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951 Views
第四章 生涯決定理論. 指導教師:何秀珠教授 本組學員:周宛蓉老師 邱玉津老師 曾道明老師 李雅菁老師 黎立夫老師 陳麗美老師 ( 依座號排序 ). 一、經濟學取向的決定模式. 凱因斯的經濟學理論 ( Keynesian economic theory) 主張一個人對生涯目標或職業的選擇,係 將其獲益增至最大,損失減至最少 ,亦即“ 理性的選擇”。(註:根本與凱因斯理論無論) 生涯決定中,個人的獲益或損失並不必然是金錢,而係任何個人視為有價值的事物:如安全感、名聲地位、社會流動或最佳配偶等。
E N D
第四章 生涯決定理論 指導教師:何秀珠教授 本組學員:周宛蓉老師 邱玉津老師 曾道明老師 李雅菁老師 黎立夫老師 陳麗美老師 (依座號排序)
一、經濟學取向的決定模式 • 凱因斯的經濟學理論(Keynesian economic theory)主張一個人對生涯目標或職業的選擇,係將其獲益增至最大,損失減至最少,亦即“理性的選擇”。(註:根本與凱因斯理論無論) • 生涯決定中,個人的獲益或損失並不必然是金錢,而係任何個人視為有價值的事物:如安全感、名聲地位、社會流動或最佳配偶等。 • 任何職業或生涯路徑,皆被視為是個人達成最大獲益可能性的工具或手段。
生涯輔導策略:協助個人預測任何潛在生涯選項的可能結果,並選擇能為個人所投資的時間、心力帶來最大酬賞與最少失敗可能性的職業。生涯輔導策略:協助個人預測任何潛在生涯選項的可能結果,並選擇能為個人所投資的時間、心力帶來最大酬賞與最少失敗可能性的職業。
經濟學的定義 • 經濟是一門行為科學,主要是用來研究如何選擇具有多種用途的有限資源,以生產物品與勞務,供應目前與將來的消費。 • 生產 • 產品:物品與勞務 • 供應:資源的分配 • 消費
凱因斯經濟理論 1930年帶發生了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而古典學派假設充分就業為常態的論點無法解決當時的失衡現象,因此在 1936年由凱因斯出版了「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提出有效需求可決定國民總生產或國民所得,及「 需求創早本身供給」的論點。而構成社會有效需求的來源有四方面: ⑴ 民間消費支出(C) ⑵ 國民投資支出(Ig) ⑶ 政府對財貨與勞務的購買支出(G) ⑷ 國際貿易的淨輸出(X-M) 凱因斯得有效需求理論否定了古典學派「供給自創需求」的塞伊法則,亦即強調總和需求(AD)對國民所得的影響,與古典學派強調供給面的論點大不相同
期望理論 • 期望理論是由Victor Vroom 所提出 • 認為內容理論無法很清楚而完整地說明工作動機之複雜過程。 • 期望理論,乃建立在三個概念上: • 效用值 [做了對我個人有什麼最終(效)用?] • 工具性 [若真有(效)用,可否藉由實現組織的特定目的? ] • 期望值 [若可藉以實現,燃起我對工作的期望,於是有努力的動機] • 該理論亦稱VIE (value, instrumentality, expectancy)理論
期望理論模式 Assumption: 自我理性地分析為何而工作? 但一般人亦帶感性、直覺地決策邏輯。
波特(L. W. Porter)& 勞勒(E. E. Lawler)模式(1/2) • 投入與努力並不等於績效與滿意 • 組織的績效與個人的滿意並非相等
波特(L. W. Porter)& 勞勒(E. E. Lawler)模式(2/2) • 波特‧勞勒模式有一前提,即動機(投入、努力)並不等於滿意或績效 • 重要的是,工作績效帶來的實際酬賞與其感受是否「公平」 ,共同影響個人的滿足感 • 此模式指出了「績效造成滿意」,而非過去理論所主張的「滿意帶來績效」
感想 • 和凱因斯的經濟理論關連性低 • 只能說經濟理論觀點來看生涯決定- 取得最大利益 • 期望理論好像和本節標題經濟學取向… ???
二、資訊處理的決定模式 • (一)Gelatt等人認為決定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前後連貫的發展歷程,任何先前的決定均會影響其後的決定。 • 資訊(information)是決策者採取行動的燃料
(二)各種生涯決定資訊 • 1.有關替代行動的資訊:決定之前,個人需要知道有那些是可採取的行動。 • 2.有關可能結果的資訊:個人需要知道這些可能的行動會導致什麼結果。 • 3.有關行動和結果之間的資訊:各種不同行動會導致特定結果的機率。 • 4.有關對不同結果之偏好的資訊:個人需要考慮不同結果對個人的價值。
資訊組織三系統 • (三)在不確定情境中,在蒐集資料同時,尚須仰賴:預測系統和價值系統,在行動和偏好和期望中作出決定。資訊組織三系統: • 1.預測系統:個人需預測可能採取的行動、行動的可能結果、及發生行動結果的機率。 • 2.價值系統:個人需具備一內在價值體系,判斷不同結果間的相對偏好。
決定系統 • 3. 決定系統:個人對優先選擇的評量,包括: (1) 期望策略:選擇能獲得最希望結果的途徑 (2) 安全策略:選擇最可能成功、最安全保險的途 徑。 (3) 逃避策略:避免選擇將導致最壞結果的途徑。 (4) 綜合策略:選擇最需要、最可能成功、最不會產 生壞結果的途徑。
個人多方蒐集而擁有充分的職業資訊,即可據以預測各項選擇途徑,可能結果及達成所偏好目標之機率。個人多方蒐集而擁有充分的職業資訊,即可據以預測各項選擇途徑,可能結果及達成所偏好目標之機率。 • 瞭解每一系統中所蒐集資訊的正確性和完整性,明白執行不同行動所隱含的風險及其強度,以理性評估如何採取行動,始能將該風險所造成的損失減至最低。
決定風格(Harren) • 理性型:有系統地蒐集充分的生涯相關資訊,且邏輯地檢視各個可能選項的利弊得失,以作成最滿意的決定。 • 直覺型:較關注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緒感受,作決定全憑感覺,較為衝動,很少能有系統地蒐集相關資訊。 • 依賴型:等待或依賴他人為他蒐集資訊且作決定,較為被動而順從,亟需獲得他人的讚許,對自己的決定能力和結果缺乏信心。
三、社會學習取向的生涯決定論 Krumboltz認為對個人生涯決定具有影響力的因素有: • (一)遺傳天賦和特殊能力:例如種族、性別、體能外表、智能、藝術能力等。 • (二)環境條件和事件:工作性質和訓練機會、社會政策、社區影響、科技發展、勞工法令、社會組織改變、物理事件(地震、水災)、家庭特質等。 • (三)工具性學習經驗:生涯規劃技巧、職業或教育表現等。 • (四)任務取向技巧:問題解決技巧、工作習慣、心理狀態、情緒反應、和認知歷程等
Krumboltz認為上述四類因素造成的影響有: • (一)自我觀察類推 • (二)任務取向技巧 • (三)行動
克魯巴滋(Krumboltz)於1977年提出生涯決定法的步驟:克魯巴滋(Krumboltz)於1977年提出生涯決定法的步驟: • (一)行動計畫 • (二)價值觀 • (三)選擇方案
強調學習經驗的重要性,及其對生涯決定的影響。例如:個人在從教育或職業活動時受到積極的正增強,個人在該教育或職業活動中有較佳的表現,並形成其對特定職業領域的偏好。強調學習經驗的重要性,及其對生涯決定的影響。例如:個人在從教育或職業活動時受到積極的正增強,個人在該教育或職業活動中有較佳的表現,並形成其對特定職業領域的偏好。 • 生涯輔導應協助獲得與生涯決定有關的成功學習經驗-任務取向技巧,並深入省視受輔者從過去經驗中所習得、阻礙其進行有效生涯決定之以偏概全信念,協助去除不良信念,建立起對自己和工作世界的正向看法,使能產生積極有效的生涯決定和生涯準備行動。
四類以偏概全的類推 • 1.自我觀察的類推 • 2.世界觀的類推 • 3.決定方法與結果的類推 • 4.生涯滿意所需條件的類推
1.自我觀察的類推 • (1)有關個人價值 如:我應該讓他人感到滿意。 • (2)有關興趣 如:我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 • (3)有關工作能力的信心 如:因為我沒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不能從事專業性的工作。
2.世界觀的類推 • (1)有關工作的性質 如:會計是一種單調乏味的工作。 • (2)有關工作的條件 如:從事研究工作的人應該有相當冷靜且擅於分析的頭腦。
3.決定方法與結果的類推 • (1)方法 例如:總有人可以了解我,能幫我作最好的決定。 • (2)結果 例如:一但我選擇了某項職業,就必須永遠固守崗位。
4.生涯滿意所需條件的類推 • (1)他人的期待 例如:如果我沒有在事業上闖出一番成就,我的父母會非常失望。 • (2)自己的標準 例如:如果我不能找到一份最喜歡的工作,寧可等待機會。
四、社會認知取向的生涯決定 • Lent,Brown,& Hackett(1993) • 以Bandrua的社會學習論及自我效能論所發展出來的 • 生涯選擇是自我概念和環境中學習經驗交互作用的成果。 • 生涯發展與選擇過程中的三個重要認知概念: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個人目標。
自我效能:對自己達成特定成就表現之行動能力的判斷。自我效能:對自己達成特定成就表現之行動能力的判斷。 • 結果期待:個人預估其行為表現可能會出現的某個結果 • 個人目標:對未來所設定的發展目標
社會認知取向生涯決定歷程 自 我 興趣、能力、 人格、價值觀 自我效能/自我信心 生 涯 選 擇 生 涯 目 標 生 涯 行 動 成 就 表 現 資格、條件、 機會、發展性 結果預期/成就信心 工作世界
五、建構取向的生涯決定論 • 建構論強調個人是其意義理解歷程中的主動者。 • 探討人們如何詮釋其現在和過去的環境事件,並為自身創造或建構意義。 • 個人是透過其所建立的一組透明鏡片或版模,來觀看世界,並試圖使之符合現實。
Kelly的個人建構理論 • 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受到他所預期事件的方式所引導。 例:做生涯決定時,受先備概念引導 • 人的行為就是建立在人類各自預期上的一種連續不斷的實驗。 例:每個決定都是一個實驗,有成功亦有失敗 • 生活中不斷發生的事件時時在考驗著這種預期。例:周遭人、事、物的影響
Kelly的個人建構理論 建構的形式 建構 建構的產生 建構的類別
管轄建構 建構 從屬建構 建構的形式 好 聰明、漂亮 壞 愚笨、恐龍
建構的產生 • 產生建構的要件必須至少是三種:即任三種要件都能在其中兩件中建構出相似點,有別於另一要件的相異點。 • 相似點即相似極;相異點即相異極 • 一個建構必由相似極與相異極所構成 • 若個體只運用到相似極或相異極其中一端,則我們無從瞭解這個個體的建構屬性,如此建構並無意義。
較便宜 較昂貴 冷的 熱的 建構的產生 三明治 泡麵 便當 三明治 便當 泡麵
建構的類別 • 一個建構只適合於預期有限範圍的事件 • 一個建構必有其能最有效解釋的一組事件 • 建構的分類方式: 1、核心建構 2、外圍建構 3、可滲透建構 4、非滲透建構 5、緊縮建構 6、鬆散建構
建構系統的經驗週期 個人建構系統的經驗週期 2、投資 1、預期 3、接觸 5、建設性的改變 4、接受或推翻
生涯建構論的關注焦點 • 個人係運用其生涯建構來理解工作世界,並賦予其意義,選擇二分性建構的其中一端(好/不好),對潛在生涯選項進行預測。 • 生涯建構所反映的是個人對自身及整個工作世界的理解或偏好,乃個人現實,而非客觀的現實。 • 生涯建構論關注的焦點在於:個人如何建構其周遭世界中的生涯經驗,或如何理解其潛在的生涯選項。
建構歷程的典型演變 C-P-C週期: 慎思(circumspection) 明辨(preemption) 篤行(control或choice)
慎思:個人從多元層面向度來省視一 特定情境的歷程 明辨:個人將對該事件的思考重點聚 斂於某一特殊層面上 篤行:使能藉由統轄性建構的統御功 能,達成對該情境事件的有效 控制,以採取明確的選擇行動
感想 • 每個人都在寫自己的歷史 • 掌握我所能掌握的 • 降低我所不能掌握的風險 • 生涯不能沒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