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2

藝術治療在老人族群之應用 ( 二 ) ( 研究分享 ) 藝術治療對護理之家住民的影響

藝術治療在老人族群之應用 ( 二 ) ( 研究分享 ) 藝術治療對護理之家住民的影響. 梁翠梅 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 摘 要.

cassady-roy
Download Presentation

藝術治療在老人族群之應用 ( 二 ) ( 研究分享 ) 藝術治療對護理之家住民的影響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藝術治療在老人族群之應用(二)(研究分享)藝術治療對護理之家住民的影響藝術治療在老人族群之應用(二)(研究分享)藝術治療對護理之家住民的影響 梁翠梅 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超個人取向的藝術治療團體對護理之家住民的影響。研究參與者為台灣中部海線某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8位住民,成員平均年齡84.75歲。治療團體每週聚會一次,一次60至90分鐘,連續進行九週。研究者根據觀察記錄與攝影記錄進行質性資料分析,分析過程透過三位專業人員以三角測量法建立資料分析之信效度。分析過程分為案例內分析、跨案例分析兩階段進行。在案例內分析部分,八位參與者在九次團體中的身心靈呈現狀態,都分別以個案素描、研究發現、整體印象三個面向撰寫呈現。當個案文本清楚顯現之後,研究者再透過整體性鳥瞰與描繪,從個案分析顯現之文本進行跨個案分析,比對八位成員之間的異同,寫成跨個案報告。最後研究發現以案例內分析、跨案例分析、整體發現三個面貌呈現。並依據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以回饋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 關鍵詞:失智,老人,藝術治療,超個人心理學取向,心靈療癒

  3. 壹、緒論 • 貳、文獻探討 • 叁、研究方法 • 肆、研究發現 • 伍、研究結論與建議

  4. 壹、緒論 • 一、研究動機 • 二、研究目的 • 三、名詞界定

  5. 三、名詞界定 • (一)失智老人 • (二)超個人取向 • (三)藝術治療 • (四)心靈療癒 • (五)輔助療法

  6. 貳、文獻探討 • 一、超個人取向的藝術治療團體 • 二、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 • 三、失智老人特質與需求

  7. 一、超個人取向的藝術治療團體 • (一)超個人藝術治療在老年族群之應用 • (二)當老年遇見超個人和表達性藝術治療

  8. (二)當老年遇見超個人心理議題和表達性藝術治療(二)當老年遇見超個人心理議題和表達性藝術治療 • (1)老年生活層面的一般性議題 • (2)老年心靈層面的存在性議題

  9. 二、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 • (一)常見的老人藝術治療三種作法 • (二)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 ─健康老人部分 • (三) 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 ─失智老人部分

  10. (一)常見的老人藝術治療三種作法

  11. (一)常見的老人藝術治療三種作法(續)

  12. (二)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 ─健康老人部分 • 1. 暖身階段 • 2. 創作階段 • 3. 統整階段

  13. 1. 暖身階段 • (1)暖身過程宜正視「跨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善用與老年文化相關的催化素材。它包括兩個系統來源: • 巨視系統 • 微視系統 • (2)善用與老年文化相關的催化素材與老年文化相關的催化素材 • 團體初期 • 團體中期 • 團體後期 • (3)其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創作素材 • (4)回收媒材再利用,以貼近老人世代的儉樸觀與環保意識

  14. 2. 創作階段 • 活動一:緣起緣滅 • 催化議題 • 進行方式 • 修補型 • 唐突型 • 複製型 • 覆蓋型 • 拋棄型 • 掩藏型 • 延展型 • 創造型 • 分享與討論

  15. 2. 創作階段 • 活動二:意外與收穫 • 催化議題: • 進行方式:接龍畫─學習面對意外 合作畫─學習接受意外

  16. 2. 創作階段 • 活動三:過去/現在/未來 • 催化議題: • 進行方式

  17. 2. 創作階段 • 活動四:生命的回顧與統整 • 催化議題 • 進行方式

  18. (三) 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失智老人部分 • 感覺辦別部份 • 舀取練習部份 • 灌注動動部份 • 擠壓活動部份 • 精細動作活動部份 • 環境照顧部份 • 個人照顧部份 • 配對活動部份 • 排列活動部份 • 團體活動部份

  19. 5.其他注意事項 • (1)骨質疏鬆、脊椎退化、關節炎或關節僵硬 • (2)肌肉收縮的力道和速度逐漸減弱 • (3)神經傳導物的改變和血流量的減少 • (4)肺部失去彈性 • (5)肌肉、骨骼、神經功能衰退 • (6)假牙和味蕾細胞的退化造成味覺遲鈍與喪失 • (7)視覺的退化 • (8)聽覺的退化 • (9)心血管動脈變厚和硬化

  20. 三、失智老人特質與需求 • (一)失智老人認知層面的變化 • (二)失智老人「非認知」(精神)層面的變化 • (三)失智老人情緒層面的變化 • (四) 失智老人生理層面的變化 • (五)與失智老人相處的態度 • (六)與失智症老人溝通的技巧

  21. (二)失智老人「非認知」(精神)層面的變化 • 1. 妄想(delusion) • 2. 錯認(misidentification) • 3. 幻覺(hallucination) • 4. 其他精神行為障礙

  22. (三)失智老人情緒層面的變化 • 1. 臨界失智期 • 2. 失智初期 • 3. 失智中期 • 4. 失智後期

  23. (四) 失智老人生理層面的變化 • 1. 喪失小動作能力 • 2. 喪失大動作能力 • 3. 無法抬腿,喪失行動的能力,容易跌倒 骨折 • 4. 坐不穩,坐著也會跌倒 • 5. 臥床時間越來越長,容易長褥瘡 • 6. 無法順利控制喝、吐、咳等基本維生動作

  24. (五)與失智老人相處的態度 • 1. 把焦點放在他的能力與長處。 • 2. 安排規律作息 • 3. 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他做他想做的事 • 4. 失智者原本會做的但現在不會做,您可以先提示他、帶著他做 • 5. 了解失智者過去背景及生活經驗 • 6. 維護失智者尊嚴 • 7. 沒有兩位失智者是一模一樣的,請尊重每一位失智者的獨特性。 • 8. 耐心、愛心很重要,但總有不夠用的時候;請照顧者接受自己的情緒和限度,好好照顧和愛護自己

  25. (六)與失智症老人溝通的技巧 • 1. 用接納態度面對失智者 • 2. 說話時看著他們 • 3. 一次只說一件事 • 4. 將複雜步驟分解為幾個簡單步驟 • 5. 調整說話速度,避免提高音調 • 6. 提供簡單選擇如「吃飯或是吃麵」,給失智者足夠時間反應。 • 7. 若失智者能接受的話,可藉由擁抱或觸摸來表達愛和關懷。 • 8.多說「你可以… • 9. 常叫他的名字以及說出照顧者的姓名 • 10. 控制噪音的影響 • 11. 避免和失智者爭辯

  26. 叁、研究方法 • 一、研究設計 • 二、研究參與者 • 三、研究程序

  27. 二、研究參與者 • (一)簡易心智狀態量表(MMSE) • 依據MMSE評量結果,本研究參與者有三位輕度,五位中度。 • (二)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IADL) • 依據IADL評量結果,本研究參與者有一位正常,七位重度依賴。 • (三)老年人精神抑鬱量表(GDS) • 依據GDS評量結果,本研究參與者有六位情緒正常,兩位有憂鬱傾向。

  28. 三、研究程序 • (一)2008進行文獻探討與產學對話 • (二)預編團體活動庫 • (三)確定團體帶領者 • (四)訓練觀察員 • (五)邀請團體成員 • (六)開展藝術治療團體,進行資料蒐集 • (七)形成性評量 • (八)資料分析 • (九)確定信效度 • (十)撰寫研究報告

  29. 肆、研究發現 • 一、案例内分析(within- case analysis) • 二、跨個案分析的發現 (Cross-cases Analysis)

  30. (一)阿嬤A1. 背景資料 • A91歲。喪偶。不識字。依據院方施測紀錄顯示─A輕度失智,重度失能,無憂鬱傾向。大部分時間以輪椅代步。外貌清潔整齊,皮膚白裡透紅,有點微胖,平靜開朗,但比起一般住民更在意別人的注意和關心。A自陳自幼即罹患紅斑性狼瘡,一路都備受家人疼愛與保護,在娘家與夫家皆然。A能聽與說國、台語,但習慣以母語(台語)溝通。A從原先的排斥參加團體,到後來主動開心地參與團體,並教觀察員說台語。觀察員常常在大廳大動作地、誇張且搞笑地邀請A參加團體時,A會笑得合不攏嘴,開心地進入團體。特別邀請,有助於A參與的意願。A參與團體,熱情維繫不久。A很容易在創作中停手、放棄和沮喪。A剛進入團體時,常常等待和觀望,跟媒材互動的動機不高,在治療師引導時,才會一個邀請一個動作。A害羞而我執,樂趣的焦點在食物。A的作品以食物的關注最明顯。談論食物的烹調與滋味,也是女性老人溝通的通關密碼。在自製彩沙一單元裡,A主動創作,但專注的時間短暫。A在團體中因感冒發燒缺席兩次。整體而言,A透過積極密集的引導,可短暫地開啟「自我引導」(self-direct)式創作。大部分時間,A以觀察式學習與參與為主。

  31. (一)阿嬤A2. 有關A的研究發現 • (1)A在藝術治療團體中,媒材催化聯想。藝術創作過程會喚起往昔記憶。而食物為其生活視界的焦點。 • (2)A對於作品無所依戀,不想保留與擁有。著重實際的生活層面,覺得藝術創作很浪費。對於抽象的生命意義不感興趣,能夠產生往昔記憶的喚起,但無法對抽像象徵產生創造性聯想。 • (3) A的心理需求簡單明瞭不拐彎。對於喜歡的藝術治療活動會力挺,說話直率不怕得罪住友。對於不喜歡的活動,採取沉默觀望的方式參與。情緒很容易加溫,也很容易冷卻。A到了老年不再那麼社會化,也不會想要討好或取悅他人。身體不適時,會堅持早退。 • (4)A對活動缺乏信心,從「我怕我不會」,變成「不想開始」。缺乏嚐試新鮮事物的動機與勇氣。有時會藉著否定活動的意義,來維繫自己的自尊。一旦有機會成為主角,被肯定,會很開心。 • (5)A常常在團體中模仿與配合集體行為,並會以另類方式參與團體(譬如僅耳朵的參與、僅眼睛的參與、或者僅身體的參與等等)。若治療師予以積極鼓勵,可激發A創作動機與行動。

  32. (一)阿嬤A2. 有關A的研究發現(續) • (5.1)A會先觀察他人,才動手。 • (5.2)A的另類參與─用耳朵參與 • (5.3) A的另類參與─用眼睛參與 • (5.4) A的另類參與─用出席來表徵參與,身體在,但人陷入昏睡。參與的動力是關係的連繫,而非藝術創作。

  33. (一)阿嬤A3. 統整以上,得到有關A的整體印象 • A因認知功能的退化,自我效能感低落,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即使創作這種非常自由,無所謂對錯的事,A的動機也不高。A身體不舒服時,仍願出席團體,跟大家同在,她以另一種「在場」的方式參與。A害羞而顯得自我耽溺,負向觀點和負向思考多於正向,樂趣的焦點在食物,作品多與食物有關。A不太能自我肯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覺,對死亡的議題排斥。不願想也不想談。大體上來說,A參加藝術治療團體的意願中等,比較習慣以旁觀的方式參與。藝術治療對A的影響不大,超個人取向意題不適用於A,但是小團體方式可以促進A非口語層面的人際互動。

  34. (二)阿公B 1. B的背景資料 • B 88歲,喪偶。未接受過正式學校教育。中度失智,重度依賴,有憂鬱傾向,一半的時間以輪椅代步。B自我期許很高,所以不太能面對與適應失智的窘況。常使用否定活動的價值來維繫自己的自尊。B習慣以自身的節奏來取決要做的事,有較強烈的自我主張,不會輕易跟隨團體流程的人;身材高大的B,坐在輪椅上,看起來很無奈,常常皺著眉頭,懷著批判和否認的態度看這個世界。B的兒子很有成就,而且很孝順。幾乎每天下班後都會步行來醫院,陪伴父親用完晚餐再離開。我們每次離開醫院時,都可以看到他們父子坐在一起的畫面,這時候可以看到B比較開朗的樣子。B年輕時務農,擅長編織竹籃,生活困苦,但很用心栽培孩子,子女都很有成就。T很看重他人的看法,很想維持自己的尊嚴與價值感。在藝術治療團體中,當治療師邀請B參與活動時,B一貫的模式都是搖頭拒絕,退到團體外面觀望。等到他觀望一陣子搞清楚狀況後,B會用自己的節奏靠近團體,治療師若敏覺於此,適時地邀請,B便會順水行舟加入創作。B喜歡唱歌與竹編,B對於這兩項媒材進行的創作會主動投入。

  35. (二)阿公B2. 有關B的研究發現 • (1)B強調實際的生計與生活面。認為藝術不實用,是沒有用的事情。創作選擇「不會髒」的顏色。年輕時受過戰火洗禮,愛惜物資。 • (2) B的興趣源自年輕時代的喜好與專長。B喜歡唱台語老歌、編竹籃和園藝,拒絕不熟悉、實驗性的活動。 • (2-1)B喜歡唱台語老歌 • (2-2) B喜歡竹編 • (2-3) B喜歡園藝 • (2-4) B拒絕不熟悉、實驗性的活動。

  36. (二)阿公B2. 有關B的研究發現(續) • (3)藝術媒材和創作過程可以催化B的聯想 • (3-1)火車喚起B的回憶 • (3-2)澳洲之旅是B珍惜的回憶 • (4) B有批判的特質,喜歡唱反調、不是為了攻擊他人,而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無助與害怕失敗。通常B只用眼睛和嘴巴參與創作(表面上裝做沒興趣,但會用眼尾參與,或指導OB2如何作。)

  37. (二)阿公B2. 有關B的研究發現(續) • (5)光采的過往對照現在的失智與失能窘況,B對失智老人的新身分一直適應困難,希望成為團體焦點,有強烈希望被重視的心理需求。週圍人士對B的關注會讓B微笑。 • (6)B生理狀況形成的不適與不安,讓他特別注意時間。 • (7)B不想擁有作品與禮物,是怕無力照顧,所以乾脆不接受。

  38. (二)阿公B 3. 統整以上,得到有關B的整體印象 • B有很高的自我期待,也把自己放在一個高的心理位置上。對於新的事物,都以排斥抗拒不以為然拒絕。很可能用此來掩飾內在的害怕失敗。B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但子女都很有成就,B對於人生有一種看透之後的「悲觀」,他的口頭禪是「啊沒用啦那個沒有用啦」─在人際關係和學習新事物上,B呈現一種被動、認命、不得已的無奈。對於自己一向擅長的歌唱,也開始感到力不從心、而自我否定。B常常因為怕出糗,而拒絕開始。B分享最多的一次是在沙盤擺置活動,B講了許多既往生活的經驗。B對生命意義與生死議題沒有興趣,仍然想結交老伴。就B的過往經驗與團體表現來看,適合B的輔療活動有沙盤、竹編、歌唱、園藝和動物(狗醫生)。

  39. (三)阿公C 1.的背景資料 • C97歲。喪偶。中度失智,生活可以自理,情緒穩定。部分時間以輪椅代步。以年齡來看,C是護理之家最年長者,但以心靈來說,工作人員公推C最年輕。C非常隨和、自在、快樂。大部分時候,他都用清澈、炯炯有神的眼光、微笑地注視人。雖然全口無牙講話不清楚,但C善用肢體語言輔助表達。C最常比的手勢就是對著人豎起大拇指(稱讚別人)、真摯地稱讚他人『你很棒』、『你很好』或者『謝謝你』。也會常常以YA(V)的手勢微笑著跟人打招呼。C的目光充滿了生命力、慈愛與智慧。喜歡閱讀書籍的他花很多時間在報章雜誌的閱讀上。C與年輕人相處時,不會偏執地把焦點放在一己身上,大部分時候他都在感恩、讚美身邊的人事物。C願意接受他人的愛,也時時給出他的愛。C表示此生很滿足,隨時都可以無憾的離開。大部分時間C都活在平靜裡,視死亡為生命的一部分。

  40. (三)阿公C 2.有關C的研究發現 • (1)C開放地參與藝術治療團體,動作敏捷,常比其他成員早完成創作,完成後會耐性地等待其他成員完成。 • (1-1)C開放地參與藝術創作 • (2)C樂意與年輕人互動,會開放地欣賞成員作品,也樂於分享自己的作品。 • (2-1)C樂意與年輕人互動 • (2.-2)C很會欣賞他人 • (3) C是個自我肯定的人。能夠表達自己需要的,並婉拒自己不想要的。 • (3-1)C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 (3-2)C會委婉地拒絕自己不想要的

  41. (三)阿公C2. 有關C的研究發現(續) • (4)C隨時利用空檔做運動,C很得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 (4-1)C隨時放鬆自己做運動 • (4-2)C很滿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 (5) C很滿足、也很滿意自己的一生。覺得此生無憾,隨時可以走。 • (5-1)C滿意自己的一生 • (5-2)C覺得自己隨時可以走

  42. (三)阿公C 2.有關C的研究發現(續) • (6)C擅長使用肢體語言以輔助口語的表達 • (7) C平常喜歡閱讀書報,在製作生命會繪本時,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雜誌,C最喜歡的是健康和旅遊類的雜誌。 • (8)C隨和又隨順,動靜自如。 • (9)C不再想要擁有物質的紀念品。但是對於精神的激勵與肯定,則很珍惜。

  43. (三)阿公C3. 統整以上,得到有關C的整體印象 • 97歲的C對自己的一生滿意又滿足。他給自己的一生打90分。不求完美,而求知足。C的生涯也有低潮,喪偶那年也曾有過輕生念頭,後來時間療癒一切。自我評語是「無憾」,隨時可以準備走。C是個具有赤子之心,又充滿生命力的長者。目光清亮有神,喜歡隨時做個小運動。C擅長以肢體語言,表達正向意念。他經常做的手勢有─拍拍肩膀、摸摸頭、豎大拇指、比YA、鼓掌。很能帶給他人快樂。不過他比較喜歡跟年輕人這麼溝通,跟老年朋友,他安靜而少互動。C喜歡動態的音樂律動或者輪椅上的舞蹈。C是團體中少數坦然談論生死的人。並且抱持正向態度。C正向肯定自己的過去,對未來也持正向盼望。他已經是個無憾無畏的人。研究者發現藝術治療活動可以催化C談論較多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看法。超個人取向的藝術治療團體在C的97歲進駐,非常適切。年輕與異質文化的注入,讓C免於機構化。C的存在(Being)亦對團體成員有照亮(Enlighten)的效果。

  44. (四)阿嬤D1.D的背景資料 • D在失智臨界邊緣,因輕微中風與臗股手術,生活功能失常,重度依賴,以輪椅代步,情緒溫和穩定,是位經歷諸多世事無常之後趨向達觀的智者。 D算是女性身材中高大者,但因病磨身形消瘦,D全口無牙臉頰凹陷,但兩眼充滿了慈悲的光輝,經常綻放親切溫暖的笑容,會主動關心他人。D樂意接受擁抱並回以擁抱,對週遭的人滿是感恩和讚美。但是D有時候也會流露小小的哀愁,她會讚賞B的兒子每天來探視,同時又有一些羨慕。D對於自己會在機構終其一生的事實,從有點無奈但現再已安然接受。D在藝術治療團體中的參與態度是誠摯且認真的,D總是用心地參與每一次的創作,D的作品中常出現孫女與其飼養的小動物,D對孫女和動物的感情深厚。D是一個不囉嗦,不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她的話語精簡而智慧。她的表情,不似典型的老人般肅穆或無神,大多數時候她都像一個少女般輕柔優雅,這種特質與她病弱的外貌無關,而是舉手投足收放進退間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種氣質。D受過高中教育,年輕時在海南島擔任公務人員,出國旅遊多次,會講日語、英語和國、台語,閱讀對D來說是生活重要的消遣。在團體中,D是少數可以深度自我揭露與談論生死的人。

  45. (四)阿嬤D2.有關D的研究發現 • (1) D堅強而溫柔。中風過的D不輕易求助,創作的過程專注融入。D的創作過程本身就像一件行動藝術。年近九十,心中仍然驚喜不斷。 • (1-1)D有如純真的孩子,看見新事物會驚喜 • (1-2)中風過的D不輕易求助。個性堅強而溫柔。 • (2) D憶起過去,最辛苦的時光也最快樂。 • (3) D短期記憶力明顯衰退,但聯想力和創造力依然旺盛。

  46. (四)阿嬤D2.有關D的研究發現(續) • (4)D溫馨回憶的焦點是孫女和寵物 • (4-1)D心繫孫女 • (4-2)D懷念飼養過的動物 • 5. D投射內在的需要於生命繪本的選圖與剪貼本中 • (5-1)D欣羨B有孝順的兒子 • (5-2)食譜勾起D的居家回憶 • 6.中風曾經讓D有求死意念,目前安於現狀。D會對特定的人(譬如H)揭露死亡意念,表示「時間到就會離開」。

  47. (四)阿嬤D 2.有關D的研究發現(續) • 7. D會主動對團體工作人員表達歡迎,並與住友互動。 • (7-1)D主動歡迎工作團隊 • (7-2)D會正向鼓勵團體其他成員 • (7-3)D會友善地與環境和他人互動 • (7-4)D具有感恩與正向思考的態度 • (8)D即使在病中,也保持正向思考與開放學習的態度。 • (8-1)D相信『一個圍牆如果能超越,那就可以很好!』 • (8-2)D保有個人自主性 • (8-3)D開放地學習

  48. (四)阿嬤D 3.統整以上,得到有關D的整體印象 • D在第四次團體聚會中提及中風的歷程,並揭露兩年前因中風而有輕生的意念。現年八十六歲的D,不害怕死亡到來。D跟每一個人都相處和氣,但只會對特定的人(B、C和H)講深層的心事。D關心H的看法。H是個講話會突然斷訊的人,但總可以簡潔適切地回應D的心情。D讚賞 B有孝順的兒子,似乎內在也有一種被關愛的需求待滿足。D是團體中改變最多的一位,尤其是人際關係與情緒。D在第五次團體以後就會活潑地用手勢YA來拍照並與觀察員打招呼,之前的她拘謹而害羞。D對日語的記憶力幾乎沒有衰退,在團體中常常充當翻譯,幫忙講解日語歌詞的意涵給治療師和觀察員聽。年近九十的她,對生活仍舊保有好奇和驚喜,對每一項藝術治療活動都願意享受與融入。團體進入後期,D的表現也越來越開朗,D可以自然地表露她的感情與赤子之心。對於中風後自殺不成「活下來」,D的解釋是「命不該絕」。既然死期未到,就要繼續好好活著。D說「現在都看開、過去了。」D滿足於目前的生活,同時也不害怕死亡,D說「時間到就會離開」。對於生死坦然面對。

  49. (五)阿嬤E1.E的背景資料 • E今年74歲,是團體中最年輕也最有活力的一位。重度失智,喪偶,食衣住行依賴他人照料,但身體健康、活動力強,喜歡到處遊走,坐不住。話不多,固執。不喜歡靜態的團體,在照顧員殷切邀請和鼓勵下斷斷續續參加團體,常在團體中進進出出。E通常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會考慮團體是否在進行中。常常上個廁所就忘了團體還在進行。想吐痰,門一推就吐,不會考慮時機地點。工作人員說E有攻擊性,但在團體過程中未曾出現過任何攻擊行為。E對所有媒材的反應普遍淡漠,對跟人互動的活動也沒有興趣。E在團體開始時,才入住該護理之家兩個月,是入住年資最淺,與住友的關係淡漠疏離。

  50. (五)阿嬤E 2.有關E的研究發現 • (1)自我主見強 • (1-1)按照自己的節奏參與團體 • (1-2)選擇用眼神參與 • (1-3)遊走民族 • (1-4)E覺得無聊就會自行脫隊 • (2)經常性的「自我感覺疏離」 • (3)衛生習慣差,無自我規範意識與能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