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822 Views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一)制针材料 毫针是用金属制成的,其中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等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 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应用。.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二)毫针结构.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三)毫针的分类.
E N D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 一、毫针的构成 • (一)制针材料 • 毫针是用金属制成的,其中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不锈钢毫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等腐蚀,故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 • 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应用。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 一、毫针的构成 • (二)毫针结构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 一、毫针的构成 • (三)毫针的分类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 二、毫针的规格 • (一)毫针的粗细规格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 二、毫针的规格 • (二)毫针的长短规格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 三、毫针的选择 • (一)针具质量的选择 •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去浮躁二字以练清 静之功 调自身之气机以利 于控制经气 蓄积丹田之气以增 强周身之力 •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 • (一)练意、练气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 • (二)练针、练指 • 1、纸垫练针法 • 2、棉球练针法 • 3、纸板练针法 • 4、守神练针法 • 5、自身练针法 • 6、相互练针法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 二、基本功训练的效果 • (一)增强指感,体察经气 • (二)增强气力,气力结合,驾驭经气 • (三)守神定志,意气力结合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一、患者的体位 • (一)选择体位的重要性 • 1.对于正确取穴、针刺操作、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刺意外等都有重要意义。 • 2.对部分重症和体质虚弱,或精神紧张、畏惧针刺的患者,其体位选择尤为重要。 • 3.医者施术方便,宜于留针。
仰卧位 仰靠坐位 卧位 坐位 俯卧位 俯伏坐位 侧卧位 侧伏坐位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一、患者的体位 • (二)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 仰卧位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 俯卧位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 侧卧位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 • 1、向初诊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树立治病信心。 • 2、施针腧穴部位要充分暴露,体位得当并使肌肉放松,以利于针刺和留针。 • 3、体位选定后,要求患者不要随意改变或移动,以免影响施术。 • 4、医者施术时,亦应根据患者的体位,选好适当位置,神态要自然镇定,操作要认真。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二、腧穴的揣定 (一)操作方法 • 1、指切揣穴法 • 2、按压揣穴法 • 3、分拨揣穴法 • 4、旋转揣穴法 • 5、滚摇揣穴法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二、腧穴的揣定 • (二)临床应用 • 1、正确取穴定位 • 2、了解局部特征 • 3、协助经络切诊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三、消毒 • (一)针具器械消毒 • 1、高压蒸气灭菌法 • 2、药液浸泡消毒法 • 3、煮沸消毒法 • (二)医者手指消毒 • (三)针刺部位消毒 • (四)治疗室内消毒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一、持针法 • (一)操作方法 • 1、两指持针法 • 2、三指持针法 • 3、四指持针法 • 4、持针身法 • 5、两手持针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一、持针法 • (二)临床应用 • 1、保持针体端直坚挺 • 2.有助于指力深透 • 3、掌握针刺操作的刺激量和针刺的方向深浅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一、持针法 • (三)注意事项 • 1、持针必须端正安静 刺手持针,进针前要调神定息,进针时宜心、手配合,进针后仍须全神贯注,如此才能达到针刺有效的目的。 • 2、持针必须正指直刺 刺手持针宜将针柄(或针体)固定,以保持针体端直坚挺,不致弯曲、歪斜。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二、押手法 • (一)操作方法 • 1、指按法 • (1)单指押手法 • (2)双指押手法 • 2、掌按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二、押手法 • (二)临床应用 • 1、揣穴定位 • 2、减轻进针疼痛 • 3、辨别得气 • 4、减轻组织损伤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二、押手法 • (三)注意事项 • 1、一般情况下,应双手协同进针,左手按穴,右手持针刺入。如左右手同时持针操作,可用左右手的小指或无名指按压穴位,以代替押手 • 2、押手用力宜与刺手配合,适度而施。或双手同时用力下压,或左手稍稍放松、右手持针向下刺,总以方便进针为原则。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三、进针法 • 单手进针法 •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单手进针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三、进针法 • 双手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指切进针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三、进针法 • 双手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挟持进针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三、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三、进针法 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三、进针法 • 3、管针进针法 • 4、快速进针法 • (1)插入速刺法: • (2)弹入速刺法: • 5、缓慢进针法 • (1)缓慢捻进法 • (2)压针缓进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三、进针法 • (二)临床应用 • 1、针具长度 • 2、患者体质 • 3、腧穴部位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三、进针法 • (三)注意事项 • 1、进针必须持针稳,取穴准,动作轻,进针快。 • 2、进针必须手法熟练,指、腕、掌用力均匀。在双手进针时,押手爪切按压,刺手持针刺入,相互配合。 • 3、进针前要对病人作好安慰工作,要求医患双方配合,进针时病人体位合适,切莫随意变动。 • 4、进针时可配合咳嗽、呼吸等法,以减轻进针疼痛。随咳下针,还可激发经气。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四、针刺角度和方向 • (一)操作方法 • 1、进针角度 • (1)直刺法 • (2)斜刺法 • (3)横刺法 • 2、针向调整 • (1)针向催气法 • (2)针向行气法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四、针刺角度和方向 • (二)临床应用 • 1、保证针刺安全,避免针刺疼痛 • 2、通经导气 • 3、有效地发挥腧穴治疗作用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四、针刺角度和方向 • (三)注意事项 • 1、要根据施术部位、腧穴特点、病情需要、患者体质、形体胖瘦等具体情况决定,选择合适的角度进针。 • 2、针刺方向要以能否得气为准则。不得气时要调整方向,使气速至;得气后则应固定针向,守气调气。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五、针刺深浅 • (一)操作方法 • 1、依据腧穴部位定深浅 • 2、依据疾病性质定深浅 • 3、依据疾病部位定深浅 • 4、依据体质定深浅 • 5、依据时令定深浅 • 6、依据得气与补泻要求定深浅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五、针刺深浅 • (二)临床应用 • 1、深浅刺法 • 2、深浅补泻 • 3、取穴处方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五、针刺深浅 • (三)注意事项 • 1、针刺深浅应以得气为准,并根据治疗要求,结合针刺方向和手法操作来掌握。 • 2、针刺深浅应确保安全,在各穴深浅分寸的标准范围内掌握。如确需深刺并超过界定范围者,必须认真仔细地体察针下感觉,在充分掌握局部解剖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操作,以免损伤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等组织。 • 3、针刺深浅以病位深浅、病证虚实寒热为关键,病深则深刺,病浅则浅刺,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六、提插法 • (一)操作方法 • 提插法 • 刺激强度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六、提插法 • (二)临床应用 • 1、催气 • 2、行气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六、提插法 • (三)注意事项 • 1、提插作为基本手法时,指力要均匀,提插幅度一般以3~5分为宜,不可过大。同时频率也不宜过大。 • 2、提插又称提按。提并不是要拔针外出,与出针不同。插,也不是使针直入,仅是按插针体,使其向内。 • 3、肌肉菲薄的穴位,用提插宜慎,一般可用捻转法代替。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七、捻转法 • (一)操作方法 • 捻转法 • 刺激强度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七、捻转法 • (二)临床应用 • 1、进针 • 2、催气 • 3、行气 • 4、针感保留与消减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七、捻转法 • (三)注意事项 • 1、以拇指和食指末节的指腹部来回捻转。 • 2、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左右,最大限度也应控制在360°以内。具体情况须根据治疗目的,病人体质及耐受度而定。 • 3、捻转时,切忌单向连续转动,否则针体容易牵缠肌纤维,使病人感到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针时的困难。 • 4、捻转手法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不要在左转与右转之间有停顿。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 (一)操作方法 • 1、导气法 • 2、平补平泻法 • (二)临床应用 • 1、催气、守气 • 2、适应病症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 • (三)注意事项 • 1、导气法操作的全过程,术者必须全神贯注,用力均匀,进、退针的方向和每度导气的针刺深度要保持一致。注意“徐入徐出”,提针与插针的时间相等,用力均匀,速度缓慢,始终如一。不同于徐疾补泻(进针、退针两者时间不等),也不同于提插补泻(提针、插针用力大小不等,速度有快慢之分)。 • 2、平补平泻法手法平和,有连续性,务使针感舒适,不宜过强。 • 3、根据不同情况决定留针时间长短,一般可留针20~30分钟。
第四节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 九、留针法 • (一)操作方法 • 1、静留针法 • 2、动留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