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1.03k Views
第七章 運動中的天體. 7-2 轉動的地球. 地球和恆星的運動. 地球自轉 (1) 地球以縱貫南北極的地軸為中心旋轉,稱為 自轉 ,轉一周為 一日 。 (2) 由北極上空觀察,地球自轉的方向為 逆 時鐘;由側面赤道觀察,則為由 西 向 東 。 (3) 地球自轉的結果: 日月星辰的 東升西落 運動。 晝夜交替 。. 地球和恆星的運動. 從北極看 逆時鐘自轉. 從赤道看 由西向東自轉. 地球和恆星的運動. 地球公轉 (1) 地球以 逆 時鐘方向繞著太陽旋轉,稱為 公轉 ,轉一周為 一年 。
E N D
第七章 運動中的天體 7-2 轉動的地球
地球和恆星的運動 • 地球自轉 (1)地球以縱貫南北極的地軸為中心旋轉,稱為 自轉 ,轉一周為 一日 。 (2)由北極上空觀察,地球自轉的方向為逆 時鐘;由側面赤道觀察,則為由 西 向 東 。 (3)地球自轉的結果: •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運動。 • 晝夜交替。
地球和恆星的運動 從北極看逆時鐘自轉 從赤道看由西向東自轉
地球和恆星的運動 • 地球公轉 (1)地球以 逆 時鐘方向繞著太陽旋轉,稱為 公轉 ,轉一周為 一年 。 (2)地球自轉軸和公轉軸(黃道面垂直線)夾23.5°。 (3)地球公轉結果: • 四季變化。 • 晝夜長短。
地球和恆星的運動 • 恆星運動 (1)地球由西向東自轉,自轉軸指向北極星,故在地球上而視,所有星星均 逆 時鐘繞著北極星 轉, 東 升 西 落稱為恆星運動(如右圖所示)。 (2)北極星 位於圓心,是北半球天空唯一不動的星體。
地球和恆星的運動 (3)星跡(星軌)攝影:以相機對北方天空長時間拍攝,可出現同心圓狀的星跡影像。 (4)地球1小時自轉15 度,所以日、月、星辰1小時也 逆 時鐘轉15 度。 • 地球的自轉速率 360度÷24小時 =15度/小時 →星星每小時 會移動15度
晝夜交替 • 晝夜交替是 地球自轉 所造成的。 • 由北極的上空俯瞰地球,陽光照射地球的區域為 白天 ,未被照射的地區為 夜晚 。地球自轉一圈,晝夜便交替一次,即為 一天 北極 太陽 南極
晝夜交替 (1)D點位於白天區域一半的位置,即中午12時。 (2)B點位於夜晚區域一半的位置,即午夜0時。 (3)A點為白天正要進入夜晚的交界區域,即黃昏18時。 (4)C點為夜晚正要轉出白天的交界區域,即清晨6時。
四季變化 • 四季變化是由自轉軸傾斜23.5°、地球公轉兩大原因共同造成的。 • 陽光直射與斜射地表時,地表所接受到的太陽能量 不同 。陽光 直射 時能量 集中 ,導致地表溫度較 高 ;陽光 斜射 時能量較 分散 ,導致地表溫度較 低 ,這是造成地球四季氣溫變化的主要原因。
斜射: 能量分散 氣溫低 直射: 能量集中 氣溫高
四季變化 (1)能量不均勻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 赤道 地區接受的陽光能量最 多 ,隨著緯度增加,地表所接受的能量漸少。 • 能量分布不均勻使 水 和 大氣 產生循環、流動。 • 藉由 大氣 與 海洋 的作用能調節地球能量,維持生命生存環境的穩定。
四季變化 • 北半球四大節氣: (1)春分 (陽曆3 月21 日)、 秋分 (陽曆9 月23 日):陽光直射 赤道 ,晝夜 等長 。 (2)夏至 (陽曆6 月22 日):陽光直射 北回歸線 (23.5°N),晝最 長 、夜最 短 。 (3)冬至 (陽曆12 月22 日):陽光直射 南回歸線 (23.5°S),晝最 短 、夜最 長 。
四季變化 • 北半球四大節氣的晝夜變化: (1)春分→秋分,晝比夜長 ;秋分→翌年春分,晝比夜短 。 (2)夏至→冬至,晝漸 短 夜漸 長 ;冬至→翌年夏至,晝漸 長 夜漸 短 。 (3)夏至,北極圈(66.5°N以北)永晝、南極圈(66.5°S以南)永夜;冬至時相反。 (4)全球只有 赤道 地區全年晝夜等長;其他緯度地區只有春分 、 秋分 兩天晝夜等長
四季變化 永夜 以北半球為例 永晝 北極 北極 北回歸線 赤 道 太陽 南回歸線 永夜 永晝 南極 南極
四季變化 • 一年當中,太陽最北直射到 北回歸線 23.5°N(夏至),最南直射到 南回歸線 23.5°S(冬至),其他日子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反覆來回變化。 北回歸線以北 南回歸線以南 北回歸線 南回歸線 北回歸線 南回歸線 0次(天) 本身 1次(天) 一年被直射機會 之間 2次(天)
四季變化 例: 一年中,臺北(25°N)可被直射0 次;墾丁(21.5°N)可被直射2 次
竿影變化 • 竿影- (1)原理:光的直線前進。 (2)應用:測量 時間 及太陽 方位 。
竿影變化 • 竿影變化: (1)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越 低 ,竿影越 長 位置越 高 ,竿影越 短 。 (2)一天中, 日出 、 日落 時竿影最 長 ,正午 竿影最 短 。 (3)一年中的正午竿影,以 冬至 最 長 , 夏至 最 短 。
竿影變化 • 太陽在不同季節的運動軌跡(以臺灣為例,觀測者站在北回歸線【北緯23.5°】上) (1)夏至(6/22)的太陽位置-太陽直射 北回歸線 。 • 日出:東偏北 23.5°,影子西偏南。 • 正午: 頭頂正上方(仰角90°),影子長度 零 。 • 日落:西偏北 23.5°,影子 東偏南 。
竿影變化 (2)春分(3/21)、秋分(9/23)太陽的位置-太陽直射 赤道 。 • 日出: 正東 ,影子 正西 。 • 正午:頭頂偏南 23.5°(仰角66.5°),影長=1/2 身長(影長 < 身高)。 • 日落: 正西 ,影子 正東 。
竿影變化 (3)冬至(12/22)的太陽位置-太陽直射 南回歸線 。 • 日出:東偏南 23.5°,影子西偏北。 • 正午: 頭頂偏南 47°(仰角43°),影長最 長 (影長 > 身高)。 • 日落:西偏南 23.5°,影子東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