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第四章 生涯決定理論

第四章 生涯決定理論. 指導教師:何秀珠教授 本組學員:周宛蓉老師 邱玉津老師  曾道明老師 李雅菁老師 黎立夫老師 陳麗美老師 ( 依座號排序 ). 一、經濟學取向的決定模式. 凱因斯的經濟學理論 ( Keynesian economic theory) 主張一個人對生涯目標或職業的選擇,係 將其獲益增至最大,損失減至最少 ,亦即“ 理性的選擇”。(註:根本與凱因斯理論無論) 生涯決定中,個人的獲益或損失並不必然是金錢,而係任何個人視為有價值的事物:如安全感、名聲地位、社會流動或最佳配偶等。

cel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生涯決定理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生涯決定理論 指導教師:何秀珠教授 本組學員:周宛蓉老師 邱玉津老師  曾道明老師 李雅菁老師 黎立夫老師 陳麗美老師 (依座號排序)

  2. 一、經濟學取向的決定模式 • 凱因斯的經濟學理論(Keynesian economic theory)主張一個人對生涯目標或職業的選擇,係將其獲益增至最大,損失減至最少,亦即“理性的選擇”。(註:根本與凱因斯理論無論) • 生涯決定中,個人的獲益或損失並不必然是金錢,而係任何個人視為有價值的事物:如安全感、名聲地位、社會流動或最佳配偶等。 • 任何職業或生涯路徑,皆被視為是個人達成最大獲益可能性的工具或手段。

  3. 生涯輔導策略:協助個人預測任何潛在生涯選項的可能結果,並選擇能為個人所投資的時間、心力帶來最大酬賞與最少失敗可能性的職業。生涯輔導策略:協助個人預測任何潛在生涯選項的可能結果,並選擇能為個人所投資的時間、心力帶來最大酬賞與最少失敗可能性的職業。

  4. 經濟學的定義 • 經濟是一門行為科學,主要是用來研究如何選擇具有多種用途的有限資源,以生產物品與勞務,供應目前與將來的消費。 • 生產 • 產品:物品與勞務 • 供應:資源的分配 • 消費

  5. 凱因斯經濟理論 1930年帶發生了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而古典學派假設充分就業為常態的論點無法解決當時的失衡現象,因此在 1936年由凱因斯出版了「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提出有效需求可決定國民總生產或國民所得,及「 需求創早本身供給」的論點。而構成社會有效需求的來源有四方面: ⑴ 民間消費支出(C) ⑵ 國民投資支出(Ig) ⑶ 政府對財貨與勞務的購買支出(G) ⑷ 國際貿易的淨輸出(X-M) 凱因斯得有效需求理論否定了古典學派「供給自創需求」的塞伊法則,亦即強調總和需求(AD)對國民所得的影響,與古典學派強調供給面的論點大不相同

  6.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的觀點:

  7. 期望理論 • 期望理論是由Victor Vroom 所提出 • 認為內容理論無法很清楚而完整地說明工作動機之複雜過程。 • 期望理論,乃建立在三個概念上: • 效用值 [做了對我個人有什麼最終(效)用?] • 工具性 [若真有(效)用,可否藉由實現組織的特定目的? ] • 期望值 [若可藉以實現,燃起我對工作的期望,於是有努力的動機] • 該理論亦稱VIE (value, instrumentality, expectancy)理論

  8. 期望理論模式 Assumption: 自我理性地分析為何而工作? 但一般人亦帶感性、直覺地決策邏輯。

  9. 波特(L. W. Porter)& 勞勒(E. E. Lawler)模式(1/2) • 投入與努力並不等於績效與滿意 • 組織的績效與個人的滿意並非相等

  10. 波特(L. W. Porter)& 勞勒(E. E. Lawler)模式(2/2) • 波特‧勞勒模式有一前提,即動機(投入、努力)並不等於滿意或績效 • 重要的是,工作績效帶來的實際酬賞與其感受是否「公平」 ,共同影響個人的滿足感 • 此模式指出了「績效造成滿意」,而非過去理論所主張的「滿意帶來績效」

  11. 感想 • 和凱因斯的經濟理論關連性低 • 只能說經濟理論觀點來看生涯決定- 取得最大利益 • 期望理論好像和本節標題經濟學取向… ???

  12. 二、資訊處理的決定模式 • (一)Gelatt等人認為決定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前後連貫的發展歷程,任何先前的決定均會影響其後的決定。 • 資訊(information)是決策者採取行動的燃料

  13. (二)各種生涯決定資訊 • 1.有關替代行動的資訊:決定之前,個人需要知道有那些是可採取的行動。 • 2.有關可能結果的資訊:個人需要知道這些可能的行動會導致什麼結果。 • 3.有關行動和結果之間的資訊:各種不同行動會導致特定結果的機率。 • 4.有關對不同結果之偏好的資訊:個人需要考慮不同結果對個人的價值。

  14. 資訊組織三系統 • (三)在不確定情境中,在蒐集資料同時,尚須仰賴:預測系統和價值系統,在行動和偏好和期望中作出決定。資訊組織三系統: • 1.預測系統:個人需預測可能採取的行動、行動的可能結果、及發生行動結果的機率。 • 2.價值系統:個人需具備一內在價值體系,判斷不同結果間的相對偏好。

  15. 決定系統 • 3.  決定系統:個人對優先選擇的評量,包括: (1) 期望策略:選擇能獲得最希望結果的途徑 (2) 安全策略:選擇最可能成功、最安全保險的途 徑。 (3) 逃避策略:避免選擇將導致最壞結果的途徑。 (4) 綜合策略:選擇最需要、最可能成功、最不會產 生壞結果的途徑。

  16. 個人多方蒐集而擁有充分的職業資訊,即可據以預測各項選擇途徑,可能結果及達成所偏好目標之機率。個人多方蒐集而擁有充分的職業資訊,即可據以預測各項選擇途徑,可能結果及達成所偏好目標之機率。 • 瞭解每一系統中所蒐集資訊的正確性和完整性,明白執行不同行動所隱含的風險及其強度,以理性評估如何採取行動,始能將該風險所造成的損失減至最低。

  17. 決定風格(Harren) • 理性型:有系統地蒐集充分的生涯相關資訊,且邏輯地檢視各個可能選項的利弊得失,以作成最滿意的決定。 • 直覺型:較關注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情緒感受,作決定全憑感覺,較為衝動,很少能有系統地蒐集相關資訊。 • 依賴型:等待或依賴他人為他蒐集資訊且作決定,較為被動而順從,亟需獲得他人的讚許,對自己的決定能力和結果缺乏信心。

  18. 三、社會學習取向的生涯決定論 Krumboltz認為對個人生涯決定具有影響力的因素有: • (一)遺傳天賦和特殊能力:例如種族、性別、體能外表、智能、藝術能力等。 • (二)環境條件和事件:工作性質和訓練機會、社會政策、社區影響、科技發展、勞工法令、社會組織改變、物理事件(地震、水災)、家庭特質等。 • (三)工具性學習經驗:生涯規劃技巧、職業或教育表現等。 • (四)任務取向技巧:問題解決技巧、工作習慣、心理狀態、情緒反應、和認知歷程等 

  19. Krumboltz認為上述四類因素造成的影響有: • (一)自我觀察類推 • (二)任務取向技巧 • (三)行動

  20. 克魯巴滋(Krumboltz)於1977年提出生涯決定法的步驟:克魯巴滋(Krumboltz)於1977年提出生涯決定法的步驟: • (一)行動計畫 • (二)價值觀 • (三)選擇方案

  21. 強調學習經驗的重要性,及其對生涯決定的影響。例如:個人在從教育或職業活動時受到積極的正增強,個人在該教育或職業活動中有較佳的表現,並形成其對特定職業領域的偏好。強調學習經驗的重要性,及其對生涯決定的影響。例如:個人在從教育或職業活動時受到積極的正增強,個人在該教育或職業活動中有較佳的表現,並形成其對特定職業領域的偏好。 • 生涯輔導應協助獲得與生涯決定有關的成功學習經驗-任務取向技巧,並深入省視受輔者從過去經驗中所習得、阻礙其進行有效生涯決定之以偏概全信念,協助去除不良信念,建立起對自己和工作世界的正向看法,使能產生積極有效的生涯決定和生涯準備行動。

  22. 四類以偏概全的類推 • 1.自我觀察的類推 • 2.世界觀的類推 • 3.決定方法與結果的類推 • 4.生涯滿意所需條件的類推

  23. 1.自我觀察的類推 • (1)有關個人價值 如:我應該讓他人感到滿意。 • (2)有關興趣 如:我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 • (3)有關工作能力的信心 如:因為我沒有足夠的聰明才智,不能從事專業性的工作。

  24. 2.世界觀的類推 • (1)有關工作的性質 如:會計是一種單調乏味的工作。 • (2)有關工作的條件 如:從事研究工作的人應該有相當冷靜且擅於分析的頭腦。

  25. 3.決定方法與結果的類推 • (1)方法 例如:總有人可以了解我,能幫我作最好的決定。 • (2)結果 例如:一但我選擇了某項職業,就必須永遠固守崗位。

  26. 4.生涯滿意所需條件的類推 • (1)他人的期待 例如:如果我沒有在事業上闖出一番成就,我的父母會非常失望。 • (2)自己的標準 例如:如果我不能找到一份最喜歡的工作,寧可等待機會。

  27. 四、社會認知取向的生涯決定 • Lent,Brown,& Hackett(1993) • 以Bandrua的社會學習論及自我效能論所發展出來的 • 生涯選擇是自我概念和環境中學習經驗交互作用的成果。 • 生涯發展與選擇過程中的三個重要認知概念: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個人目標。

  28. 自我效能:對自己達成特定成就表現之行動能力的判斷。自我效能:對自己達成特定成就表現之行動能力的判斷。 • 結果期待:個人預估其行為表現可能會出現的某個結果 • 個人目標:對未來所設定的發展目標

  29.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生涯決定與生涯發展模式

  30. 社會認知取向生涯決定歷程 自 我 興趣、能力、 人格、價值觀 自我效能/自我信心 生 涯 選 擇 生 涯 目 標 生 涯 行 動 成 就 表 現 資格、條件、 機會、發展性 結果預期/成就信心 工作世界

  31. 五、建構取向的生涯決定論 • 建構論強調個人是其意義理解歷程中的主動者。 • 探討人們如何詮釋其現在和過去的環境事件,並為自身創造或建構意義。 • 個人是透過其所建立的一組透明鏡片或版模,來觀看世界,並試圖使之符合現實。

  32. Kelly的個人建構理論 • 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受到他所預期事件的方式所引導。 例:做生涯決定時,受先備概念引導 • 人的行為就是建立在人類各自預期上的一種連續不斷的實驗。 例:每個決定都是一個實驗,有成功亦有失敗 • 生活中不斷發生的事件時時在考驗著這種預期。例:周遭人、事、物的影響

  33. Kelly的個人建構理論 建構的形式 建構 建構的產生 建構的類別

  34. 管轄建構 建構 從屬建構 建構的形式 好 聰明、漂亮 壞 愚笨、恐龍

  35. 建構的產生 • 產生建構的要件必須至少是三種:即任三種要件都能在其中兩件中建構出相似點,有別於另一要件的相異點。 • 相似點即相似極;相異點即相異極 • 一個建構必由相似極與相異極所構成 • 若個體只運用到相似極或相異極其中一端,則我們無從瞭解這個個體的建構屬性,如此建構並無意義。

  36. 較便宜 較昂貴 冷的 熱的 建構的產生 三明治 泡麵 便當 三明治 便當 泡麵

  37. 建構的類別 • 一個建構只適合於預期有限範圍的事件 • 一個建構必有其能最有效解釋的一組事件 • 建構的分類方式: 1、核心建構 2、外圍建構 3、可滲透建構 4、非滲透建構 5、緊縮建構 6、鬆散建構

  38. 建構系統的經驗週期 個人建構系統的經驗週期 2、投資 1、預期 3、接觸 5、建設性的改變 4、接受或推翻

  39. 生涯建構論的關注焦點 • 個人係運用其生涯建構來理解工作世界,並賦予其意義,選擇二分性建構的其中一端(好/不好),對潛在生涯選項進行預測。 • 生涯建構所反映的是個人對自身及整個工作世界的理解或偏好,乃個人現實,而非客觀的現實。 • 生涯建構論關注的焦點在於:個人如何建構其周遭世界中的生涯經驗,或如何理解其潛在的生涯選項。

  40. 建構歷程的典型演變 C-P-C週期: 慎思(circumspection) 明辨(preemption) 篤行(control或choice)

  41. 慎思:個人從多元層面向度來省視一 特定情境的歷程 明辨:個人將對該事件的思考重點聚 斂於某一特殊層面上 篤行:使能藉由統轄性建構的統御功 能,達成對該情境事件的有效 控制,以採取明確的選擇行動

  42. 感想 • 每個人都在寫自己的歷史 • 掌握我所能掌握的 • 降低我所不能掌握的風險 • 生涯不能沒有規劃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