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k likes | 1.67k Views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心理学的任务 1 、心理过程( process ):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2 、心理结构( structure ):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3 、心理的脑机制( mechanism ):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5 、心理与环境
E N D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 (一)心理学的任务 • 1、心理过程(process):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 • 2、心理结构(structure):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 3、心理的脑机制( mechanism ):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 5、心理与环境 • 6、揭示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 • 7、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二)、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的重要理论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 1、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 2、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 3、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 • 实践意义: • 1、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有重要意义。 • 2、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 3、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 4、心理学对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结构 • 一、学科性质 •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 二、心理学的体系 • 1、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 2、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结构 • 三、普通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 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1832—1920年)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 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推动下,心理学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其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应用性研究蓬勃发展。据统计,现代心理学已经有20多个学术学派,100多个分支,形成了庞大的心理科学体系。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 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1832—1920年)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 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心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推动下,心理学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其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应用性研究蓬勃发展。据统计,现代心理学已经有20多个学术学派,100多个分支,形成了庞大的心理科学体系。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 构造主义 • 机能主义 • 行为主义 • 格式塔心理学 • 精神分析学派 • 认知心理学 •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 • 2、发展性原则 • 3、系统性原则 •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1、 实验法 • 2、 观察法 • 3、 访谈法 • 4、 问卷法 • 5、 测量法 • 6、 文献历史法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 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 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 • 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 (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neuron)构成的,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感受刺激,传导兴奋。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 1.神经元及其突触传递 • 2.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 中枢神经系统: • (1)脑干:脑干主功能主要造维持个体生命,凡是心跳,呼吸,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活动,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 (2)小脑:协同脑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姿势与身体平衡。 • (3)间脑 • (4) 大脑:人类大脑是两半球,在功能划分上,大体上是左半球管制右半身,右半球管制左半身。在每一半球之纵面,在功能上也有层次之分,原则上是上层管制下肢,中层管躯干,下层管头部。左右管理上下倒置 • 3、大脑皮层及其定位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 三、人脑的机能 • 1.反射是人脑最基本的机能活动 •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做的规律性反映。如眨眼、呕吐等,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保证反射顺利实现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人和动物都有,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和第二信号系统(词、语言,只有人有,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 2.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 过程: • 兴奋过程:由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活跃状态,它所带来的是大脑细胞能量的消耗。 • 抑制过程:大脑皮层兴奋性与传导性的阻抑或降低,它所带来的是大脑细胞能量的恢复。 •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要保持平衡,否则会出现神经衰弱。二者之间的能量转化是有规律的即: • 规律: • 扩散和集中:在任何时候,兴奋和抑制都不会停滞不动,二局限在原发点上,它们会向临近的部分扩散,使它们也出现同样的过程,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过程叫集中。例如,兴奋的扩散会导致动作的泛化,产生一系列多余动作。刚开始学写字,手动嘴也动,反复练习后多余动作会消失。抑制扩散时,会进入睡眠状态
第二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必须由客观事物的影响,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 一、心理是一种反映 • 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 四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 五、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 • (一)相对主观性 • (二)能动性 • (三)预见性 • (四)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一节 感觉知觉的一般概念 • 一、感觉、知觉的一般概念 • 1. 定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2、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 理解: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 • 3、感知觉的关系
第一节 感觉、知觉的一般概念 二、感知觉的种类 感觉的分类: •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 2、内部感觉 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第一节 感觉、知觉的一般概念 • 知觉的种类: •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 •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 一、、感觉的规律 •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 •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 绝对阈限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 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缩写为jnd)。 •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 3、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成反比关系 • (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是感觉中的普遍现象,但在各种感觉中,适应的速度和程度是不同的。 • 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性接受不同的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 3、联觉:是一种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想象,是一种感觉引起令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色彩感觉是最容易引起联觉的。 • (三)感受性的习得和补偿
第二节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 二、知觉的特性与规律 • 1、知觉的选择性 • 2、知觉的整体性 • 3、知觉的理解性 • 4、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一、运用干知觉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 • 二、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 (一)直观教学的形式及其特点 •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 三、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 (一)、 观察与观察力 • (二)、良好的观察力的培养 • 1.明确的观察目的 • 2.周密的观察计划 • 3.作好观察总结 • 4 .观察要精细全面
第一节 注意概述 • 一、什么是注意 • 1、定义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注意是人的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表现在心理过程的指向和集中于对象的程度,即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 2、特性 •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
第一节 注意概述 •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 巴甫洛夫认为,注意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所谓定向反射,是指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便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受这一刺激。 • 关于注意发生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尚无统一的结论,有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型。 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容量分配模型,
第一节 注意概述 • 三、注意的功能 • (一)选择功能 注意使得人们在某一时刻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和任务要求的刺激信息,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的作用。这是注意的首要功能,它确定了心理活动的方向,保证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够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进行 • (二)保持功能 • 注意可以将选取的刺激信息在意识中加以保持,以便心理活动对其进行加工,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果选择的注意对象转瞬即逝,心理活动无法展开,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第一节 注意概述 • (三)调节监督功能 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这体现在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另外,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 •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 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 • 二是无关动作停止。 三是呼吸运动变化。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与规律 • 心理学家常常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 一、无意注意 • 1、概念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刺激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 • 2、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二是人的主观状态。 •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的新颖性。 • (3)刺激物的对比。 • 2.人的主观状态:(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2)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3)个体的知识经验。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与规律 • 二、有意注意 • 1、概念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 2、有意注意产生和维持的条件 • (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 (2)活动过程的组织 • (2) 内外因素的干扰 • 三 有意后注意 • 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四、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 一、注意的范围 • 1、定义: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 2、制约注意范围的因素: • (1)知觉对象的特点。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 (2)、知觉者的经验。(知觉者的经验越丰富,就越善于把所感知的对象组成一个整体,因而注意范围越大。) • (3)、活动的性质和任务。(任务越简单,知觉范围越大,任务越复杂,知觉范围越小。 • 二、 注意的稳定性 • 1、定义: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持久性,指人的心理活动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 2、影响因素: • (1)、注意对象的特点(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就难稳定;如果是复杂的、活动的,就容易稳定。) • (2)、对活动任务的态度(对活动感兴趣,对任务有正确的认识,就容易稳定,否则相反。) • (3)个体本身的特点(意志坚强、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的人,注意能持久,否则不行。)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 三、 注意的分配 • 1、定义: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 2、注意分配的制约因素有: • (1)、活动的熟练程度、 •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关系(有联系的活动便于分配) • (3)分配注意的技巧。 • 四、 注意的转移 • 1、定义: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 2、注意的转移存在着快慢和难易的问题,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 • (1)原来所从事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强度大难转移,小易转移)、 •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吸引力大就易转移,小就难) • (3)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 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2.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 三、充分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 四、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一节 记 忆 概 述 • 一、 什么是记忆 • 1、定义: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它包括识记(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它是记忆的开始环节)、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 2、意义: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记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记忆联接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 • 二、记忆内容的表现形式 • 储存在记忆中的内容,其表现形式可分为表象与语词两类: • 1、表象 • 定义: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 • 特点:形象性、概括性、模糊片断性、个别差异性。 • 2、语词 • 人的大量记忆内容属于语词的记忆,这是人类特有的记忆形式。语词具有年高度的概括性,又可以起信号作用,使人们有可能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第一节 记 忆 概 述 • 三、 记忆的分类: •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 2、根据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 一、识记 • 1、识记的定义: • 2、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 二、保持 • 1、定义: • 2、保持并非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 • 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 • 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 语言材料的保持也常常发生变化,主要是:简化或概括了原材料;扩大了原材料的范围;颠倒了顺序;曲解了原材料的意义,内容变得夸张、歪曲;使原材料更完整、详细具体、合理等。
第三节 记忆系统 • (二)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 1、遗忘概念: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 (1)识记材料 • 学习材料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从材料的种类看,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形象、直观的材料与抽象的材料的遗忘进程是不一样的。 • (2).学习的程度 • 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过度学习也叫超额学习,是指识记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度的次数。研究表明,过度学习使保持的效果良好。假如把材料刚能背诵时所花的时间定为100%,一般过度学习花的时间以150%为宜。 • (3).识记者的态度 • (4)、识记的方法 • (5)、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 (6)、情绪和动机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 遗忘 • 1、定义: • 2、遗忘的原因 • (1).衰退说 •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 (2).干扰理论 •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 (3).提取失败理论 •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 (4).压抑说 (动机性遗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 3、遗忘曲线与遗忘规律 • 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 三、再认和回忆 • (一) 再认 • 1.概念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是再认 • 2.影响再认的因素 • (1)再认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 • ( 3) 再认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4)再认依赖于个体的期待。 • (5)再认依赖于人格特征。 • (二) 回忆 • 1.什么是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 2.回忆的策略和条件 • (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 (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 (3)双重提取。 • (4)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 (5)与干扰作斗争。
第三节 记忆品质与知识巩固 • 一、记忆品质 • 敏捷性、准确性、持久性、准备性 • 二、识记策略 • 1、确定目的和任务 • 2、积极思考 • 3、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 4、动手活动 • 5、考虑记忆内容的数量 • 6、适当的超额学习
第三节 记忆品质与知识巩固 • 三、科学复习 • 1.组织有效的复习 :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相结合、适当地过度学习、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多种感官参加、复习方式多样化。 •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勤于用脑,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有张有弛,科学合理地用脑、积极休息、脑力与体力相结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 一、 思维的概念 • (一)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 (二) 思维的特征 • 1.概括性 :一方面指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属性。 • 2.间接性: 即以其他事物为媒介,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反映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 •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 1、联系:同属于认识过程,感知觉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觉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 2、区别:反映的内容不同、反映的形式不同。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 三、思维的种类 •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把思维区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 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 2.形象思维。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