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1.29k Views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Acid-base titration. 3.1 酸碱质子理论 3.2 分布系数 δ 计算 3.3 质子条件和 pH 的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 3.5 酸碱 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3.7 终点误差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1 酸碱质子理论. 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2 酸碱 反应的平衡常数 3 酸碱的强度、共轭酸碱对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 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E N D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 3.1 酸碱质子理论 3.2 分布系数δ计算 3.3 质子条件和pH的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3.7 终点误差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1 酸碱质子理论 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酸碱的强度、共轭酸碱对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 酸: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 • 碱: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 水溶液中的 能接受质子(反应后生成水),所以是一种碱,但它也不是碱的唯一标志了。当一种酸给出质子之后,剩下的酸根自然对质子具有某种亲和力,因而是一种碱,这样就构成了如下的共轭酸碱体系(共轭酸碱对): • 酸 碱
这样的反应叫酸碱反应:酸失去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碱,(碱)得到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酸。这样的反应叫酸碱反应:酸失去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碱,(碱)得到质子后转化为它的共轭酸。 • 看下面的一些共轭酸碱对:
质子理论认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得失)。它就是说,酸碱反应是两个共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质子理论认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得失)。它就是说,酸碱反应是两个共轭酸碱对共同作用的结果。 • 例如:在水中的离解: 半反应1 半反应2 酸1 碱1 酸2 碱2 如果没有作为碱的溶剂(水)的存在,就无法实现其在水中的离解。
半反应不能独立存在,酸碱反应实际是质子在两对共轭酸碱之间的转移。因此它由两个酸碱半反应组成。半反应不能独立存在,酸碱反应实际是质子在两对共轭酸碱之间的转移。因此它由两个酸碱半反应组成。 • 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的这个反应,叫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例如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之间的关系: = iC i为i的活度系数,表达实际溶液和理想溶液之间偏差大小。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当溶液的浓度极稀时,离子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活度系数就可以视为1,即=c。
离子强度(ionic strength)与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电荷有关: 对于AB型电解质稀溶液(<0.1molL-1),德拜-休克尔公式能给出较好的结果: 简化式:
酸碱反应进行的程度可以用相应平衡常数的大小来衡量。例如: 活度常数 只与温度有关 浓度常数 混合常数 和 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离子强度有关。 和
三、酸碱的强度、共轭酸碱对的关系 • 酸碱的强度是相对的,与本身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 在水溶液中,酸碱的强弱由酸碱平衡常数来衡量: • 共轭酸碱对中,酸性越强,碱性越弱。酸的越大,其共轭碱的就会越小。
多元酸碱各级离解常数的大小:多元酸碱各级离解常数的大小: 或 ,如: • 每一对共轭酸碱对之间均存在:
3.2 分布系数δ计算 • 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 • 酸的浓度与酸度,碱的浓度与碱度 • 分布系数δ的计算及分布图
一、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 1.分析浓度(analytical concentration) 一定体积溶液中含某种物质的量,包括已离解和未离解两部分,也称总浓度,用c表示。 2.平衡浓度(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存在的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用[ ]表示。
二、酸的浓度与酸度,碱的浓度与碱度 1.酸的浓度与酸度(acidity) 酸的浓度又叫酸的分析浓度,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某种酸的物质的量(mol),包括未解离的和已解离的酸的浓度。酸度是指溶液中H+的浓度或活度,常用pH表示。 2.碱的浓度与碱度(basicity) 碱的浓度又叫碱的分析浓度,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某种碱的物质的量(mol),包括未解离的和已解离的碱的浓度。碱度是指溶液中OH-的浓度或活度,常用pOH表示。
三、分布系数δ的计算及分布图(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and distribution diagram) 溶液中某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称为分布系数,以表示。分布系数取决于该酸碱物质的性质和溶液H+浓度,与总浓度无关。 分布系数能定量说明溶液中的各种酸碱组分的分布情况。通过分布系数,可求得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酸度对溶液中酸(或碱)的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的影响规律,对掌握反应的条件具有指导意义。 各种存在形式的分布系数的和等于1。
1.一元酸溶液(monacid solution) 如HAc:HAc,Ac-
* δAc-随pH的增高而增大, δHAc随pH的增高而减小。 * 当pH=pKa(4.74)时, δAc- = δHAc =0.50, HAc与Ac-各占一半; * pH<pKa,主要存在形 式是HAc;pH>pKa, 主要存在形式是Ac-。 *δ与总浓度c无关,是pH和pKa的函数。[HAc]和[Ac-] 与总浓度c有关。
2.二元酸溶液(dibasic acid solution) 如草酸:H2C2O4, HC2O4-,C2O42— δ0
草酸的三种形式在不同 pH时的分布图。 * pH<pKa1, 主要存在形式是H2C2O4, • pKa1 < pH<pKa2, 主要存在形式HC2O4-, • pH>pKa2, 主要存在形式是C2O42—。 • 当pH=pKa1,δ0 =δ1 =0.50 当pH=pKa2,δ1 = δ2 =0.50
3.多元酸溶液(polyprotic acid solution) 例如 磷酸:H3PO4,H2PO4-1,HPO42-,PO43-
3.3质子条件和pH的计算 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2 pH的计算 * 强酸(强碱)溶液 * 一元弱酸(弱碱)溶液 * 多元酸(碱)溶液 * 弱酸混合溶液 * 两性物质溶液 *酸式盐,弱酸弱碱盐
一、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条件 1.物料平衡方程,简称物料平衡(material balance equation) 用MBE表示。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给定物质的总浓度,等于各种有关形式平衡浓度之和。 例 浓度为c (mol/L) HAc溶液物料平衡为 浓度为c (mol·L-1)的Na2SO3溶液的物料平衡为:
2.电荷平衡方程,简称电荷平衡(Charge balance equation)用CBE表示。单位体积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量(mol)应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量(mol)。 例浓度为c(molL-1)的NaCN: [H+] + [Na+] = [CN-] + [OH-] [H+] + c = [CN-] + [OH-] 浓度为c(mol·L-1)的CaCl2溶液: [H+] + 2[Ca2+]=[OH-]+[Cl-]
3.质子条件,又称质子平衡方程(Proton balance equation)用PBE表示。溶液中得质子后产物与失质子后产物的质子得失的量相等。反映了溶液中质子转移的量的关系。 Na2S的[OH-]表达式 NaHCO3的质子条件为
选好质子参考水准。以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与质子转移的物质为质子参考水准,通常是原始的酸碱组分及水。选好质子参考水准。以溶液中大量存在并参与质子转移的物质为质子参考水准,通常是原始的酸碱组分及水。 • 写出质子参考水准得到质子后的产物和失去质子后的产物,并将所得到质子后的产物平衡浓度的总和写在等式的一边,所有失去质子后的产物平衡浓度的总和写在等式的另一边,即得到质子条件。 • 在处理多元酸碱时应注意浓度前的系数。 • 在质子条件中不应出现作为质子参考水准的物质,因为这些物质不管失去质子或是接受质子都不会生成它本身。
写出NH4H2PO4水溶液的质子条件式: +H+ -H+ H+← H2O → OH- NH4+ →NH3 H3PO4←H2PO4-→HPO42- H2PO4- → PO43 [H+]+[H3PO4]=[OH-]+[NH3]+ 2[PO43-]+[HPO42-]
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 1. 强酸(强碱)溶液 → 强酸溶液 A.最简式 [H+]=Ca(Ca≥10-6mol/L) B.近似式 (Ca<10-6mol/L)
→强碱溶液 A.最简式 [OH-]=Cb(Cb≥10-6mol/L) B.近似式 (Cb<106mol/L)
2. 一元弱酸(碱)和多元弱酸(碱) →一元弱酸 A.最简式: (CKa≥20Kw及C/Ka≥500) B.近似式: (CKa≥20Kw及C/Ka<500) (CKa<20Kw及C/Ka≥500)
→ 一元弱碱 A.最简式: (CKb≥20Kw及C/Kb≥500) B.近似式: (CKb≥20Kw及C/Kb<500) (CKb<20Kw及C/Kb≥500)
→多元酸(碱) A.最简式: 当CKa1≥20Kw, ,C/Ka1≥400时, B .近似式: 当CKa1≥20Kw, 时,
3. 强酸与弱酸混合溶液 Ca mol/L HCl + C mol/L HAc A.最简式 [H+]≈Ca(Ca≥20[Ac-]) B.近似式
4. 两种弱酸的混合 HA CHA KHA HB CHB KHB 最简式 (CHAKHA>>CHB KHB)
5. 两种弱碱的混合 (CB1KHB1>>CB2 KHB2)
6. 两性物质 →酸式盐 NaHA 近似式: ([HA-]≈C,忽略HA-的离解) ([HA-]≈C,Ka2>20Kw忽略HA-和水的离解) 最简式: ([HA-]≈C,Ka2 >20Kw C > 20Ka1)
→一元弱酸弱碱盐 如NH4Ac,NH4F 近似式: ([HA]=[A-]≈C,忽略HA和A-的离解) ([HA]=[A-]≈C,Ka’≥20Kw,忽略HA、A-和水的离解) • 最简式: ([HA]=[A-]≈C,Ka’≥20Kw, C > 20Ka)
→多元酸的盐 如(NH4)2CO3、(NH4)2S 最简式:
→HAc + NaF,H3BO3 + NaAc的混合液 近似式: 最简式:当KHAcCHAc≥20Kw,CF-≥20KHF时,
3.4 酸碱缓冲溶液 1 酸碱缓冲溶液定义 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3 缓冲容量 4 缓冲溶液选择的原则
一、酸碱缓冲溶液定义 →Buffer solution,一种能对溶液的酸度起稳定作用的溶液。若往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或少量碱,或因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了少量的酸或碱,或将溶液稍加稀释,溶液的酸度基本不变。 →缓冲溶液通常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碱所组成。pH范围一般为2~12。例如,HAc-Ac-,NH4Cl-NH3等。 →强酸(pH<2)或强碱(pH>12)溶液也是缓冲溶液,可以抵抗少量外加酸或碱的作用,但不具有抗稀释作用。
二、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近似式: (当pH≤6时) (当pH≥8时) →最简式:当Ca,Cb≥20[H+]或Ca,Cb≥20[OH-]时
三、缓冲容量(buffer capacity) 使1L溶液的 值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强碱的量为或者使1L溶液的 值减小一个单位时所需强酸的量称为缓冲容量. 数学表达式: 越大,缓冲能力越强。可以证明:
(1)当 和 一定,即 一定时,随着 的增大, 也增大。(1)当 和 一定,即 一定时,随着 的增大, 也增大。 • (2)当 一定时,越 接近1, 越大。 • (3)当 时, ,此时 。 • (4)如果 比值偏离1越远, 越小,甚 至失去缓冲作用。 • 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
四、缓冲溶液选择的原则 →缓冲溶液对测量过程应没有干扰。 →所需控制的pH应在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之内。如果缓冲溶液是由弱酸及其共轭碱组成的,pKa值应尽量与所需控制的pH一致,即pKapH。 →缓冲溶液应有足够的缓冲容量,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缓冲物质应廉价易得,避免污染。
3.5 酸碱指示剂 1 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 影响影响变色点pH的因素 4 混合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原理 →酸碱指示剂(indicator)一般是弱的有机酸或有机碱,它的酸式与其共轭碱式相比应具有明显不同的色调。当溶液的pH改变时,指示剂失去质子由酸式转化为碱式,或得到质子由碱式转化为酸式,由于结构上的改变,引起了颜色的变化。
→甲基橙(methyl orange,MO)-双色 pH≤ 3.1,酸式色,红色; pH 4.4, 碱式色,黄色; pH 3.1-4.4,两种形式共存,为混合色,橙色。
→酚酞(phenolphthalein PP)- 单色在酸性溶液无色,在碱性溶液中转化为醌式后显红色。 →甲基红(methyl red MR)- 双色在酸性溶液红色,在碱性溶液中显 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