变动。ApoAI和ApoB测定可反映HDL及LDL颗粒有多少,因脂蛋白中胆固醇的含量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改变,故HDL-C和LDL-C测定不能代替ApoAI和ApoB。载脂蛋白的测定方法目前公认的是免疫学方法,如:单向免疫扩散法(RID),免疫测定法(EIA),免疫比浊法(ITA),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另外还有荧光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
【参考值】ApoAI: 1.0~1.6g/L (免疫比浊法)ApoB : 0.6~1.12g/L (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 载脂蛋白AI是体内游离胆固醇的载体,是HDL的主要组成成分,其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减低见于:冠心病、高脂血症、肝实质性病变及Tanger症; 升高见于:遗传性高HDL血症,肝脏疾病,肝外胆道阻塞,人工透析等。 载脂蛋白B大部分分布在低密度脂蛋白中,一般认为测定血清ApoB水平可间接反映血清LDL水平,同时通过血清ApoB水平还可反映LDL颗粒数量。减低见于:肝实质病变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升高见于:冠心病,高脂蛋白血症,银屑病,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磷脂(phospholipid, PL)测定 【概述】血液中的磷脂包括卵磷脂,溶血卵磷脂,神经磷脂,脑磷脂。主要在肝合成,由胆汁和肠分泌,自粪便中排出。磷脂是构成和维持细胞膜成分和功能的重要物质,其测定方法主要是化学(消化)法和酶法。【参考值】 1.4~2.7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胆汁淤滞,原发性胆汁淤滞性肝硬化,高脂血症,脂肪肝,LCAT缺乏症,肾病综合征。此外磷脂及其主要成分的检测还对胎儿继发性呼吸窘迫症(IRDS)有重要诊断价值。
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测定【概述】FFA亦称非酯化脂肪酸(NEFA),上要由贮存于脂肪组织中的TG分解释放,在末梢组织以能源形式被利用,正常情况下FFA在血中含量极微,在饥饿,运动,情绪激动及糖尿病时可使血中FFA水平升高。饭后及用葡萄糖后可使FFA减低。故FFA测定必须注意各种影响因素,以早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血为宜,在4℃分离血清尽快测定,否则标本应冷冻保存。其测定方法有滴定法,光度法,酶法及高压液相(气相)层析法。【参考值】0.2~0.6
【临床意义】增高:(1)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2)肢端肥大症,库欣病,肥胖等。(3)重症肝疾患,褐色细胞瘤,急性胰腺炎等。降低:(1)甲状腺功能减低,垂体功能减低。(2)胰岛瘤,艾迪生氏病等。【临床意义】增高:(1)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2)肢端肥大症,库欣病,肥胖等。(3)重症肝疾患,褐色细胞瘤,急性胰腺炎等。降低:(1)甲状腺功能减低,垂体功能减低。(2)胰岛瘤,艾迪生氏病等。
脂质代谢异常与糖尿病 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各种类型高脂血症,血中高浓度LDL加速了泡沫细胞形成;同时糖尿病时血中高浓度糖加速脂蛋白糖基化进程,如糖化LDL使其与LDL-R结合率降低,使LDL代谢速率减慢,糖化后的HDL清除胆固醇的能力减低,糖基化后的apoAⅠ作为HDL-R配体的功能降低,降低其清除胆固醇颗粒的能力。其共同作用是加速动脉血管硬化。
糖的重要生理作用 氧化供能 是某些激素、酶、血液中凝血因子和抗体的成分,细胞膜上某些激素受体、离子通道和血型物质等也是糖蛋白。结缔组织基质的主要成分-蛋白多糖,是由氨基多糖和蛋白质所结合组成的。糖和脂类结合则形成糖脂,糖脂是神经组织和生物膜的重要组份。糖在体内可以转化成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并以核糖形式参与核酸的组成。
体液葡萄糖及 相关产物测定
(一)血糖的测定 测定血糖的标本以血浆最为方便,测得结果最可靠。一般情况下全血葡萄糖浓度比血浆低10%-15%,毛细血管血样与静脉血样二者的测定值在空腹时无区别,但餐后1小时血样,二者可相差2.27±0.66mmol/L。测血糖的血浆中取空腹、进食一小时或随机取血,一般采用空腹血样本。抗凝剂用草酸钾氧化钠(2mg/ml可在24小时内阻止葡萄糖酵解)。正常人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的参考范围为3.9-6.7mmol/L。
(一)血糖的测定 空腹静脉血糖浓度大于8mmol/L,且有临床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若小于6mmol/L,则可除外糖尿病;若在6.0-7.0mmol/L之间,应复查做进一步检查。 若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7mmol/L,可怀疑为糖尿病。 如果随机血样浓度大于11mmol/L,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二)尿糖的测定 正常人24小时由尿排出的葡萄糖少于0.5g,在常规尿糖检测时为阴性。只有当血糖浓度高于8.9-9.9mmol/L(160-180mg/dl),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尿糖试验才为阳性。所以将肾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用血糖浓度8.9-9.9mmol/L(160-180mg/dl)表示,即此值为正常肾糖阈。 妊娠妇女由于肾糖阈值降低,可出现暂时性糖尿。而长期患糖尿病的患者其肾糖阈值可高于正常人。
(二)尿糖的测定 尿糖测定已广泛用于对糖尿病的初判断,通常作为过筛程序的一部分。尿糖测定一般不需要准确定量,当尿糖浓度为5.55-11.1mmol/L时,应考虑糖尿病。尿标本以膀胱排空再饮水后30分钟为宜,这样更能准确地反映病人的代谢情况。 肾性尿糖是由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引起肾脏对糖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的尿糖,但病人血糖及糖耐量曲线基本正常,这与糖尿病性尿糖有根本的区别。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OGTT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用以了解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当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在6-7mmol/L之间而又怀疑为糖尿病时,作此试验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WHO标准化的OGTT是: 试验前3日,每日食物中糖含量应不低于150g,且维持正常活动。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日前停用。试验前病人应10-16小时不进食。坐位取血后5分钟内饮入250ml含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以后每隔30分钟取血1次,共4次,历时2小时。整个试验中不可吸烟、喝咖啡、喝茶或进食。儿童给予葡萄糖量为0.75g/kg体重。于采血的同时,每隔1小时留取尿液做尿糖半定量试验。必要时可适当延长血标本的收集时间,可长达口服葡萄糖后6小时。
心肌损伤有关酶检查(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二)肌酸激酶(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四)乳酸脱氢酶(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心肌损伤有关酶检查(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二)肌酸激酶(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四)乳酸脱氢酶(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概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布几乎遍及全身,其中以心脏及肝脏含量最多。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6-12h血清中AST升高,24-48h达峰值(正常上限2-20倍),4-6天恢复正常。【参考值】 <45U/L(速率法) 【临床意义】AST升高主要见于:① 心肌梗死、肺梗死、肾梗死、脑血管意外。② 急性肝炎、中毒性肝炎。③ 心衰、活动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临床意义】增高 (1)动脉硬化,脑梗塞,心肌梗塞和 高脂血症。 (2)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脂 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3)慢性肾炎和肾功能不全,糖尿病。 (4)恶性肿瘤及末成熟儿网膜症等。
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概述】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心肌、脑及消化道中。CK是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根据其亚单位的组成及电泳特点将CK分成三种同工酶,即:脑型同工酶(CK-BB),混合型同工酶(CK-MB),肌型同工酶(CK-MM)。正常人血中以CK-MM为主,CK-MB只占总CK的5%,CK-BB量极微。测定CK及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十分有意义。不同性别、年龄、种族CK活力水平存在差异。
【参考值】 酶偶联法: 38~174U/L(男), 26~140U/L (女)肌酸显色法: 15~163 U/L(男), 3~135 U/L (女) 【临床意义】1.急性心肌梗死4~10小时血中CK升高,12~36小时达峰值,72~96小时恢复正常。在AMI病程中CK再次升高提示有再次心肌梗死发生。2.心绞痛、心肌炎、手术后CK水平也有上升。3.急性或慢性骨骼肌损伤时CK上升,但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下降。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概述】CK-MB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占心肌总CK活力的15%~20%,在骨骼肌、脑及消化道中含量甚微。急性心肌梗死后3-6小时开始升高,18-24h到达高峰,2-3天降至正常水平。其分析方法主要是免疫抑制法及电泳法。【参考值】免疫抑制法:CK-MB<16U/L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活力):CK-MM占94%~96%;CK-MB<5%;CK-BB极微
【临床意义】1.急性心肌梗死后CK-MB出现早,故对其早期诊断期十分有价值,诊断的灵敏度高于总CK。2.CK-MB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也有帮助。CK-MB还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3.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纤颤,心脏手术,安装起搏器及冠状动脉造影时CK-MB水平升高。4.某些肌病和骨骼肌损伤时,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萎缩,挤压综合症,肌肉注射等血中CK-MB也可升高。【临床意义】1.急性心肌梗死后CK-MB出现早,故对其早期诊断期十分有价值,诊断的灵敏度高于总CK。2.CK-MB对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也有帮助。CK-MB还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3.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纤颤,心脏手术,安装起搏器及冠状动脉造影时CK-MB水平升高。4.某些肌病和骨骼肌损伤时,如: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肌萎缩,挤压综合症,肌肉注射等血中CK-MB也可升高。
乳酸脱氢酶 (LDH)【概述】乳酸脱氢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其中以肾脏含量最高,其次为骨骼肌、心肌、脾、脑、肺。心肌细胞中LDH含量为正常血清的3000倍。急性心肌梗死后12-24h,80%的病人血清LDH升高,第二天达峰值,从第七天开始下降,第十二天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参考值】 104~245 U/L (L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