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k likes | 1.92k Views
组织行为学. 第一讲 绪论. 一、 组 织 行 为 学 引 论.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领导科学等学科理论于一体的,以研究组织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规律为对象的边缘学科。. 一、 组 织 行 为 学 引 论. 1. 人类与组织: 人类的力量,本质上是组织的力量 单个个体在动物界各项功能不是最优 组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社会组织发达程度高低,是进步水平高低反映 组织影响人 → 社会化过程 人的行为影响组织 → 规律(科学化)追求. 一、 组 织 行 为 学 引 论. 2. 怎么认识组织行为学
E N D
组织行为学 第一讲 绪论
一、组 织 行 为 学 引 论 •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领导科学等学科理论于一体的,以研究组织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规律为对象的边缘学科。
一、组 织 行 为 学 引 论 • 1.人类与组织: • 人类的力量,本质上是组织的力量 • 单个个体在动物界各项功能不是最优 • 组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 社会组织发达程度高低,是进步水平高低反映 • 组织影响人→社会化过程 • 人的行为影响组织→规律(科学化)追求
一、组 织 行 为 学 引 论 • 2.怎么认识组织行为学 • 组织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 • 人类的力量本质上是组织的力量 • 人与组织关系:由人来管理;由人组成 • 组织行为学包括组织成员的心理分析、行为分析和组织行为管理三个层次的研究。
一、组 织 行 为 学 引 论 • 3.研究内容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成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 人组成的组织怎样存在和发展? • 组织发展中人怎样来管理组织?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对组织成员的组织行为进行有效地预测、解释和控制。
一、组 织 行 为 学 引 论 • 4.霍桑试验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 通过霍桑工厂试验,管理学者认识到了人们行为的社会性,认识到了人们的心理对工作的影响,从而产生了组织行为学科学。 •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为管理者了解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与规律,为组织管理和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组织与组织行为 • 1.什么是组织━━ • 定义:是为着某种目标而对人的系统性安排(层级、幅度、分工、联系渠道、活动方式) • 组织具备三个条件: •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 ②组织适应目标的需要; •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二、组织与组织行为 • 2.影响组织的因素: • 环境; 物质条件; 社会条件; 科学技术变化 • 3.组织的生命力: • 效率追求━━竞争度━━专业化分工━━管理水平━━变革适应性
二、组织与组织行为 • 4.什么是组织行为━━ •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组织行为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面特点: • ①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 ②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 ③组织发展机制
三、组织行为学发展 •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 定义:在变动中→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 2.发展阶段━━ • 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 组织行为与组织过程研究。
三、组织行为学发展 • 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 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 • 4.研究的特点━━ • 可以应用数学、实验、调查,但不存在绝对成立的结论,任何结论都可能找到反例 • 启示: • 结论不能教条化理解 新定律永远在发现中 是人的活动; 进行道德考量
四、中国:人性及行为规律的宝库 • 1.中国漫长、无间断的组织管理历史典籍 • 有各种实践尝试;有各种思想源头: • “许多有关管理和领导要旨的大部分,很久以前就在中文里已有记载。”━━哈林.克里夫兰 • “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那就去读《孙子兵法》。” ━━管理学家乔治 • 性善、性恶、无好恶、几等人论与X、Y、Z理论
四、中国:人性及行为规律的宝库 • 2.中国政治组织完备强大:充分利用组织实践经验成果 • 政治家与思想家(孔子、老子、韩非)对领导的精论: • 正己率人论;四等境界论;三等君论 • “有这样一个办法,当着人们刚刚想要骄傲的时候,那个尾巴刚刚翘起来的时候,就给他提出新的任务,使他来不及骄傲。他没有时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四、中国:人性及行为规律的宝库 • 相关成果在治政活动中的运用: • 以卑察尊御史制: • “大凡人之情,位要则惜其位,身贵则爱其身;惜位则偷合而不言,爱身则苟容而不谏。此必然之理也。”(白居易) • 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得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魏征 )
四、中国:人性及行为规律的宝库 • 3. 儒家人际关系学说深入国民血液:人际关系理论(官场文化)弥漫社会各角落 • 做人学说; 关系第一论; 圆猾、世 故、不可捉摸; 息 争、安定、守业、和谐追求; 不认真、不求真、不分是非的病态人格和心理
四、中国:人性及行为规律的宝库 • 4.丰富的人的行为机制经验记录: • “听一人而治之者 , 王道也 ; 听二人而治之者 ; 霸道也 ; 听三人而治之者 , 仅存之道也 ”(傅玄)与责任心(一人、二人、三人 )实验
4.丰富的人的行为机制经验记录: • “天下有事不足忧,无事深可畏。人之情,劳则思,逸则肆。故方其有事之时,则忧勤恐惧之心能以危乱而至于治安;及其无事之后,则骄盈怠惰之气亦能以治安而至于危乱 ”(李朴)
4.丰富的人的行为机制经验记录: • 《系辞》: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 • “朝无久任之士,官有传舍之情;主无信倚之诚,臣有脂韦之习”
5.古代论断的局限性 • 来源上的经验独断→ • 有“道”没“理”(治民如治目,拨触之则益昏;治吏如治齿牙,剔漱之则益利。张养浩)
5.古代论断的局限性 • 表现形态→神秘色彩: • ( “天道至秘,以言传之反浅;人心维微,以法绳之愈遁。” )(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爵禄满则忠衰,室富足则行衰。釜鼓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故先王不满也。)
5.古代论断的局限性 • 使用形态→利己选择性: • “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便民;乱国之法,为上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利于上。夫求利于上而不求便于民,斯法因人立不悖于天理人性者寡矣。” (严复 )
5.古代论断的局限性 • 认识态度→否定普遍共性规律: • “人材之数,曰贤,曰不肖,曰中人。贤制不肖则不肖惧,不肖制贤则贤者忧, 中人制不肖则恶不弭,中人制贤则善不长。贤制中人则疲于效命,不肖制中人则靡于朋淫,贤制贤则意见差,不肖制不肖则声气叶。” (王夫之 )
第二讲 个体心理过程与组织中的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过程与组织中的个体心理 • 人的行为是由需求、动机、目标、行为和结果这些要素组成的。 • 个体是组织的细胞和基础。每一个个人的行为和行为特点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决定的,这是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环境)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人的一定的特定反应。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环境)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人的一定的特定反应。 刺激(环境) 人的特定行为
个体心理过程与组织中的个体心理 •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生理机能有关,和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关,和人的头脑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有关,同时和人的心理状态有关。 •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可以看成是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函数: • B= f (P·E) • B代表人的行为,P代表个体行为,E代表环境特征。
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心理过程,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过程。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心理过程,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过程。 认知能力是人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能力,是人的工作能力的重要基础。 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能力不仅和外界环境有关,而且与人们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因此,组织管理需要了解人们的心理特点和由此决定的行为规律。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客观反映,是人对事物认知的初级和感性阶段。
一、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 • 1.社会知觉与归因━━ • 是指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 社会知觉过程:寻找意义;图型附属;归类化处理;
1.社会知觉与归因━━ 正确的社会认知不仅是一般员工的需要,更是领导者的需要。只有能够正确地对相关的社会事物进行认知,才可能对事物进行正确地处理,完成自己的组织任务。 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防止出现认知偏差,是每一个员工,尤其是领导者的重要任务。
1.社会知觉与归因━━ • 归因: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 归因偏差:高估主观低客观;行为者与观察者立场偏差; • 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印象而选择行动的过程:自吹、讨好、从众、辩解、道歉等。
社会知觉偏差 • 晕轮效应:由于对认知对象的某一特点的过分关注导致的认知上出现的偏差。 • 首因与近因效应:对认知对象的第一印象往往会严重影响他对认知对象的今后的行为判断,从而导致认知上的偏差。 • 选择性知觉:人们知觉只对与自己经验、兴趣相符的信息进行注意。 • 对比效应:人们知觉倾向于与同类相近事物比较。 • 宽大效应:对某事物知之甚少时总愿给其积极肯定。 • 投射效应:认知者以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来盲目地揣度他人的心理与思想导致的认知偏差。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 社会的复杂性 • 社会知识水平 • 社会经验和阅历 • 社会观察能力 • 观察问题的角度 • 认知心理因素
2.能力━━ • 能力: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是完成某种活动,解决某个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人的能力是一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的可能性。 • 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倾向、实践智力、情绪智力、管理能力和创造力。
2.能力━━ • 人的能力构成:由一个人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能力等)、知识、实际技能和体力所构成。 • 管理者能力:业务能力、人际能力、分析决断 • 低层→47:35:18 • 中层→ 27:42:31 • 高层→18 :35:47
2.能力━━ • 智商、情商、胆商、法商与社会需求 • 影响能力的因素: • 知识积累 实践经验 工作方法 心理素质 主观努力
3. 人格━━ • 人格: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由先后天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 因为人格直接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对事物的判断认知,所以考察员工的人格特点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3. 人格━━ •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特征的特有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模式。 • 不同的人格特点导致了人们之间的不同的思想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直接影响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的反应方式与行为取向,因此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人格的特点 人格具有的特点: 独特性 稳定性 系统性
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意识和价值观等。
气质的基本类型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心理活动的灵活性等方面的特性表现。 人的气质是由人的生理因素特点决定,因此主要是由人的先天生理因素决定的 胆汁型气质 多血质型气质 粘液质气质 抑郁质
胆汁质气质 胆汁质气质的人性格外向,为人直率,易怒,感情粗糙,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表现强烈,但是情绪不稳定。
多血质气质 多血质气质的人性格外向,感情丰富,活泼好动,开朗大方,但是比较粗心,不够沉稳。
抑郁质气质 抑郁质气质的人性格内向,感情细腻、稳定持久,为人注意细节,心胸不开阔,情感脆弱,易于伤感,属于多愁善感性格。
粘液质气质 黏液质气质的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对外界反应迟缓,谨慎小心,多虑,优柔寡断。 王子复仇记人物 哈姆雷特
气质规律 • 青山易改,本性难移 • 人的气质不一定是恒定不变的。在人的一生中,随着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发生变化,其气质也会有所改变。 • 人的气质特点会影响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中的心态、情绪和行为方式。因此,了解一个人的气质,是了解一个人的行为特点的基础。
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与处置事物的习惯态度所表现出的他的特有的心理特点。 性格主要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是由人的气质、心理特点、社会经历、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的。 意志力:人的意志力也表现在抵抗各种诱惑,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决心的能力上。 意志力使人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因此,也是组织管理在考察和任用员工的重要的心理标准之一,是培养员工的重要方面之一。
意志力 • 豪杰之与庸人,有倔强之志力而已。 大凡恒情,每当衰败穷蹙之时,则不免志消气沮,若豪杰则愈衰愈振. (潘博) •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谓勇也。古之有大勇者, 猝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持者甚大, 其志甚远也。(苏轼)
4. 情绪 • 情绪是人在生活中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过程和由此引起的生理反应过程。 • 情绪特征是人的性格的重要内容之一,指一个人在处世和处理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态的波动性和强度,反映了人的情绪控制能力。 • 人的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喜悦、恐惧、伤感、抑郁、厌恶、喜爱、嫉妒和羡慕等。
人的情绪特征 • 人的情绪特征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稳定程度和行为取向的理性程度。 • 因此,了解一个人的情绪特点是预测和理解一个人在某个特点环境中的行为方式的基础。
不良情绪的调整 • 消除情绪产生的原因 • 转移注意对象 • 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 • 疏导和发泄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