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k likes | 1.95k Views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郭兆明 guozhaom@yahoo.com.cn.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的过程(第三编) 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第二编). 教育研究的过程(第三编). 课题的选择(第八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九章) 资料的整理与成果的表述(第十章). 第八章 研究课题的选择. 发现研究问题 检索相关文献 确立研究课题. 发现研究问题. 实际需要 前人的研究. 实际需要(讨论). 数学(阅读)学习不良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卢仲衡的自学辅导实验法 顾冷沅青浦数学教学改革 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的新突破
E N D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郭兆明 guozhaom@yahoo.com.cn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教育研究的过程(第三编) • 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第二编)
教育研究的过程(第三编) • 课题的选择(第八章) • 研究方案的设计(第九章) • 资料的整理与成果的表述(第十章)
第八章 研究课题的选择 • 发现研究问题 • 检索相关文献 • 确立研究课题
发现研究问题 • 实际需要 • 前人的研究
实际需要(讨论) • 数学(阅读)学习不良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干预研究 • 卢仲衡的自学辅导实验法 • 顾冷沅青浦数学教学改革 • 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的新突破 • 80年代以来师范生素质的发展趋势研究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分析研究
前人的研究 • “一步评价”技术研究 • 样例学习的研究 (1)单个样例的研究(子目标,无具体目标) (2)多个样例的研究(样例个数、样例呈现方式) (3)样例学习与问题解决的比较
检索相关文献 • 文献检索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主要方法
文献检索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 • 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 做好文献综述
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 书籍 • 报刊 • 网络媒体(中国知网,CNKI)
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 过程(主题、关键词、作者、来源) • 方法(按时间查、按照引文查)
确立研究课题 • 确立研究课题的思维策略 • 论证研究课题的主要问题
确立研究课题的思维策略 • 分析课题的研究价值(结合项目申报) (1)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 考察研究人员的主观条件 • 考虑研究的客观条件
在选择课题时,要尽量避免: (1)范围太大,无从下手; (2)在现有条件下,难度较大,资料缺乏; (3)属于经验感想之谈,而不是科研题目。
论证研究课题的主要问题 • 研究问题的性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价值)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可能有所突破之处。 • 研究的可能性、基本条件 • 研究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第九章 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 • 制定研究方案的主要注意事项: (1)陈述研究课题 (2)论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阐述研究假设和依据 (4)阐述研究内容 (5)确定研究对象 (6)选择抽样方法 (7)选择研究方法和工具 (8)制定行动计划
第十章 教育研究的资料整理与成果表述 • 研究成果的的基本格式 (1)题目(20字以内) (2)摘要和关键词 (3)主体【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定量研究)】 (4)参考文献
第二编 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 • 教育研究的实证方法(第四章) 1、问卷调查法 2、教育测量法 3、教育实验法 4、内容分析法 •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第五章) 1、访谈调查法 2、叙事研究法
第四章 教育研究的实证方法 • 问卷调查法 • 教育测量法 • 教育实验法 • 内容分析法
问卷调查法 • 界定 • 特点 • 步骤 • 案例研究【问卷举例(SCL90,职业兴趣、16PF,开发者问卷)】
界定 • 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特点 • 调查工具标准化 • 调查过程标准化 • 调查结果标准化 • 研究效率高
步骤 • 设计前的探索 • 设计问卷的结构 • 设计问卷初稿 • 试用和修改问卷 • 发放和回收问卷(回收率应不低于70%) • 分析调查结果
设计问卷初稿 • 选择调查类型 • 选择问题形式 • 斟酌问题表述 • 设计规范答案 • 关注问题数量(时间控制) • 合理排列问题
选择调查类型 • 就调查内容而言,选择综合调查或专题调查。 • 就调查目的而言,选择常模调查或比较调查 • 就调查范围而言,选择普遍调查或抽样调查
选择问题形式 • 填空式 • 是否式 • 多项单选式 • 多项限选式 • 表格式(答题纸)或量表式(P83) • 排序式(P83)
案例研究 • 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上海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 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SCL-90的调查分析 •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现状的调查分析 • 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分析
教育测量法 • 界定 • 特点 • 步骤 • 个案研究
界定 • 教育测量法:根据某种规则,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的某种属性。
特点 • 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例如,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
编制测验的步骤 • 确定测验目的 • 确定测验内容 • 确定测验形式 • 筛选题目(难度、区分度) • 标准化过程 • 鉴定测验(信度、效度) • 编写测验指导书
项目分析 • 第一单元 项目难度 • 第二单元 项目区分度
第一单元 项目难度 • 项目难度的定义 • 项目难度的计算方法 • 难度水平的确定
项目难度的定义 • 项目难度(difficulty)是指题目的难度。 【注】 (1)在非能力测验(如人格测验)中,类似的指标是“通俗性”,即取自相同总体的样本中,能在答案方向上回答该题的人数,其计算方法与难度相同。 (2)难度的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以答对(通过)该题的人数百分比来表示: P=(R/N)×100%,P表示项目难度,N表示全体被试数,R为答对(通过)该项目的人数。从公式可以发现:难度越大,P值越小。
计算方法 • 二分法计分项目 • 非二分记分的项目
二分法计分项目 • 心理测验的项目大多为选择题,通过计1分,错误计0分。 1、当被试较少时,对这类题目可以直接使用公式P=(R/N)×100%计算难度。 2、当被试较多时,则可根据测验总成绩将被试分成三组:分数最高的27%被试分为高分组,分数最低27%被试为低分组,中间46%的被试为中间组。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以两组通过率的平均值作为每一题的难度。其公式为: P=(PH+PL)/2 式中P表示难度,PH和PL分别代表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率。
非二分记分的项目 • 当测验项目为问答题或不能用二分法记分的形式时,一般用下面的公式计算难度。
难度水平的确定 • 项目难度 • 测验的难度
项目难度 • 进行难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筛选项目,项目的难度多高合适,取决于测验的目的、性质以及项目的形式。
测验目的 • 准确测量个体的差异。 在选择题目时,最好使试题的平均难度接近0.50,而各题难度在0.50±0.20之间。 注:(1)若P=0或1时; (2)P=0.5时,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某测验各试题间的相关系数均为1,难度均为0.50,那么就有可能使50%的被试答对所有的题目得满分;另外50%的被试无法通过任何试题得0分)
测验的性质 • 当测验用于选拔或诊断时,应该比较多地选择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 (1)若测验是要选拔少数最优秀的被试,测验就应该有相当高的难度,P值就应该小。例如,如果录取率为20%,那么题目难度最好确定为20%,使得恰好20%的优秀被试通过; (2)假如测验是要诊断出少数较差的被试,则测验难度应该小,P值应该高,使得只有少数被试不能通过。
测验的形式 • 对于选择题来说,P值一般应该大于概率水平。例如,对于是非题,其难度值应该为0.75最为合适;而对于四选一的题目,其难度值约为0.63时最为适宜。
测验的难度 • 通过考察测验分数的频数分布,可以对测验的难度作出直观检验(常态分布,偏态分布:正偏态分布、负偏态分布)。 (1)如果被试的取样具有代表性,对于中等难度的测验,其测验总分应该接近常态分布。如果得分多数偏高或偏低,则分别为“负偏态分布”和“正偏态分布”。 (2)正偏态分布,即大多数得分集中在低端,说明编制的测验对于所要研究的样本团体来说偏难,因此,必须增加足够数量的较容易的项目; (3)负偏态分布,即大多数得分集中在高分端,说明测验过容易,必须增加足够数量的有高难度的项目。
第二单元 项目区分度 • 项目区分度的定义 • 项目区分度的计算方法 • 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项目区分度的定义 • 项目区分度(item discrimination),也叫鉴别力,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的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
项目区分度的计算方法 • 鉴别指数 • 相关法
鉴别指数 1.按测验总分高低排列答卷; 2.确定高分组与低分组,每一组取答卷总数的27%; 3.分别计算高分组与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 4.按下列公式估计出项目的鉴别指数:D=PH-PL,式中D为鉴别指数,PH为高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PL为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或得分率。 【注】高分组若在该测验上的得分率高于低分组,则D>0,D越大,说明该项目区分两种不同水平的程度越高。若D<0,则反映高水平组在该项目上的得分率反而低于低水平组,说明有问题。
1965年,美国测验专家(L.Ebel)根据长期的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项目性能的标准,1965年,美国测验专家(L.Ebel)根据长期的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项目性能的标准,
相关法 • 计算区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关法,即以某一项目分数与效标成绩或测验总分的相关作为该项目区分度的指标。相关越高,表明项目越具有区分的功能。
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 难度和区分度是相对的,是针对一定团体而言的,绝对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不存在的。一般来说,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由于人的大多数心理特性呈常态分布,所以项目难度的分布也以常态分布好,即特别难与特别易的项目少一些,接近中等的项目多一些,而所有项目的平均难度为0.50,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多数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且可以保证整个测验对被试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