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课件:咏怀古迹

课件: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 杜甫. 学习目标 :. 了解王昭君的历史典故,感悟诗中的昭君形象。 诵读诗歌,把握本诗的主旨,品味诗人于咏史中蕴含的感情。 赏析诗歌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历史上的昭君. 昭君选秀入长安.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课件:咏怀古迹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课件:咏怀古迹

  2. 咏怀古迹 杜甫

  3. 学习目标 : • 了解王昭君的历史典故,感悟诗中的昭君形象。 • 诵读诗歌,把握本诗的主旨,品味诗人于咏史中蕴含的感情。 • 赏析诗歌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4. 历史上的昭君

  5. 昭君选秀入长安 •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 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 掖庭待诏。

  6. 昭君出塞 •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7. 昭君青冢 •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8. 诗歌诵读指导: •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抑郁又带有悲伤幽怨的,所以诵读时应语气舒缓,节奏略有变化。前两联宜用叙述语调,尤其“一去”两句速度要放慢一些,后一句宜用咏叹调来诵读。 • 下面请听朗诵录音

  9. 串讲全诗: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此地还遗留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别汉宫她远嫁到了北方的荒漠之地,只留下一座青冢沉寂在黄昏中。  

  10.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像汉元帝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佩着玉饰在月夜归来。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11. 思考与交流(一) • 对于历史上的王昭君,人们大多是赞美她的绝世容貌,或是歌颂她对汉匈民族的团结友好、和平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突出她伟大的爱国者形象。在杜甫的这首诗里,王昭君又是以何种形象出现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全诗分析探讨一下昭君的艺术形象。

  12. 诗中的昭君形象 • 杜甫诗中的王昭君有着沉鱼落雁之容貌,又弹得一手好琵琶,可谓是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然而她却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由于汉元帝的“按图召幸”,她的才貌不为君王所识,为了不在汉宫中辜负一生的青春,她只好毅然地选择了和亲匈奴。远嫁塞外的她日夜思念着故国家乡,却始终不能如愿回乡,最终只能是客死在异国他乡,唯有魂魄归来。在传承了千载的琵琶声中,诗人还能够听出她的悲哀和怨恨。因而,在杜甫的笔下,昭君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者形象。

  13. 思考与交流(二) • 在这首诗里,诗人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诗中饱含着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但诗人这样写仅仅是为了怀念和同情这位绝世佳人吗?试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谈谈你的看法。

  14. 创作目的和写作手法:借史咏怀 • 作者借昭君的古迹,既怀念古人,也另有深意。诗人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15.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又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回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 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16. 拓展阅读: • 明妃曲二首 (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17. 拓展阅读: • 再和明妃曲 欧阳修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18. 课后作业: • 从王安石的《明妃曲》和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中任意选择一首,与杜甫的《咏怀古迹》相比较其表达的情感及其写作手法的异同,写一篇鉴赏小作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