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财政学

财政学.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第七章 公共选择.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政学. 引言:本章主题 本章着重分析政府决策是怎样形成的,政府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以及如何才能使政府做出适当的决策。.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章目录.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第二节 直接民主决策 第三节 集中决策 第四节 间接民主决策 第五节 公共决策的法律约束. 退出.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Download Presentation

财政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财政学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第七章 公共选择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 财政学 • 引言:本章主题 • 本章着重分析政府决策是怎样形成的,政府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以及如何才能使政府做出适当的决策。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3. 本章目录 •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第二节 直接民主决策 • 第三节 集中决策 • 第四节 间接民主决策 • 第五节 公共决策的法律约束 退出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4.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理论是用研究经济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的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政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以改进决策的结果。 一、 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 二、 公共决策的内容 三、公共选择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5. 一、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 (一)共性 公共选择理论与私人选择的市场理论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点: 1.做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目标假定,个人是追求私利的经济人; 2.对个人偏好做出类似于市场的描述; 3.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在人们偏好以及决策程序给定的条件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是否存在某种均衡状态; 4.用效率与公平准则来评价所产生的结果。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6. (二)特性 1.偏好体系不同:在私人决策中,个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进行选择,而在公共决策中则有许多人用不同的偏好在进行选择。人们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将各种不同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但这种社会偏好往往不可能同时符合所有个人的偏好。 2.偏好表达方式不同:市场决策下,个人偏好是通过用货币购买来表达对不同产品的偏好的,由于各人的收入不等,因而投票权的大小不一,各人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生产所做贡献的大小。而在公共决策中,个人的偏好往往是通过选票来表达的。各人表达自己偏好的能力取决于政治制度。 3.个人偏好的表露对决策结果影响很小:私人在市场上购买东西的时候,他的偏好对个人决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在公共决策中个人参不参加投票对投票的结果可能没有什么影响。 4.强制性:私人产品在市场决策中,买卖决策都是自愿的,而公共决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7. 二、 公共决策的内容 公共决策的基本内容关系到个人参与决策时的态度。 1. 公共项目的种类:公共决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决定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这决定了公共决策给个人代来的效用,从而影响他在公共决策中的态度。 2. 成本分担方式:公共项目的成本在各人之间分担的方式决定个人所承担的成本,在他对公共项目的效用给定的情况下,成本分担方式决定他的对该项目的态度。 3. 公共项目的规模:公共项目的规模也是影响投票者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又是公共决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8. 三、公共选择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从实证分析来看,它研究公众的偏好通过某种政治程序会产生怎样的决策结果; 2. 从规范分析来看,它评价通过各种不同政治程序所产生结果的优劣,从而对各种公共决策程序做出评价; 3. 从政策分析来看:选择和设计政治程序,以使得决策结果能够较为符合政策的目标。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9. 第二节 直接民主决策 一、 全票通过原则 二、 多数票通过原则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0. 一、 全票通过原则 1. 林达尔均衡:1)项目既定条件下规模和成本分担方案的决策。2)林达尔均衡状态:每一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税收价格。3)实现林达尔均衡的条件:每一个人都如实披露自己的偏好,不考虑决策成本。4)实现林达尔均衡的困难:决策中个人的策略行为以及决策成本过大。 2. 规模渐进的决策均衡:1)项目和成本分担方案既定条件下规模的决策。2)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决规则。3)均衡状态:低位投票者的边际效用等于他个人的税收价格。 3. 全票通过原则决策结果的评价:1)全票通过原则所产生的决策结果必定是一种帕累托改进。2)如果把决策过程看作为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全票通过原则从生产效率来看是低下的。3)林达尔均衡符合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的理论标准,但决策成本过大。在渐进决策中低位投票者所满意的规模将较大程度地偏离产品组合效率。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1. 二、 多数票通过原则 1. 投票程序:方案两两对决,循环对决。 2. 中位投票者(the median voter):指在规模决策中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赞成较低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恰好等于赞成较高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的那个选民。 3. 中位投票者定理:在多数票通过规则条件下,公共决策所产生的决策结果就是中位投票者的最佳选择,换言之,中位投票者决定了投票结果。 4. 均衡存在的条件:必定存在备选方案的一种排列,使得每个人的偏好都是单峰型的。所谓单峰型就是说在给定的备选方案排序中个人对各个方案的效用评价只有一个峰值。 5. 多峰型偏好与投票悖论(voting paradox):偏好的单峰型条件不存在即为多峰型偏好。在多峰型偏好存在的条件下,会出现投票悖论,即出现各方案优先顺序的循环。投票结果依赖于投票程序,公共决策不能产生一个稳定的结果,投票者可以通过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6.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这一定理的一个引申结论是,无法指望政府像一个富有理性的人那样,表现得行动一致。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政府拟人化,把它当作理性的人。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2. 第三节 集中决策 1. 集中决策是指由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数很少的集体独立地做出政府决策,决定公共项目的种类、成本分担方式和规模。 2. 如果当权者以全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决策结果取决于决策者对公众要求和愿望的了解,必定会制定一套民主决策程序,让公众直接参与决策过程。 3. 如果当权者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而且从无限的时间跨度来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就必定要谋求经济的长远发展,追求私利的动机与社会福利目标不会产生根本冲突。 4. 如果当权者追求的是自身利益,并且只是从短期来考虑,公共决策结果在项目选择、成本分担以及规模上都将取决于高位投票者。 5. 集中决策单一的偏好系统做出选择,不会产生直接民主制条件下的决策困境,能以较低成本及时地得出决策结果,从决策过程来说具有生产效率。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3. 第四节 间接民主决策 在间接民主决策体制中,有三类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的角色,这就是选民、政治家(politician)和管理者(bureaucrat)。 一、 选民行为 二、 管理者行为 三、 政治家行为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4. 一、 选民行为 1. 拥有选举权的公民称为选民。 2. 由于公共决策是一项公共产品,因而选民会产生“搭便车”行为,采取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的态度。 3. 由于公共决策中收入决策与支出决策的分离使得选民的态度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在公共收入政策方面,选民们倾向于少纳税,反对增加税收,但在公共支出方面,选民们又希望政府能够免费提供较多的产品或服务。 4. 特定的公共项目会与特定群体的利益有比较密切的关系。与某一公共项目有密切利益关系并在公共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体称之为特殊利益集团(special interest group),他们在公共决策中能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降低本集团成员了解信息、对政治家进行游说或贿赂的成本。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5. 二、 管理者行为 1. 管理者是由政治家雇聘用的公共部门各级管理者。 2. 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因为:1)管理者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2)管理者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一定的自行决策权,3)管理者直接参与各项具体业务,实际情况了解更多、更细致,具有信息优势。 3. 管理者追求私利表现为追求本部门规模的最大化。规模的扩张会增加管理者晋升的机会,显示管理者的成就,扩大管理者的权力与社会影响,拥有更好的办公条件和福利待遇场,减少部门内人员的平均工作强度。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6. 三、 政治家行为 1. 由公众选举产生、代替公众行使公共权力的人是政治家。 2. 政治家的目标是当选或连任,要争取尽可能多的选民来投自己的票,就必须按大多数选民的意愿提出施政方案或做出公共政策。 3. 政治家在选民和管理者的牵制和影响下,在公共决策上表现出公共部门支出过度增加,赤字规模居高不下的倾向。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7. 第五节 公共决策的法律约束 一、公共决策的民主制度 二、民主制度的法规约束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8. 一、公共决策的民主制度 1. 公共财政的透明化:1)信息范围,2)信息种类,3)信息规范,4)信息的具体性,5)提供信息的方式和责任。 2. 公众在财政决策中的权力 3. 议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行政、司法和检查部门的职责手段。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19. 二、民主制度的法规约束 1. 数量约束:1)预算占国民收入的比例,2税基与税率约束。 2. 规则约束:1) 特别多数,2)收支的普遍性,3)收支的联合决策,4)预算平衡法。 返回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20.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本章结束 谢谢!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