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641 Views
一、中国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家 科举制度 书院 二、中国现代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 普通高等教育 —— 大学 研究生院 大学生就业. 教 育. 中国古代教育. 在中国汉字里,教育,拆开来就是 教 书 育 人。所以,教育在中国,最早是以一种师徒的关系来传承的,并且古代中国人信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父对徒弟,就象父亲教育儿子一样,先教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传授知识。就象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孔子对他们的教导,也是以道德理法为首,然后才是文化政治哲学等。. 古代的教育家.
E N D
一、中国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家 科举制度 书院 二、中国现代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 普通高等教育——大学 研究生院 大学生就业 教 育
中国古代教育 在中国汉字里,教育,拆开来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教育在中国,最早是以一种师徒的关系来传承的,并且古代中国人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对徒弟,就象父亲教育儿子一样,先教做人的道理,然后才是传授知识。就象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孔子对他们的教导,也是以道德理法为首,然后才是文化政治哲学等。
古代的教育家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学校,教育开始有了雏形。但真正让中国的教育闻名于世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confucian)。他的儒家学说,主张以“仁”治天下,以“礼”规德行,奉行“中庸”思想。和其他的教育家不同,孔子并没有任何著作流传于世,只有一部他的弟子记录他日常言行和论教的书籍--《论语》。
科举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推举贤良,是 起源于隋朝的一项官方选拔赛,要过五关斩六将。考试的内容,比现在考试的种类单一许多,相当于就写篇论文,或者吟诗作对,但是在古代,这是参与政治的唯一途径,万一考取了状元说不定还能当上皇帝的乘龙快婿,仕途无量,所以,竞争也很激烈。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最为鼎盛,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过的人分别称为举人、贡士和进士。而状元,就是进士里头的No.1。
三年一次乡试,乡试后第二年会试,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所以说科举考试也是一场马拉松,常有人考着考着就白了头。中国古代有个典故叫范进中举,说的就是一个叫范进的人,考了三十几年的乡试,最后终于考上举人也已经五十多岁,由于欣喜过度,竟然发了疯。科举制度虽然也选拔出不少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的种种弊端,所以最终也不免走向衰亡。在清朝末年,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三年一次乡试,乡试后第二年会试,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所以说科举考试也是一场马拉松,常有人考着考着就白了头。中国古代有个典故叫范进中举,说的就是一个叫范进的人,考了三十几年的乡试,最后终于考上举人也已经五十多岁,由于欣喜过度,竟然发了疯。科举制度虽然也选拔出不少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的种种弊端,所以最终也不免走向衰亡。在清朝末年,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古代的学校--书院 书院的名字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有的是藏书的地方,有的是文人士子治学之地。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于是一些学者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北宋时期形成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的教书育人的地方。到了宋代,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水平,扩大了书院的影响。
中国现代教育 在清朝末期,中国国力衰退,政府中的有识之士一致把救国之道转向了教育,将“兴新学、办学堂”作为重要的救国方略。创办了一批培养实务人才的新式学堂。一般认为,1862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建立的学校。学堂以培养从事翻译和外交人才为主,早期设置的课程主要是外文与中文。后来增设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机械学、航海学及国际法学、政治经济学。同文馆是中国官办教育引进西方文化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始。 此后,各地陆续兴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与传统教育不同,学校不仅培养官员,而且培养专业人才,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工程教育和高等教育。
19世纪末,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大学。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工科大学,为天津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开始了最初的留学教育。1872年,清政府派遣首批30名学生赴美留学,先后共派遣留美学生四批120人,其中包括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蔡元培 蔡元培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以西方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改造清朝末期的学制,鼓励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原则 ,同时主张推广和普及女子教育,开创了男女同校学习的历史。 新学制的实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现代教育体系雏形。
九年义务教育 • 国家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 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小学6年,初中3年 • 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 主要课程: 小学: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 体育、英语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 生物、物理、化学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九十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0余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一定成果 • 截止到2000年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85%,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90年的97.8%提高到99% • 初中毛入学率(初中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例)从1990年的66.7%提高到2002年的92% • 据2000年在巴西召开的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部长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位于九个国家的前列。
普通高中 • 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很多学生会选择考取普通高中,进而考取大学。普通高中的学制为3年,不再是义务教育,而要收取学费。 • 由于高中学校数目有限,所以很多学生没有机会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这些学生会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比如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学会一项专门的技术。2004,中国有15998 所高中,招生人数为822万人,占初中毕业生的40%;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为566万人,占初中毕业生的27%
高考 • 一般每年的6月全国举行高中升大学的考试,简称高考。 • 1905年,中国建立高考制度,曾经一度中断过10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全国共有570万人报考,而录取人数仅为21万,录取比例仅为4%。当时能够进大学读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于是那些通过考试的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
2006年,全国有950万学生参加高考,大学本科招生计划达260万,录取比例高达28%。可是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看来,高考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好工作,就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所以高考受到全社会的重视2006年,全国有950万学生参加高考,大学本科招生计划达260万,录取比例高达28%。可是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看来,高考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好工作,就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所以高考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 高考的方式:中国的教育部门于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学生们在两天的考试期间需要完成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必考科目,各高校还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作为X提供给考生
大学扩招 • 由左图可以看出,1990-1998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1999年,大学开始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为159.7万人,比1998年增加47% • 1999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数大幅扩大后,毛入学率(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提高到10.5%,为了达到国际上规定的15%的大众化水平,从1999年-2004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年平均增长率为27.14%(如图) 单位:万人
国家经费投入 •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多,2003年经费投入是1999年的1.5倍,可是由于大学规模增长过快,造成学生平均教育经费出现下降的趋势(如图),2003年生均经费比1999年下降了7%。许多学者认为,生均经费的下降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 单位:元
经费投入来源 • 在绝大数国家,财政性经费是本国教育经费最主要的来源。从198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制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不断下降,1990年该比例为83%,而到了2003年为47.9%。与此同时,学杂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大幅提高,1990年该比例为0.5%,2003年为29%。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呈现“二元化趋势”,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和学费 •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其他来源还包括社会捐赠投入、民间企业办学投入等,不过比例都很低。比如2003年社会机构对高等教育的捐资助学仅占整个经费总额的1% (如下图)
财政性经费比例=普通高校财政性经费投入/普通高校总经费财政性经费比例=普通高校财政性经费投入/普通高校总经费 学费比例=普通高校学费/普通高校总经费
大学学费制度 中国大学学费制度的改革: • 在1989年以前,高等教育在中国是免费的,是一种纯公益的消费; • 1989年,中国一部分大学开始对一定比例的学生收取学费和住宿费,每年100元到300元 ; • 从1989年到1996年,形成普通高等教育收取学费和免费并存的局面; • 1997年,全国所有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制度,即对所有学生收取学费(如图),学费水平持续增长 单位:元
比例=生均经费/人均GDP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1990-2004年生均学费费来看,虽然上涨的幅度在下降,但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到了2004年,全国生均经费达到4857元,是1990年的193倍。从1990-2004年生均学费费来看,虽然上涨的幅度在下降,但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到了2004年,全国生均经费达到4857元,是1990年的193倍。 • 从生均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1990年生均经费仅占人均GDP的1.54%,到了2004年为46%,增长了将近30倍。 • 学费的增长给家庭居民带来巨大的负担,国家一方面规定学费收取的标准,稳定学费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助学贷款政策,减轻居民的压力。
大学资助政策 • 中国现有的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学费减免、学生助学贷款制度等。其中助学贷款制度是最主要的贫困生资助机制,资助额占学生总资助的50% • 助学贷款额度:贷款人数不超过在校学生20%的比例,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贷款限度 • 助学贷款的还款年限:6年 • 助学贷款的利息: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 • 国家助学贷款真正启动于1999年,因为起步时间晚,所以助学贷款的普及面还不是很广。截止2005年底,全国应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的1714所普通高校中,还有248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尚未启动;部分省区或高校虽然启动了这项工作,但获得贷款的人数和金额仍然偏低。
清华大学 校门 教学楼 食堂
大学校园生活 大学生公寓 学生寝室 学生自习教室
大学生自己拍的 毕业纪念video
研究生院 • 研究生院的学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攻读年限是2-3年,博士为3-5年 •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扩大,据统计,2003年研究生院共招收研究生26.89万人,比上年增加6.63万人,增长32.72%,在校研究生已经达到65.13万人 • 尽管中国研究生教育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究生的比例结构还不十分合理。发达国家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比例是25:10:1,而中国的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是36:4.2:1。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10个硕士才培养一个博士,而中国4.2个硕士就培养一个博士,从而造成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科研资金等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国家的政策是: 扩大硕士生招生规模,控制博士生招生数量
2005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 • 由中国著名的人才招聘网站组织的调查显示: 海尔、IBM、宝洁、联想、华为、中国移动、 微软、LG、西门子和GE入选最佳雇主TOP 10 • 评选标准:薪酬、文化、品牌 • 结论:1、外资企业优势依然明显,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外企工作; 2、耐用消费品、电信、快速消费品、IT、金融、咨询、互联网、汽车、房地产和批发零售等行业成为大学生眼中的十大热门行业
知识失业现象 • 一般来说,失业者通常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怪现象,就是过去认为不可能失业的高学历高知识群体开始加入失业队伍,而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许多专家也把这种现象叫做“知识失业”。 • 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的人数仅为49.81%,不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拿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的北京来说,也差不多有40%的大学毕业生未能在离校时找到工作。
中国大学生就业率 • 据调查,知识失业在各个国家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尤为明显。比如,在上世纪50年代初,印度的大学毕业生失业总数为2万人左右,占全部失业人数的12%;70年代达到120万人,占失业人数的20%左右;80年代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却多达150多万人。 • 我国的高知识群体失业现象主要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据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1996为93.7%,2005年为72.6%,总体呈下降趋势。
带来的问题 • 减少居民对教育的投资 世界银行在1980年代初对44个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高等教育收益率进行了统计,其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为13%和9%。另据有关专家对我国2000年教育收益率的测算,我国的教育收益率仅为8.47%。这就说明,在我国接受教育可能得到的收益,不仅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也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收益水平不高不利于居民扩大对教育的投资 • 高知识群体的失业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极大虚耗,而且是家庭和社会资金的巨大浪费 对大学生个人来说,不仅有长达十几甚至二十几年的人生时间投入,而且还有家庭巨额的经济负担;对社会来说,每年以亿为单位的教育投资是政府财政支出中很重要的一笔,是巨大的社会投资,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失业,那么全部的教育投入将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 高知识群体失业对抑制消费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后,2004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将比上年降低25%至30%,而2005年的月薪较之前一年又有下降,这无疑会减少国内的消费
原因 ? • 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或中西部地区就业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很少从一开始就考虑去农村。据估算,在城市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重可能超过了20%,而在农村则不到1%。同时由于户口、社会保障、生活条件等因素,学生大量积压在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的局面:一方面高知识群体在城市或东部地区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农村或西部地区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正是这样的格局,导致了高知识群体的局部性过剩。 • 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工业的发展难以承受高知识人才 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依然呈现出产业集 中度低、产品结构落后、地域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等特征。换句话说,现行较为落后的产业结构难以承受由于高考扩招、留学人员大量回归等带来的劳动力结构猛然升级,从而形成的短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