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9

閒情偶寄中的 戲曲理論與運用

閒情偶寄中的 戲曲理論與運用. 外國語文學系一年級 第五組 2011 年 12 月 19 日. 組員介紹. 組長 : 陳彩雲 組員 : 簡以婷 、 曾鏡仰 、 吳俐瑩 謝宜芳 、 蘇家宜 、 王翎卉 蔡毓如 、 鄭羽芯 、 崔穎詩 黃昱興. 報告內容. 前言 : 蘇家宜 作者介紹 : 蔡毓如 傳奇戲曲 : 崔穎詩 崑曲介紹 : 吳俐瑩 崑曲牡丹亭 : 曾鏡仰 王翎卉 詞曲部 : 陳彩雲 鄭羽芯 演習部 : 謝宜芳 李漁戲劇理論總結 : 簡以婷 餘論 : 黃昱興 心得 : 蘇家宜. 前言. 介紹人 : 蘇家宜.

carol-gill
Download Presentation

閒情偶寄中的 戲曲理論與運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閒情偶寄中的戲曲理論與運用 外國語文學系一年級 第五組 2011年12月19日

  2. 組員介紹 • 組長 :陳彩雲 • 組員:簡以婷、曾鏡仰、吳俐瑩 • 謝宜芳、蘇家宜、王翎卉 • 蔡毓如、鄭羽芯、崔穎詩 黃昱興

  3. 報告內容 • 前言:蘇家宜 • 作者介紹:蔡毓如 • 傳奇戲曲:崔穎詩 • 崑曲介紹:吳俐瑩 • 崑曲牡丹亭:曾鏡仰 王翎卉 • 詞曲部:陳彩雲 鄭羽芯 • 演習部:謝宜芳 • 李漁戲劇理論總結:簡以婷 • 餘論:黃昱興 • 心得:蘇家宜

  4. 前言 介紹人:蘇家宜

  5. 簡介---《閒情偶寄》 • 作者 : 李漁 • 此書別名 :《笠翁偶集》 • 內容 : 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和頤養,共八部。

  6. 《閒情偶寄》 • 包含兩大部份︰ • 一、「詞曲部」、「演習部」為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台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為中國最早的戲曲理論專著。 • 二、「聲容」、 「居室」、 「器玩」、 「飲饌」、 「種植」和「頤養」等六部則為生活中各樣事物等的審美感受。

  7. 內容簡介 • 「聲容部」討論了婦女裝飾打扮的問題。 • 「居室」、「器玩」、「飲饌」、「種植」和「頤養」則分別對園林建築、家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等方面提出看法。

  8. 文人評論 • 胡適 :「一部最豐富、最詳細的文化史料。」 • 林語堂 :「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 周作人(魯迅之弟):「文字思想均極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與人事的巧妙觀察,有平明而又新穎的表現。」

  9. 余懷—此書作序者 • 糊塗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明白 • 狹隘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曠達 • 憂鬱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愉快

  10. 笨拙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靈巧 • 愁悶的人讀了它將會欣然起舞 • 生病的人讀了它將會霍然而愈

  11. 作者介紹 介紹人:蔡毓如

  12. 李漁(1611~1680) • 李漁是清初傑出的小說家、戲曲家和園林藝術家。 • 原名仙侶,字笠鴻,一字謫凡;中年以後改名為「漁」,字號「笠翁」或「湖上笠翁」。 • 李漁在園林藝術和生活情趣方面也有獨到的見地。有人稱他是「生活藝術大師」。

  13. 科考功名方面的不順利,讓李漁的生活陷於困境,同時也激發了他的創作潛能。科考功名方面的不順利,讓李漁的生活陷於困境,同時也激發了他的創作潛能。 • 在白話小說和戲曲的創作方面,或是戲劇理論的闡發方面,都有相當可觀的成就。

  14. 《李笠翁十種曲》 • 劇作情節曲折,語言淺近易懂,頗受歡迎。 • 《憐香伴》是一部女同性戀題材的作品。

  15. 李漁小故事 李漁嗜食螃蟹,每年於螃蟹未上市時即儲錢以待,自稱購蟹之錢為「買命錢」,每日餐桌上不可無蟹,人稱「蟹仙」。

  16. 人生歷程---自幼勤學,家境富裕 • 萬曆三十九年(1611)---李漁1歲 • 李漁的父親和伯父都在江蘇雉皋行醫。 • 因為出生於藥商家庭,從小家境富裕,處於輝煌歲月,因此李漁可過著讀書、作詩的優閒生活。

  17. 人生歷程---父親逝世,家道中落 • 崇禎二年(1629)---李漁19歲 李漁的父親病逝。 • 李漁在〈回煞辨〉一文中,力辯「回煞」之荒謬。 • 父親去世了,經濟來源頓失依靠,家道便從此日漸中落。

  18. 崇禎三年(1630)---李漁20歲 蘭溪疫癘流行,李漁病情嚴重。 • 此時正當楊梅上市,李漁最喜歡吃這種水果,急著要家人購買。醫生說:“楊梅性極熱,和他的病症恰相反,吃了可能會喪命。”家人不敢買,只說市上還沒有賣。 • 李漁聽到門外有叫賣聲,家人瞞不住,便把醫生的話告訴他。李漁激動地說:“碌碌無爲的庸醫,他知道什麽?快給我買來!”家人無奈,只好依著他。李漁一口氣吃下許多,頓覺滿胸鬱結全開,五臟皆和,四體盡適,病竟痊癒了。

  19. 人生歷程---應童子試,大受稱讚 • 崇禎八年(1635)---李漁25歲 李漁應童子試,考中秀才,得到主考官許豸的賞識,被譽為「五經童子」。 • 許豸對李漁的文章大為稱讚,並將他的試卷印成專書,每到一地,便替他廣為宣傳。

  20. 人生歷程---鄉試落第,藉酒消愁 • 崇禎十二年(1639)---李漁29歲 李漁參加鄉試,途中遇到強盜。李漁考試不順利,名落孫山。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想要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21. 人生歷程---納兩姬,自組戲班 • 康熙五年(1666)---李漁56歲 李漁納喬姬(喬復生)並教她學戲。 • 康熙六年(1667)---李漁57歲 李漁納王姬(王再來),王姬也和李漁學唱戲。 • 喬、王兩人聰慧異常,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唱戲、演戲,於是組織了一個小戲班。

  22. 李漁和戲曲的淵源---1 • 生活在富裕的環境,家中自然會有戲班供娛樂,使李漁從小深受戲曲的影響。之後應試落第,沒有當官的機會,李漁自然將自己寄託於較為得心應手的戲曲之中。

  23. 李漁和戲曲的淵源---2 • 李漁不但會編戲曲,更實際參與演出,唱演十分了得,也因為有實際參與的經驗,讓李漁衍生出對戲劇的自我看法,進而在《閒情偶寄》中有著自己的一套戲劇理論。 • 《閒情偶寄》展現了李漁在戲曲與美學方面的高度成就。

  24. 康熙八年(1669)---李漁59歲 李漁在金陵(南京)創立的「芥子園」園林終於落成。

  25. 人生歷程---雖獲資助,揮金如土 • 康熙十年(1671)---李漁61歲 • 李漁的《閒情偶寄》正式印行,余懷為其寫序。 • 康熙十六年(1677)---李漁67歲 李漁告別了芥子園,搬到杭州準備安享晚年。 • 雖然時時獲得權貴的資助,兼以賣書賣文,收入也還算豐渥,不過因為他的衣食住行十分講究,又揮金如土,仍入不敷出。

  26. 人生歷程---古稀之年,病逝層園 • 康熙十九年(1680)---李漁70歲 正月十三日,這位樹立於文壇三十年的名士,便以七十歲的高齡病逝於「層園」,家人將他安葬在九曜山之南。

  27. 小結論 • 經歷了明代淪滅、滿清異族入主這樣矛盾的歷程,李漁在面對的時候,難免會有難以抉擇的徬徨。 • 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相參。但他勇於挑戰世俗、實事求是的生活態度與創作經精神,具體呈現在《閒情偶寄》一書當中,靡足珍貴。

  28. 明傳奇起源、結構與思想 介紹人:崔穎詩

  29. 明傳奇源起 南戲 又名「南曲戲文」,南北宋之際發源於永嘉,原稱「永嘉雜劇」,純係流行於永嘉民間之戲文,不同於兩宋官本雜劇,亦不同於元雜劇。

  30. 南戲的結構 一般都為長篇,一場戲為一齣,早期的南戲雖有段落可分,但不注明出數,往往牽連而下。 題目:在第一齣之前,有四句七言詩概 述和介紹劇情大意。題目與正 戲演無關,它是寫在招子上, 作廣告用

  31. 南戲體制 一、副末開場 即在正戲開演之前,先由副末上場報告演唱宗旨和劇情大意,並同後臺將出場的腳色互相問答,以引出正戲。一般念誦兩首詞,第一首介紹作者的創作意圖,第二首敍述劇情。

  32. 二、下場詩除第一出副末開場外,其餘每出結尾一般 都有四句七言詩,叫下場詩。下場聲詩可 由一個腳色獨念,也可由幾個腳色分唸或 合唸。三、演唱方式較自由,不僅上場腳色皆可唱,而且還可 獨唱、接唱或合唱,全視劇情需要而定。

  33. 南戲發展為傳奇 《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四種南戲簡稱「荊、劉、拜、殺」,與高明《琵琶記》合稱明初五大傳奇。 前四種曲文粗鄙,仍保有濃厚的民間劇曲特色。但高明的《琵琶記》獲明太祖欣賞,成為南戲脫離民間風格,逐漸成為典雅的文人劇曲的重要指標之一。

  34. 明代「傳奇」可說是繼承南戲,並吸取元代雜劇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劇種。它在南戲音樂與戲曲結構靈活的基礎上,結構更具規模,曲辭更為優美典雅,音樂更為婉轉動聽,成為明代精緻文化的代表之一。明代「傳奇」可說是繼承南戲,並吸取元代雜劇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劇種。它在南戲音樂與戲曲結構靈活的基礎上,結構更具規模,曲辭更為優美典雅,音樂更為婉轉動聽,成為明代精緻文化的代表之一。

  35. 傳奇的戲文體制 (一)戲名:大多用兩個字,後面加一個記字。 (二)齣及齣目:傳奇劇本結構上的一個段落,稱為齣,或出;傳奇的齣,可以包括兩套以上的曲子,可以換韻。所以傳奇的分齣世以角色的出入變動為關鍵。每一齣均有齣目。 (三)科(介):動作 (四)賓白:對白、獨白 (五)曲:歌詞

  36. ﹙六﹚家門 • 於第一段 • 開場白 • 傳奇之家門,或稱家門大意、開場、 副末開場、提綱、開宗等,類似今日 所謂之「劇情提要」。 • 作用:抒發作者作劇的立場和主張 • 例子:《牡丹亭‧標目》的【蝶戀花】

  37. (七)引子: 傳奇的正角出現時,必在場口唱幾句詞句,所唱的詞句,就稱為引子。引子的作用,是正角出場,不可能立即說出劇中的情節,於是假借眼中所見到的景物,或內心蘊藏的情緒,先做一個籠統概括的陳述,以便引起下文。

  38. 音樂形式 • 定義:以同宮調的一首或多首曲牌,有系統組合而成的曲體 • 套曲依其故事長短之需求,可有不同數量的曲牌組合運用

  39. 賓白 • 即「說白」 • 其作用主要是用來交代人物或介紹劇情(敘述情節) • 形式:對白、獨白 • 類形:韻白、散白

  40. 對白 獨白 賓白形式 定場白 旁白 沖場白 帶白 第一次上場時的自我介紹,一般先念兩句至四句對句,再「自報家門」。﹙定場白﹚

  41. 以詩詞和駢體文 • 登場人物的身份、性格、環境和當時的思想 • 傳奇劇本的第二折 定場白 沖場白 • 戲劇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 • 評價對手言行、表述本人內心活動,解釋唱詞的作用。 插在一支曲子之中 帶白 旁白

  42. 類型 散白 韻白 戲曲念白的一種。 特點是以各地方言為基礎,接近於生活語言。 上場詩 下場詩

  43. 上、下場詩 • 上場詩(或叫定場詩)和下場詩 • 一般四句或八句,也有兩句的,那又可叫上場對、下場對; 內 容

  44. 明傳奇-音調 • 傳奇劇編劇時唱採中原音的官腔為主 • 北方曲子:北方發音及韻腳 • 唱南方音時,也並非用吳浙方言,而是使用中原音(現今北方國語)

  45. 《寶劍記》以南方曲子為主的傳奇,但其中《夜奔》這一齣就用了北方曲子《寶劍記》以南方曲子為主的傳奇,但其中《夜奔》這一齣就用了北方曲子 南北曲合調 《寶劍記‧夜奔》

  46. 明傳奇-思想 • 前期: • 傳奇大多富有教忠、教化,寓教於樂; • 具深刻的教化意義; • 而形式通常為大團圓。 • 《琵琶記》

  47. 明傳奇-思想 • 後期: • 後期思想以「情」為主,言情 • 牡丹亭 • 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 亦反映當時禮教,對婦女的同情

  48. 崑曲 介紹人: 吳俐瑩 曾鏡仰 王翎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