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k likes | 1.3k Views
目的要求. 1. 掌握萎缩、肥大 、化生、变性、坏死、坏疽、机化、肉芽组织的概念 2. 掌握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3. 熟悉萎缩、增生、肥大、再生的类型、玻璃样变的类型、坏死的结局。 4. 熟悉坏死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 5. 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6.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骨折愈合过程。 7. 比较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 概述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三节 组织的修复. 概述.
E N D
目的要求 • 1.掌握萎缩、肥大 、化生、变性、坏死、坏疽、机化、肉芽组织的概念 • 2.掌握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 3.熟悉萎缩、增生、肥大、再生的类型、玻璃样变的类型、坏死的结局。 • 4.熟悉坏死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 • 5.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 6.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骨折愈合过程。 • 7.比较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
概述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三节 组织的修复
概述 • 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因素的影响,作出应答反应,超过其耐受程度时,细胞和组织发生损伤。 • 2.适应:细胞和组织对各种刺激因子和环境改变作出应答反应,改变其代谢、功能、结构的过程。是一项基本的生物学属性。 • 3.损伤: 损伤因子作用超过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能力,引起细胞和组织结构、功能的损害。分可复性损伤和不可复性损伤。
正常细胞 萎缩 肥大 增生 化生 坏死 凋亡 适应细胞 细胞死亡 可逆性损伤细胞 (变性)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 1.概念:细胞和组织在遭到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后,可引起细胞及间质的物质代谢、组织化学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 2.损伤原因:缺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异常免疫反应。 • 3.损伤程度取决于损伤因子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及细胞的种类、耐受程度等。 • 4. 类型:可复性损伤——变性 不可复性损伤——坏死
一、变性(degeneration) 概念: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 1.受损细胞由于代谢障碍及形态改变,通常功能下降; 2.系可复性改变,严重变性可致坏死; 3.包括两类: ①细胞含水量异常;②细胞内或组织内物质的异常沉积。 4.并非细胞内物质增多均属变性。
常见变性的病理类型 (一)细胞水肿 (二)脂肪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 (四)病理性色素沉积 (五)病理性钙化 (六)粘液样变性 (七)淀粉样变性
(一)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 概念: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多 • 1.好发部位:心、肝、肾等实质细胞; • 2.原因:缺氧、感染和中毒; • 3.机制:病因→线粒体损伤→ATP↓→细胞膜上的Na+-K+泵功能障碍→细胞内Na+、水增多。
1.细胞水肿的形态改变 • 大体:脏器体积增大,包膜紧张,边缘变钝,切面隆起,颜色较苍白而无光泽,似沸水烫过。 • 光镜:心、肾等细胞水肿时,胞浆内有大量淡红细小颗粒(颗粒变性);严重的细胞水肿,胞浆疏松甚至呈气球样(气球样变); • 电镜:基质疏松,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或消失,内质网解体,空泡变。 2.结局:轻或中度可恢复;重度坏死。
正常肾 肾细胞水肿
(二)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 概念:非脂肪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 原因:感染、缺氧、中毒、酗酒、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 • 好发器官:肝、心、肾
肝脂肪变性 最常见 • 机制:①肝细胞内脂肪酸增多;②酗酒;③脂蛋白合成障碍。 • 大体:肝体积增大,边缘变钝,颜色变淡黄,质较软,切面隆起,边缘外翻,有油腻感。 • 光镜: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空泡,严重时可融合成一个大空泡,将核挤到一边。 • 特染(冷冻切片) 苏丹Ⅲ染色:橘红色;锇酸染色:黑色 • 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性称脂肪肝
心肌脂肪变性 • 原因:严重贫血和中毒; • 部位:多发生在左心室的心内膜下; • 肉眼: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的暗红色心肌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斑纹,故有“虎斑心”之称。 • 镜下:脂肪空泡较细小,常位于心肌细胞核附近,呈串珠状排列。 • 轻度心肌脂肪变性心功能一般无大影响 • 心肌脂肪浸润并非心肌脂肪变性
(三)玻璃样变性(hyaline change) 概念:指结缔组织、血管壁或细胞内出现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又称透明变性。 分类: • 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 2.血管壁玻璃样变 • 3. 细胞内玻璃样变
1.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 ⑴胶原纤维交联、融合 • ⑵肉眼:灰白色,质韧半透明状。 • ⑶镜下:结缔组织失去纤维性结构,呈片状、梁状的均质红染结构; • ⑷见于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等)
2. 血管壁玻璃样变 • ⑴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等的细动脉; • ⑵机制:高血压→内膜通透性↑→血浆蛋白渗入内皮下→凝固、变性。 • ⑶镜下:细动脉内皮下呈现均匀红染结构,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又称细动脉硬化。
3. 细胞内玻璃样变 • ⑴肾近曲小管内园形红染小滴:原尿中蛋白质被上皮细胞吞饮。 • ⑵酒精性肝病:酒精中毒→肝细胞核周不规则红染小滴(密集的细丝),称Mallory小体。
(四)病理性色素沉积 • 内源性(含铁血黄素、胆色素)或外源性(炭末、纹身色素)沉积于组织内。 1.含铁血黄素沉积 2.胆红素沉积 3.脂褐素沉积 4.黑色素沉积
(五)病理性钙化 概念:骨和牙齿外的其它组织内有固态的钙盐(磷酸钙、碳酸钙)沉积 • 全身性: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称转移性钙化; • 局部性:钙盐沉积于坏死组织或异物中,称营养不良性钙化。
三、坏死(necrosis) 概念: 生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其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破坏。
(一)坏死的基本病变 • 1.形态 ⑴刚刚死亡,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 ⑵严重损伤细胞死亡时,电镜早期可见某些不可复性变化,如线粒体高度肿胀、破裂,溶酶体膜破裂。 ⑶死亡6~10小时后,自溶性改变明显时,光镜、肉眼可辨。
⑷坏死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 ①核改变(主要标志) 核固缩: 核染色质DNA浓缩,使核体积缩小、染色加深 核碎裂: 核膜破裂、崩解 核溶解:DNA分解,染色变淡
坏死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 ②胞浆改变 嗜酸性增强:核蛋白体减少或丧失 颗粒状:胞浆内结构崩解 胞浆溶解、消失(溶解性坏死) • ③间质改变:基质崩解、液化,纤维断裂、溶解,形成颗粒状无结构物质。
2.坏死组织的早期识别 • ⑴坏死组织的临床判断(失活组织): ①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混浊; ②失去原组织的弹性; ③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 ④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⑵坏死时细胞膜通透性↑:血中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淀粉酶等增高(肝、心、胰腺坏死)。
(二)坏死的类型 • 1. 凝固性坏死 干酪样坏死 坏疽 • 2. 液化性坏死 脂肪坏死 • 3.纤维素样坏死
1. 凝固性坏死 • ⑴概念:坏死组织发生凝固→灰白、干燥、坚实的凝固体。 • ⑵部位:多见于心、肝、脾、肾 • ⑶机理:胞浆蛋白质凝固↑,溶酶体少或未起作用。 • 大体:坏死区呈灰白或灰黄色,边界清,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有暗红色充血出血带。 • 镜下:坏死区胞核消失,胞浆细颗粒状,但早期组织结构轮廓尚可辨认。
干酪样坏死 • ⑴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由结核杆菌引起。 • ⑵机理:彻底坏死,组织凝固,含脂质较多(TB菌外膜分解)。 • ⑶形态 • 大体:坏死组织呈细颗粒状,灰黄松软,似干奶酪或豆腐渣样(含脂类) 。 • 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坏死彻底,不见组织轮廓。
坏疽 • ⑴概念:肢体或内脏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 ⑵分类: ①干性坏疽 ②湿性坏疽 ③气性坏疽
干性坏疽 • a.好发部位:多见于四肢末端; • b.发病条件:动脉受阻,静脉通畅; • c.病变特点:干固皱缩(坏死组织水分少+蒸发),呈黑褐色,分界明显; • D.臭味:小 • E.病变发展速度 :缓慢 • F.全身中毒症状:轻
湿性坏疽 • a. 好发部位: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 b.发病条件:动脉受阻,静脉回流受阻 ; • c.病变特点:湿软肿胀,黑或污绿,分界不清; • D.臭味:恶臭 • E.病变发展速度:较快 • F.全身中毒症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