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東番記

東番記. http://mimifashional.blogspot.com/2011_04_17_archive.html. 在台灣的南島民族中, 若以官方認定的標準, 主要是分成十四族 --. http://sulanteach.msps.tp.edu.tw/2008%E6%9B%B8%E9%A6%99%E6%BB%BF%E6%A0%A1%E5%9C%92/970430%E8%8A%B1%E8%93%AE%E4%B8%89%E6%B0%91/%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9114%E6%97%8F.htm.

Download Presentation

東番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番記 http://mimifashional.blogspot.com/2011_04_17_archive.html

  2. 在台灣的南島民族中, 若以官方認定的標準, 主要是分成十四族-- http://sulanteach.msps.tp.edu.tw/2008%E6%9B%B8%E9%A6%99%E6%BB%BF%E6%A0%A1%E5%9C%92/970430%E8%8A%B1%E8%93%AE%E4%B8%89%E6%B0%91/%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9114%E6%97%8F.htm

  3. 十七世紀初,「東番」或「東夷」用來稱呼台灣的原住民;「西番」和「西夷」則用來稱呼前來中國通商的西方人,如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十七世紀初,「東番」或「東夷」用來稱呼台灣的原住民;「西番」和「西夷」則用來稱呼前來中國通商的西方人,如荷蘭人與西班牙人。

  4. 居住在平地的人群--平埔族   四百年前,早在漢人來到臺灣拓墾、定居之前,臺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宜蘭、基隆到恆春,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人群居住…

  5. 西方第一張臺灣地圖 http://www.formosamaps.com/map/taiwan_west.asp

  6. 目次 一、題解 六、語文萬花筒二、作者 七、問題與討論三、補充資料 八、延伸閱讀四、課文賞析 九、牛刀小試五、文章結構表 十、資料來源

  7. 題解 出處寫作背景題意

  8. 出處 • 沈有容防守福建海疆長達十餘年,戰功彪炳,深獲官民愛戴。福建人感念他的功勳,贈言表達敬意,沈有容將其纂輯成冊,署名《閩海贈言》。卷一為碑,卷二為記(〈東番記〉在其中),卷三為序,卷四為古風,卷五為七言律詩,卷六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及七言絕句。卷末為家言,錄有叔父沈懋學、弟沈有則贈詩,另附奠章一篇,何喬遠作,應該是後人所加。

  9. 寫作背景   萬曆二十九年(西元一六○一)十二月,朱運昌任福建巡撫,提拔沈有容為浯嶼(今金門)水寨欽依把總。當時有倭寇海盜船七艘,以東番為巢穴,騷擾東南海域。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無一倖免。朱運昌密函沈有容,要求祕密進行備戰,全面勦滅倭患。沈有容乃暗中雇用漁民,前往東番打探敵情,並繪沿海港灣地圖,打造戰船,加強海戰訓練,儲備火砲糧食。為避免打草驚蛇,讓倭賊聞風而逃,一切準備都謹慎進行,「雖內而妻孥,外而親信左右,絕不知其有事東番也。」

  10.   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備戰妥當,沈有容親率二十四艘戰船出征,航向東番討伐倭寇。陳第「適有觀海之興」,隨行前往。十二日傍晚,航到澎湖附近海域,突颶風大作,船隊漂散,情況危急。沈有容下令戰船駛澎湖港避風,停留三日,只有十四艘戰船會合,其他則漂散不知去向。沈有容衡量,倭寇只有七艘戰船,自己雖然有部分戰船漂散,但還有十四艘,戰力仍然居於優勢,因此下令繼續東征,再經一日夜航行,抵達東番。倭寇見明軍來攻,倉皇逃竄。沈有容展開追逐激戰,斬首十五人,燒毀倭船六艘,投海溺亡無數,救回漳、泉漁民男婦三百七十餘人,取得完全勝利。  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十一日,備戰妥當,沈有容親率二十四艘戰船出征,航向東番討伐倭寇。陳第「適有觀海之興」,隨行前往。十二日傍晚,航到澎湖附近海域,突颶風大作,船隊漂散,情況危急。沈有容下令戰船駛澎湖港避風,停留三日,只有十四艘戰船會合,其他則漂散不知去向。沈有容衡量,倭寇只有七艘戰船,自己雖然有部分戰船漂散,但還有十四艘,戰力仍然居於優勢,因此下令繼續東征,再經一日夜航行,抵達東番。倭寇見明軍來攻,倉皇逃竄。沈有容展開追逐激戰,斬首十五人,燒毀倭船六艘,投海溺亡無數,救回漳、泉漁民男婦三百七十餘人,取得完全勝利。

  11.   掃平倭患後,沈有容收泊大員港(今臺南市安平港),當地平埔族首領大彌勒,率族人攜酒漿鹿肉勞軍,答謝沈有容為他們掃平倭患,相處甚歡。陳第利用這段期間探訪當地平埔族的地理環境及風土民情。停留近二十天,於除夕夜回福建。次年,陳第應友人陳志齋之請,將其在東番的見聞,寫成〈東番記〉。 http://xk.cn.yahoo.com/articles/070817/1/2dko.html

  12. 題意 「東番」是指居住在臺灣的平埔族原住民。「記」是一種文體,以敘述、描寫作為主要表達方式,內容包涵甚廣,有記人物的,有記事件的,有記山水的,也有記建築物或物品的,其性質類似於現代的記敘文。東番記是記載明朝萬曆年間,臺灣平埔族原住民的地理風物和居民生活情景。文末以「野史氏曰」作結,發表評論,是模仿史記「太史公曰」的形式,可見作者陳第是以記錄文獻史料的態度寫作本文。 平埔族與西拉雅族

  13. 平埔族與西拉雅族   平埔族是居住在臺灣平原地區的原住民泛稱,清代和日治時代蔑稱為平埔番、熟番。遠在漢人來臺之前,平埔族即已定居於臺灣,北起宜蘭、基隆,南到高雄、恆春,都是他們的居住區域。清代統治臺灣時期,嚴格限制大陸女性移民臺灣,男性移民便和平埔族女性通婚,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指的就是當時的情況,平埔族因此漸漸消失。

  14.   平埔族的分類,眾說紛紜,較重要的有:噶瑪蘭族、馬賽族、凱達格蘭族、龜崙族、道卡斯族、拍宰海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壟族。  平埔族的分類,眾說紛紜,較重要的有:噶瑪蘭族、馬賽族、凱達格蘭族、龜崙族、道卡斯族、拍宰海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壟族。   陳第東番記中所稱的「東番夷人」,指的是住於臺南一帶的西拉雅族。西拉雅族因長期與漢人通婚而漢化,但還保留「祀壺」(以壺或瓶代表神明阿交祖而祭祀之)的習俗,成為辨識西拉雅族的重要指標。

  15. 陳第 作者 經歷文學成就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6/sher0818/a3.htm

  16. 經歷 1.博覽群書,喜談兵法 陳第,字季立,號一齋,又號子野子、溫麻山農,別號軒轅寄客。世居福建省連江縣西郊化龍橋北西籠西鋪。生於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西元一五四一)三月三日,卒於神宗萬曆四十五年(西元一六一七)三月二十一日,年七十七。 父親陳木山,好讀書,曾為生員,但沒有好際遇,一生只任小吏。陳第少時穎悟,為生員時,博覽群書,兼習劍術,意氣豪放,尤其喜歡談論用兵之道。

  17. 2.受知名將,任職邊疆 嘉靖四十一年(西元一五六二),陳第二十二歲,戚繼光將軍到福建平定倭寇,陳第上「平倭策」。 萬曆元年(西元一五七三),向另一平倭名將俞大猷學兵法,盡得古今用兵韜略,俞大猷說: 「子當為名將,非一書生也。」戚繼光和俞大猷為陳第追隨的長官和老師。

  18.   萬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陳第四十一歲,改任漢莊的喜峰口。喜峰口在今河北省遷西縣,為薊北重鎮,是長城內外交通的要衝。原名「喜逢口」。  萬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陳第四十一歲,改任漢莊的喜峰口。喜峰口在今河北省遷西縣,為薊北重鎮,是長城內外交通的要衝。原名「喜逢口」。   明永樂間改今名。陳第任職邊塞期間,勇於任事,所到之處,訪視父老疾苦,嚴明軍紀,興辦學校,親自教授軍民子弟,因此深得軍民愛戴。陳第曾迎養父母到任所,母親見他日夜操勞,髮白無數,於心不忍,勸他稍微輕鬆一點,他則回答:「業已委質為封疆之臣,宜當如是,不敢辭也。」

  19. 3.以遊覽自娛,著述終老 萬曆十年(西元一五八二),陳第四十二歲,七月二十日,巡府吳兌的表弟周楷,要求將五千匹青布配售給軍民,索價每匹二錢以上,但市價每匹布僅一錢以上而已,陳第認為此舉是假藉權勢剝削軍民,悍然拒絕。十一月,為此事去職,次年夏南歸。先在家中奉養母親,閉門讀書十餘年。五十七歲開始裹糧遠遊,寄情山水,足遍天下。並以著述自娛,論學注重審察時義,切合日用,不作空言。

  20. 文學成就   明代學術至萬曆年間,王學末流空疏的毛病逐漸顯現,陳第生當其時,主張學者應該允文允武,兼習戎馬經術,他曾說:「不有文者,孰守社稷;不有武者,孰捍牧圉(牧地,此指邊境)。」   陳第反對理學家的「去人欲,存天理」 ,他說: 「食色臭味之欲,有生以來不能解也,上自聖人,下至匹夫、匹婦,微至鳥獸昆蟲,皆不能無欲。」因此他主張「為之有道,制之有宜。」觀念十分通達。

  21.   著有《尚書疏衍》四卷、《毛詩古音考》四卷、《屈宋古音義》三卷、《伏羲圖贊》二卷、《一齋詩集》十三卷等書。其中有關毛詩和《楚辭》的研究,是開啟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一人。總之,陳第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碩儒和旅行家。著有《陳一齋全集》。  著有《尚書疏衍》四卷、《毛詩古音考》四卷、《屈宋古音義》三卷、《伏羲圖贊》二卷、《一齋詩集》十三卷等書。其中有關毛詩和《楚辭》的研究,是開啟清代古音研究的第一人。總之,陳第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名將、碩儒和旅行家。著有《陳一齋全集》。

  22. 補充資料 遺聞軼事

  23. 遺聞軼事 1.喜歡藏書   陳第喜歡讀書、藏書,萬曆四十四年,陳第七十六歲,將自己的藏書整理成《世善堂藏書目》,並且寫《題詞》:「吾性無他嗜,唯書是癖……自少至老,足遍天下,遇書輒買,若惟恐失……積三、四十餘年,遂至萬有餘卷。」其中有許多唐五代的書籍。陳第雖然希望子孫也喜歡讀書,但態度卻十分開明,他說:「子孫之讀不讀,聽其自然。」他的兒子陳祖念、陳肇復,以孝友聞名,孫子陳元鍾,以文章聞名,三代皆有著述,可見都深受陳第的影響。《連江縣志》有他們的傳記。

  24. 2.豁達看待生命 陳第的生命態度十分豁達,臨終之前特別寫作一篇〈遺誡〉交代兒子:親人只許到靈前叩首行禮,不能哭泣。氣絕後,只要盥洗面目手足即可,不必全身沐浴,衣著如生時。死後一個月內將棺木抬到山上埋葬,不必看風水,不必選良辰吉日。不必求人寫作傳記、墓誌銘,也不能舉行超渡宗教法事,死時不必舉辦「悅尸」(取悅死者的戲曲表演),葬後不必設奠祭祀。陳第耽心如此作法有違常情,兒女被世人批評不守禮制,特別在文末交代:「死自立制……高明良朋,幸成吾子之志。」

  25. 西拉雅族的房子與婦女 (Le Tour du Monde, 頁228,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課文賞析 臺灣原住民的特殊風俗深究與鑑賞 http://mimifashional.blogspot.com/2011_04_17_archive.html

  26. http://www.mencius.gov.cn/wwgjc_jj.asp?sclassid=159&sclass=%E9%99%B6%E7%93%B7%E5%99%A8

  27. 臺灣原住民的特殊風俗 1.王字番日治時代,泰雅族被日本人稱為「王字番」,原因是泰雅族人的臉上常會刺黥,像一個「王」字,所以稱為「王字番」。 2.矮靈祭矮靈祭是賽夏族各種信仰中最古老的一種。傳說有一種高約一公尺的矮黑人,皮膚很黑,頭髮捲曲,常常下山教賽夏人耕種、舞蹈、唱歌。

  28. 可是,矮黑人常施計騙走賽夏族的女人,使得賽夏族人忍無可忍。有一次,兩族舉行「聯合大祭典」,祭典結束時,矮黑人全都喝醉,當他們正要過橋回家時,賽夏人就將橋砍斷,使矮黑人淹死在河中,有一、兩位矮黑人逃到河的對岸,臨走前大聲對著賽夏人咒詛:「永遠蟲鼠為害、粟殼永不結實、大飢荒、全族被消滅」。賽夏族為了破解咒語,防止矮黑人的靈魂回來復仇,代代相傳行「矮靈祭」。祭典連續舉行好幾晝夜,場地選在社族中的大廣場,通常每二、三年穀物豐收時舉行一次普通祭典,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典。可是,矮黑人常施計騙走賽夏族的女人,使得賽夏族人忍無可忍。有一次,兩族舉行「聯合大祭典」,祭典結束時,矮黑人全都喝醉,當他們正要過橋回家時,賽夏人就將橋砍斷,使矮黑人淹死在河中,有一、兩位矮黑人逃到河的對岸,臨走前大聲對著賽夏人咒詛:「永遠蟲鼠為害、粟殼永不結實、大飢荒、全族被消滅」。賽夏族為了破解咒語,防止矮黑人的靈魂回來復仇,代代相傳行「矮靈祭」。祭典連續舉行好幾晝夜,場地選在社族中的大廣場,通常每二、三年穀物豐收時舉行一次普通祭典,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典。

  29. 3.打耳祭打耳祭是布農族人每年最重要的祭典,通常在四、五月間舉行,是象徵狩獵豐收的祭典。祭典前一星期,族人便上山狩獵,帶回豐碩的獵物,然後進行「射鹿耳」、「分食獸肉」。部落長老扶助十二歲以下的小男生拉弓射肉,祝福他長大後成為獵王。大家吃完肉後,將獵槍排在地上,燃燒桃樹枝,然後祈禱,希望打獵豐收,叫做「燻槍祭」。3.打耳祭打耳祭是布農族人每年最重要的祭典,通常在四、五月間舉行,是象徵狩獵豐收的祭典。祭典前一星期,族人便上山狩獵,帶回豐碩的獵物,然後進行「射鹿耳」、「分食獸肉」。部落長老扶助十二歲以下的小男生拉弓射肉,祝福他長大後成為獵王。大家吃完肉後,將獵槍排在地上,燃燒桃樹枝,然後祈禱,希望打獵豐收,叫做「燻槍祭」。

  30. 4.五年祭五年祭是排灣族最大的祭典,每五年舉行一次。傳說排灣族的祖先,為了躲避荒年,將七名子女分開,讓他們各自謀生,並約定每五年手持竹竿,帶領全家大小回部落團聚。祭典中有彩繒的竹竿,長達八尺,上面刻有圖樣的是貴族。族人還製作祭球,在祭典中有刺球活動,女生不能參加。

  31. 5.搶婚魯凱族的婚禮很有特色,是用「搶婚」的,就是男方到女方家中把新娘用毛毯包起來,用繩子綑起來,扛在肩上跑回家。魯凱族的搶婚,看似野蠻,其實他們的兩性關係卻很保守,族中十五至十八歲的青年男子禁止交女朋友,須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項目包括膽量、服務和求生訓練,滿十八歲至二十一歲時才可以交女朋友,二十至二十三歲間可結婚。5.搶婚魯凱族的婚禮很有特色,是用「搶婚」的,就是男方到女方家中把新娘用毛毯包起來,用繩子綑起來,扛在肩上跑回家。魯凱族的搶婚,看似野蠻,其實他們的兩性關係卻很保守,族中十五至十八歲的青年男子禁止交女朋友,須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項目包括膽量、服務和求生訓練,滿十八歲至二十一歲時才可以交女朋友,二十至二十三歲間可結婚。

  32. 6.室內葬曹族的葬禮是「室內葬」,正常人死亡都埋在自己的家中,當家中地面已葬滿,此棟家屋才可廢棄,遷到其他地方重建新屋。6.室內葬曹族的葬禮是「室內葬」,正常人死亡都埋在自己的家中,當家中地面已葬滿,此棟家屋才可廢棄,遷到其他地方重建新屋。

  33. 7.坐葬坐葬是布農族的埋葬方式,當家人死亡,便在屋內依死者身體大小,挖一個四方形的墓穴,將死者以坐姿埋入墓穴。葬禮在白天舉行,下葬時死者的頭部面向日落方向,生前所用之衣物器具,亦隨之陪葬,下葬後在墓穴上蓋上石板。一般家人會為死者服喪五天,不食酒肉、不掃家屋、不洗身體。7.坐葬坐葬是布農族的埋葬方式,當家人死亡,便在屋內依死者身體大小,挖一個四方形的墓穴,將死者以坐姿埋入墓穴。葬禮在白天舉行,下葬時死者的頭部面向日落方向,生前所用之衣物器具,亦隨之陪葬,下葬後在墓穴上蓋上石板。一般家人會為死者服喪五天,不食酒肉、不掃家屋、不洗身體。

  34. 深究與鑑賞 本文寫作於明代萬曆年間,記敘的對象是當時居住於臺灣西南沿海一帶的原住民平埔族。全文不滿一千五百字,價值不在藝文之美,而在保存了豐富的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相關資料。全文有以下五項特點值得重視: 一、記錄真實可信二、內容珍貴豐富三、寫作立場中肯四、模仿史記的形式五、筆法繁簡得宜,錯落有序

  35. 一、記錄真實可信   元代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雖被學者肯定,但記載簡略。陳第的東番記,所記載的內容,人、時、地、物,都十分詳盡,類似今日學術研究的田野調查,所得的成果,被視為第一手資料,可信度最高。 回上一層

  36.   本文描寫的對象,是明朝萬曆年間,臺灣西南部嘉南、高屏一帶,平埔族原住民的社會情況。文中有關原住民的記載,幾乎到達巨細靡遺的程度,其內容涵蓋婚喪習俗、物產、器具、飲食、耕獵漁戰、衣飾等,極其詳盡。例如:文中記載原住民為母系社會,女性才有繼承權,男子入贅於女家,所以一般家庭「生女喜倍男」、「女常勞,男常逸」。  本文描寫的對象,是明朝萬曆年間,臺灣西南部嘉南、高屏一帶,平埔族原住民的社會情況。文中有關原住民的記載,幾乎到達巨細靡遺的程度,其內容涵蓋婚喪習俗、物產、器具、飲食、耕獵漁戰、衣飾等,極其詳盡。例如:文中記載原住民為母系社會,女性才有繼承權,男子入贅於女家,所以一般家庭「生女喜倍男」、「女常勞,男常逸」。 二、內容珍貴豐富 回上一層

  37. 三、寫作立場中肯   陳第雖以「中國人」的立場寫作本文,但看待原住民的態度,還算中肯。中國人幾千年來,始終存有民族優越感,朝廷稱天朝,皇帝稱天子,對異族稱「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陳第在文中沿襲傳統的觀念,用「東番夷人」稱呼原住民,行文記敘之時,也常以中國的文化習俗為基礎,和原住民進行比較,但整體觀察,並無鄙視的意思。對原住民的生活形態,作者比之為:「其無懷、葛天之民乎?」表現崇敬嚮往的心意。 回上一層

  38. 四、模仿史記的形式   本文篇末以「野史氏曰」作結,作者藉此發表評論,這種結構安排,是模仿《史記》「太史公曰」的形式。司馬遷的史記一百三十篇,篇末大都附有「太史公曰」,用以評論人物或歷史,後代史書繼承這種體例,成為史書的固定型式。司馬遷也常在文章間發表意見,陳第於文中記敘原住民喜歡吃「百草膏」,不吃雞肉,接著發表:「夫孰知正味乎?又惡在口有同嗜也?」這種夾敘夾議的方式,也是學習司馬遷的行文方式。 回上一層

  39. 五、筆法繁簡得宜,錯落有序 〈東番記〉主要內容,在記敘原住民西拉雅族的風土民情,由於所記敘的項目,十分繁富多元,作者又採用隨想隨記的方式行文,並未將內容預先歸類整合,因此閱讀全文,會有散漫無章的感覺。例如「地暖」一段的內容,包含天候、衣著、禮儀、文字曆法、交易、耕作等等,不下十餘項,彼此之間,互不連繫。又如敘寫婦女的衣著:「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男子的衣著:「不冠不履,裸以出入。」一者在文章前段,另者在文章後段,距離相隔遙遠。 回上一層

  40. 文章結構表

  41. 歷史發展的小常識 語文萬花筒

  42. 歷史發展的小常識   台灣,婆娑之洋上的美麗之島,這塊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蘊含了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有先人拓殖的血淚,也有種族播遷的足跡,台灣的每一個角落,都藏有可歌可泣的掌故與傳說,就讓我們從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發掘屬於我們自己的驕傲與自信,敞開內心的門窗,傾聽那泥土的呼喚。   以下各題都是關於台灣風土人情或歷史發展的小常識,你知道嗎?

  43. 「臺灣」的名稱在歷史上有過哪幾種說法? 臺員、埋冤、臺窩灣、東都、東寧、夷州、流求……

  44. 1810年蛤仔難歸入版圖,改稱噶瑪蘭,是指現在哪個地方?1810年蛤仔難歸入版圖,改稱噶瑪蘭,是指現在哪個地方? 宜蘭

  45. 開台後首位進士是誰? 竹塹人鄭用錫 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5&AID=157

  46. 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指哪三個地方? 臺灣府(臺南)、鹿港、萬華

  47. 1915年余清芳反日,同黨近千人被處死刑,史稱什麼事件? 西來庵事件(焦吧哖事件)

  48. 問題與討論

  49. 一、作者看到東番夷人有哪些與漢人不同的特殊風俗?其看法如何?一、作者看到東番夷人有哪些與漢人不同的特殊風俗?其看法如何? 答:1.東番夷人的奇風異俗有很多,比較特 殊的有: (1)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 (2)男子穿耳,女子斷齒,以為飾也。 (3)人死,環煏以烈火;屋壞重建,坎屋基下,立而埋之。 (4)喜歡吃鹿腸中「將糞未糞」的東西,稱為「百草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