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 likes | 1.22k Views
如何欣賞上帝創造的大自然. 張文亮. 吃釋迦,享主恩. 吃釋迦,享主恩. 八月的豔陽照在大地,我靜靜地走在台東的卑南溪畔,中央山脈的支隴伸向卑南溪谷,長期的沖刷,形成一個海拔約二百公尺高的台地,稱為「鹿野高台」,這裡是臺灣品質最佳的釋迦( Annona squamosa) 產地。. 吃釋迦,享主恩.
E N D
如何欣賞上帝創造的大自然 張文亮
吃釋迦,享主恩 • 八月的豔陽照在大地,我靜靜地走在台東的卑南溪畔,中央山脈的支隴伸向卑南溪谷,長期的沖刷,形成一個海拔約二百公尺高的台地,稱為「鹿野高台」,這裡是臺灣品質最佳的釋迦(Annona squamosa)產地。
吃釋迦,享主恩 • 釋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叢林,迄今,住在巴西亞馬遜河叢林裡的土著,仍以釋迦為主要的水果之一。1590年,葡萄牙的探險隊進入叢林,無意間發現了這種水果,就攜出叢林。葡萄牙人也將釋迦種在亞洲赤道附近的地區,十七世紀初期,葡萄牙人前來臺灣,也將這水果帶來,種在高雄旗山溪畔的丘陵地,而後逐漸移植到台東的鹿野高台。
吃釋迦,享主恩 • 當時,葡萄牙人將釋迦種在亞洲的許多地區,包括中國,但都生長不好,唯獨臺灣的釋迦生長的特別好,果實大、甜份高,又有獨特的芳香,關鍵在哪裡?而臺灣的釋迦,為何以台東鹿野高台產的特別好吃?
吃釋迦,享主恩 • 釋迦的生長有些非常獨特的需求,與其他的果樹不盡相同,例如釋迦需要排水良好的砂礫地,短暫淹水就會使釋迦敏感的根系腐爛,台東的卑南溪河床留下許多石礫,大部分的石礫在5-20公分,很少果樹能夠長在這裡,釋迦卻能紮根在石礫縫間,幾乎是出產在石頭地上的水果。
吃釋迦,享主恩 • 當我在卑南溪畔的釋迦果園,才發現這裡的石頭幾乎都是含有大量石灰質的變質岩,這種礦物溶出的「鈣」是釋迦生長大量需要的營養物,而變質岩中較易釋出的「鐵」,更是釋迦果實中合成甜份的必需,這種帶著鹼性的石頭,竟然蘊存著組成釋迦甜份的成分。
吃釋迦,享主恩 • 台東是一個空氣潮濕,相對濕度經常在70-80%,但是雨量不高的地方。夜裡,潮濕的空氣會凝聚一層水膜在石頭的表面,這些水膜能被釋迦的根毛吸收,要有足夠的水分才能使果實在成熟期間,讓酵素產生作用,使得果實漸軟,在成熟時,我們用手一撥就開。
吃釋迦,享主恩 • 釋迦是一種「聚合果」,即一個果實是有許多小果實組成的,每一小果實都有一凸出的鱗片果皮,所以釋迦的果實外觀上有許多凸出頭果。這些小果實之間組織嚴密,但是果實中酵素作用可以軟化這組織的嚴密度,使其鬆散。如果缺乏水分,酵素不能起作用,釋迦就始終堅硬,無法食用,這種釋迦果農稱為「啞巴果」,啞巴果後來落地成堆肥,或被鳥啄食。
吃釋迦,享主恩 • 在台灣,釋迦一年有兩熟,八月與一月,所以早期一年可以吃兩次釋迦,八月的釋迦在二、三月開花結果,那是台東的枯雨期,花不會被雨水打下,結實的機會多,反之一月的釋迦在九月開化,容易遇到大雨與颱風,產量很少。所以為了結實更多,果農採收了八月的釋迦,就會修剪枝條,讓隔年的釋迦長多。
吃釋迦,享主恩 • 我在釋迦園區看到成排的石牆,這些石牆顏色泛黑,這是百年前的果農所建,以免台地風大損了樹枝、果實。當一粒釋迦上市,所標的價錢,絕對與果實在水、石、氣候間的連結奇妙無法相稱,前者是市場的波動,後者是上帝給人的白白恩典。
鳳梨典故考 哥倫布的另一個發現 • 其實,除了吃以外,鳳梨還有許多的故事在背後。例如,大家都知道,歷史上記著1492年航海探險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但是很少人知道,隔年他又重返南美洲,在加勒比海的德洛普島,另有一個大發現──發現鳳梨,因此鳳梨就風行全球。在哥倫布發現鳳梨以前,或許根本沒有人知道,鳳梨跟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已經相處了多少年?
鳳梨典故考 • 印第安人叫鳳梨“Na Na”,意思是「香香」,現在無論是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馬來西亞語,祗要說“Na Na”,大家都知道你意指鳳梨。Na Na在印第安人手上用處真多,女人用Na Na皮泡水洗頭,頭髮又柔軟、又亮麗;用Na Na肉擦皮膚,皮膚光滑潔白,如果有一天台灣市面上出現Na Na(娜娜)化妝品,那也不足為奇;印第安的男人用Na Na來治病,吃肉太多肚子脹氣,一吃Na Na,肉化氣除;皮膚腫膿,一蓋Na Na肉,膿去腫消。哥倫布把這個南海靈果帶回歐洲,真是造福人群。
鳳梨典故考 耐旱的植物 • 以後歐洲的宣教士到世界各地佈道,經常一手聖經,一手鳳梨,渴可供飲,飢可食用,病可醫治,連鳳梨葉子也是可做纖維紡織,編衣服,沒有一丁點浪費。在中國康熙年間,宣教士把鳳梨帶來中國,中國人看葉子像鳳尾,形狀像梨子,就稱為「鳳梨」,又鳳梨肉是黃色,「黃」是中國君王的顏色,故又稱為「王梨」,現在台語的「蓊萊」發音,就是這樣來的。
鳳梨典故考 • 鳳梨的優點還很多,在貧瘠的山坡地,鳳梨可以生長得很好,在缺水的地方,鳳梨像仙人掌般地,存了一肚子的甜水,這種生命的奇妙,教許多科學家感到困惑。後來才發現,鳳梨的葉子與冠芽像是向天空延伸的禱告手,在黑夜時,葉尖收集的水珠,沿著葉子,一滴滴地,集中成束,落到土裡,供根部吸收。另外,葉子的氣孔在夜間大開,可以減少日曬水分的損失,又可成長。很少植物有鳳梨的這套本領。
鳳梨典故考 邊吃水果邊感恩 • 藥學家戈登(S.A. Gordon)等人,更發現鳳梨含有分解蛋白的酵素,多吃鳳梨,不僅可治胃病,更可將腦血管、心臟血管的沈積物,分解掃除,是中風與心臟病兩大人類殺手的剋星。不過咱們中國人有個建議,飯後再吃鳳梨,以免傷胃。
鳳梨典故考 • 也許一百元就可以買到一個鳳梨,但是鳳梨的真正價值,是遠超過一百元的,那是什麼呢?聖經詩篇六十七篇6~7節:「地已經出了土產,……神要賜福與我們,地的四極都要敬畏祂。」就是神的祝福。我仍喜歡「蓊萊」的台語名字,因為讓我想到「我的王必再來」,而不是一般人想的「旺來」。
麻豆文旦 • 「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世記一29)
麻豆文旦 • 在中秋佳節,大家一起吃月餅、剝文旦,一邊賞月、話家常,這是中國人的習俗。文旦最有名的產地是台南麻豆鎮。一提起文旦,幾乎就立刻想到麻豆文旦。很有趣的是,一般人都知道麻豆文旦又甜、又多汁,但是很少人知道麻豆及其附近的佳里、學甲是台灣最乾燥的地方。麻豆有時好幾個月不下一滴雨,沒想到在這種地方會生長出最好吃的文旦。
麻豆文旦 高品質的作物 • 其實麻豆不僅文旦有名,甘蔗也是出名的甜,如果路經附近的公路,就會看到一些甘蔗田。麻豆有個小糖廠,有小火車沿著蔗田,採收甘蔗,再回廠加工製糖。除了甘蔗、文旦之外,釀酒的高梁、作飼料的玉米、以及大豆、甘藷也是一級棒的。
麻豆文旦 • 也許你會希奇,那裡不是台灣最乾燥的地方嗎?沒有水不是什麼也長不出來的嗎?怎麼會物產如此豐富呢?答案很簡單,在麻豆地下約二公尺的深度,有一條河流,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地下水」。由於這層地下水很淺,距離地面不遠,又稱為「淺層地下含水層」。
麻豆文旦 • 這淺層地下水的來源,是麻豆南邊曾文溪溪水,地下滲漏進來補注的,所以麻豆的文旦還是間接長在溪水邊。乾燥的只是表面而已,深處仍然滿了祝福。在乾旱的日子,玉米的根、文旦樹的根、甘蔗的根都可以紮深到這一含水層,得到源源不斷的水源,不會枯乾。
麻豆文旦 等待成熟 • 文旦原產於馬來西亞,約在二千年前移植到中國。在1701年,移種到台南,文旦是最典型必須長在水邊的植物之一。文旦最大可以長到直徑30公分,重達7~8公斤,是柑橘類裡最大的水果。文旦的果皮厚,果肉有許多水分,因此種植文旦需要許多的水。
麻豆文旦 • 文旦需要大量的水,卻也需要炎熱的日曬,樹葉方能合成大量的澱粉,存在果實內。這個儲存的過程很長,文旦的果實由開花結果到成熟,約需半年之久。在台灣,從初春到秋天,都可以看到文旦一個個的掛在樹上,果農需要長期的等待。
麻豆文旦 對人效力下的祝福 • 到了九月,文旦成熟了,果實內發生一連串奇妙的化學反應,連科學家都不會懂,只知部分澱粉轉換成果酸,部分轉換成果糖,這將使文旦吃起來又甜又酸。文旦內的維他命C很多,約為蘋果的七倍,文旦內含有一種蛋白質,能夠增加血蛋白質,又能抑制人體中不好的膽固醇,抑制血管瘤的生長,進而預防心臟病。如果不按著時候摘果子,文旦吃來苦澀。
麻豆文旦 • 果農怎麼知道文旦果實內的化學反應,已經達到適合食用的階段。這是很奇妙的事,文旦在最佳風味時,果皮的顏色會由深綠轉為黃白,用顏色告訴人,成熟的時候到了。文旦既不認識人類,也不知道人體健康的需要,所生產的竟然對人有幫助!
麻豆文旦 吃水果多感恩 • 在水果攤上,不多時有文旦,但由國外進口的葡萄柚,是文旦的近親,又大又便宜,一年四季都有。文旦樹一次可以長許多的文旦,只是文旦是一顆一顆的長,葡萄柚卻像葡萄成串的長。我們可以多吃這些水果,享用主恩典,更體會這是上帝起初給人類的祝福。「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世記一29)
麻豆文旦 恩典的供應 • 有時外面的環境,真像乾燥的日子,令人懼怕、不安,沒有一點希望;但是成為上帝的兒女,我們的成長,有時不是因著環境的改善,而是有上帝的恩典,像個不竭的泉源,不斷滋潤我們的心田,使我們有力量,到了時候,會結出果子來,而且是最好的,就像麻豆的文旦一樣。
在水邊,看開卡蘆 • 下班後,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坐上餐桌, • 努力找些話題,想打破晚餐時的寂靜, • 「妳們覺得,我現在像什麼?」話一出口,才知道這問題問得不好。 • 萬一女兒說我像條豬,或像條狗,那該怎麼辦? • 幸好妻子先答腔了:「我們覺得你長得像開卡蘆。」 • 「開卡蘆?」我愣了一下,怎麼以前都沒聽過這種說法。 • 後來,仔細一想,不禁哈哈大笑… • 原來,過去我對家人所講的故事,這時竟然用上。
在水邊,看開卡蘆 • 開卡蘆(Phragmites karka)是一種分布全世界的草本植物,在臺灣也很常見,一般長在河邊或是溪濱。它的植株高約三到三點五公尺,成排生長,莖葉隨風搖曳,白天讓雀鳥站在它的莖桿上啼叫;夜裡成為青蛙休憩時的屏幕,還可以做為水牛的食物。
在水邊,看開卡蘆 被低估的植物 • 不過,一般人對開卡蘆的評價不高,例如東非的土著稱這種植物是「匹,匹」(pi-pi),這是火燒開卡蘆所發出的聲音;印度的土著稱這植物為「卡,卡」(kar-kar),這是採收開卡蘆時,莖部被壓斷的聲音;中國人稱這種植物為蘆,不是風吹過開卡蘆會發出「蘆,蘆」(lu-lu)的聲音,而是中國人通常稱莖細,穗小,根部粗大的植物為「蘆」,開卡蘆是其中一種。
在水邊,看開卡蘆 • 我在家裡講起開卡蘆的故事,是因為有一天我走在溪邊時,竟被這種植物「嚇」到。「怎麼會被嚇到呢?這麼多年來,你不是自稱為野外的無敵鐵金剛?」妻子問我。「是啊,連我都對同學說,我的爸爸是隻水恐龍,結果水恐龍竟然被水邊的一棵草嚇到?」女兒也質疑的問。
在水邊,看開卡蘆 總是站在水邊的平凡者 • 我常在溪邊走來走去,美其名是保護臺灣水資源的專家,其實是辦公室坐久了,就到野外遛達。有一次,我在溪邊看到一大叢的開卡蘆,長在溪邊的低灘地上。當時我沒有什麼感覺,只對它說了句:「日安,開卡蘆」便走過去了。
在水邊,看開卡蘆 • 隔了幾天,我又來到這溪邊,這次下了大雨,溪水上漲。我在高灘地上只看得到幾根枝莖較高的開卡蘆,頂部探出水面。我搖搖頭,心想:「開卡蘆都快滅頂了,沒想到水淹得這麼快。」之後的兩、三個月中,我又到同一個地方看了幾次開卡蘆,發現它還是泡在水底下。我不禁擔心起來,「水淹這麼久,恐怕都泡爛了。」我大概是一個無聊的教授,才會三番兩次到水邊,只為去看一棵草。
在水邊,看開卡蘆 認識平凡植物的不平凡 • 枯水期終於來到,於是,溪流水位退回去了,我再回到老地方。「結果,妳們猜開卡蘆結果怎麼樣了?」我準備揭曉這幾個月以來放在心中的答案。「怎麼樣了?」妻女異口同聲問,也急著想知道。 • 「開卡蘆現在長得又好,又高大,又翠綠,而且在底部還攔住了更多的泥沙。不到一年,連那片小灘地都高起來了,真是令人驚喜啊!」我說道。
在水邊,看開卡蘆 • 「驚喜?」妻女問道。「那當然。臺北翡翠水庫上方的這些開卡蘆,如果所攔住的泥砂愈多,溪流沖到水庫裡的泥砂就會愈少。因此,水邊的開卡蘆長得多,就能延長水庫使用的年限了。」我快樂的說道。
在水邊,看開卡蘆 保護河溪的功能 • 其實,我知道開卡蘆還有其他的本領,例如能把空氣輸送到根部,加速底部土壤的氧化;莖葉的彈性大,能減低水流沖刷;根部盤結能固著底泥等。不過經過長期觀察後,我仍然對開卡蘆奇妙的生命力感到佩服。 • 因此,當女兒說道:「爸爸,你長得像棵開卡蘆」時,我不禁把頭抬高,因為那是一種讚美,使我忘了下班後的疲累。
有一種樹每天都在守護台灣的水庫 守護臺灣集水區的樹--九芎 • 近年來,臺灣遭受許多自然災害,有颱風,有洪水,有土石流,有山坡滑動。氣候、水文、地質都不穩定,但是在這個敏感、多變的環境,卻有一種植物,只要站穩一個角落,就能幫忙守住附近的水土,更有趣的是這種植物,只生長在臺灣,是臺灣的「特有種」植物。
有一種樹每天都在守護台灣的水庫 • 九芎(Lagerstroemia subcostata)是臺灣一種很有意思的樹,早在漢人還沒來到臺灣時,阿美族人就知道將九芎樹幹放在水中,吸引魚群前來啃食樹皮,或是在九芎邊下網,容易捕到魚。後來,先民來到臺灣,發現九芎容易長在山坡地上,而且插枝就可以存活,是一種有助於穩定山坡土石的植物。臺灣有許多地方取名都與「九芎」有關。例如新竹頭前溪畔,有一個地方稱「芎林」,臺北縣北勢溪的集水區,也有一個地方,叫「九芎根」。
有一種樹每天都在守護台灣的水庫 山坡地的保衛者 • 我是一個喜歡問學生問題的老師。 • 「各位同學,你們認為『九芎根』這個地方,有沒有長九芎?」 • 學生們都搖頭說:「不知道」。他們大多喜歡生態環境,或是自認是保護臺灣生態環境的最後一道防線。 • 「這樣好了,讓我們到九芎根溯溪找九芎吧!也許你們會發現真正捍衛臺灣集水區的功臣。」
有一種樹每天都在守護台灣的水庫 • 古代中國人將樹根堅硬,帶有香味,可作為藥材的植物稱為「芎」,例如「川芎」是著名的中藥。其實「芎」樹不只可以醫人,也可以治山。我每次看到九芎,總稀奇這種樹,植株不高,卻有這麼有趣的根系,主根向下直伸,似乎要緊緊抓住這個大地;側根向左向右伸出,似乎要盤住附近的砂粒;鬚根更能伸入岩石間隙與節理,似乎是天生保衛土壤的鬥士,準備與突發的洪水或土石流對抗一般。
有一種樹每天都在守護台灣的水庫 四個特性防土石流 • 一般能夠保護水土的樹種,都具有四個特性:樹葉茂密,可以減少雨滴沖刷表土;枝莖有彈性,可以對抗強風的吹襲;根部深入土中,阻止土地滑動;繁殖力強,耐溼耐旱,可以在淺土多石或貧瘠的土地上生長。九芎正兼具了這四種特性,甚至在森林火災發生後,只要一點點雨水,九芎的種子又可以發芽生長。
有一種樹每天都在守護台灣的水庫 • 九芎的根部與土壤接觸的地方,有較大的孔隙,地表水容易由這些孔隙快速滲入土壤,因此九芎不只可以保護土壤,也可以增加雨水滲入。「水土保持」總是把水與土放在一起考慮,保護水就必須保護土,要保護土就需要有合適的植物。所以,九芎對於臺灣集水區的水土保持保護非常重要。
有一種樹每天都在守護台灣的水庫 大自然提供的對策 • 目前,在臺灣許多水流強勁的沖刷處,仍然有九芎擋在邊坡處,彷彿是一道道自然的堤防。 • 九芎有這麼大的本領、這麼重要的貢獻,那麼台灣應該四處長滿九芎了吧?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九芎的生長緩慢,外型不大美觀、枝幹也不粗大、沒有可食用的果實。但是,它卻深具保護集水區生態的功能啊!要保護集水區與水庫嗎?不必悲觀沒辦法,也不一定要花許多錢在水庫前方大興土木,只要在土石容易崩塌、容易受水流沖蝕的地方,種些九芎樹,總會有幫助的。
減少台灣河灘砂塵的植物─青葙 • 台灣有一種植物,生命力特強,經常生長在河床的砂石地上,任憑風吹雨刷,即使很少有人欣賞他們,他們仍然默默地,總是堅守著惡劣環境的一角。 • 一個喜歡出野外的人,永遠不會孤單,因為有許多的朋友可以相遇,可能是一種野花,一隻野鳥等,快樂總在大自然的相逢處。我有一個朋友,叫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總在河濱的灘地上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