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675 Views
人際吸引與親密關係. 社會心理學 (12)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生活中什麼事情最會使你感到快樂? 賺大錢 身體健康 實現自我潛能 良好的人際關係 …… 許多研究發現:有親密社會連結網(包括朋友、情侶、同事、家人等)的人,比孤立的人更快樂滿足、身體健康且壽命較長。 什麼因素使兩人互相喜歡(人際吸引),進而發展成長期關係(友誼或愛情關係)? 親密關係有哪些形式?人們又是如何維持這些關係?. 要點 瞭解影響人際吸引與第一印象的各項因素 親密關係與愛情的類型和成分 探討親密關係之發展的各項論點.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E N D
人際吸引與親密關係 社會心理學(12) 陳舜文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
生活中什麼事情最會使你感到快樂? 賺大錢 身體健康 實現自我潛能 良好的人際關係 …… • 許多研究發現:有親密社會連結網(包括朋友、情侶、同事、家人等)的人,比孤立的人更快樂滿足、身體健康且壽命較長。 • 什麼因素使兩人互相喜歡(人際吸引),進而發展成長期關係(友誼或愛情關係)? • 親密關係有哪些形式?人們又是如何維持這些關係?
要點 • 瞭解影響人際吸引與第一印象的各項因素 • 親密關係與愛情的類型和成分 • 探討親密關係之發展的各項論點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時空接近性(proximity)或熟悉性(familiarity) 我們愈常見到或互動頻繁者,愈容易成為朋友。 • 宿舍安排研究(Festinger et al, 1950)(p.411) 隨機分配MIT學生住進十七棟公寓,每棟十戶。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時空接近性(proximity)或熟悉性(familiarity) • 宿舍安排研究 經過一陣子,要求每戶列出最要好的三位朋友。 60%住戶提到的是住在同一棟的人 41%提到隔壁鄰居 22%提到同一層隔兩、三家的鄰居 10%是住在兩端的住戶 住在樓梯口與郵筒附近的住戶,比同層其他住戶,擁有更多其他樓層的朋友。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時空接近性(proximity)或熟悉性(familiarity) 近水樓台、見面三分情 從宿舍安排研究可知,接近效果不單取決於物理距離,心理距離或功能距離更為重要。 • 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一再接觸或見到某對象,便會對該對象產生好感。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時空接近性(proximity)或熟悉性(familiarity) • 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上課出席實驗(Moreland & Beach, 1992) 請實驗同謀在不同課堂中出現,但不發言也不作其他行動,只是安靜地坐在第一排。每門課的出席次數不同。期末時請各課堂其他同學判斷有多喜歡此人。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時空接近性(proximity)或熟悉性(familiarity) • 對於單純曝光效應的刺激對象,一開始必須至少是中性態度。若一開始就討厭,那麼重複出現只會更討厭。 電腦網路為接近性或熟悉性提供了新的管道,你認為藉由網路所建立的關係,和一般生活中形成的面對面關係是否相同呢? 每天以網路訊息打招呼聊天,是否也具有單純曝光效果?也可增加熟悉感?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當更加瞭解對方之後,除了接近性或熟悉性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好感。 我們會比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或是與自己不同的人呢? 人會比較喜歡「好先生」或「壞先生」? • 相似性(similarity) 人們傾向於喜歡與自己的看法、價值觀、社會背景或人格特質相似的人。 物以類聚、臭味相投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相似性(similarity) 為什麼我們會比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 • 與態度或信念相似的人在一起,可以使我們覺得自己是對的,感覺自己受到支持。 如果你和某位認識不久的朋友從未談論過政治議題,最近你知道他的政治立場和你截然不同,你會怎麼想或怎麼作? • 人會傾向維持態度間的一致性:若喜歡某個人,卻又與他在重要議題上意見不同,心理上會感到不舒服,因此會降低對他的好感。或者也可能反過來,誇大了自己與朋友之間意見一致的程度。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相似性(similarity) • 在愛情關係中,如果一開始並未想要發展長期關係,則可能會偏好不相似的對象;反之,若想發展長期關係,會選則較相似的對象 (Amodio & Showers, 2005)。 • 在長期關係中,我們可能以為自己與對方相似,即使實際上並非如此 (Montoya et al., 2008)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互惠或回報式喜歡(reciprocal liking) 若我們感受到對方喜歡我們,我們也會比較喜歡對方。 • 自證式預言 當我們認為某人喜歡我們時, 便會以較友善與隨和的態度對待他, 這會使對方也用友善親切的方式回報,並且更喜歡我們。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外表吸引力 大部分研究顯示,外表吸引力是影響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 • 外表吸引力的性別差異 是男性或女性較重視對方外表? 有些研究顯示兩性同樣重視外表吸引力,也有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重視對方外表。 後者可能是因為男性較願意表達自己重視外表,而在實際行為上,兩性對於外表吸引力的反應相當接近(Feingold, 1990)。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外表吸引力 • 外表吸引力的文化差異 美或帥的判斷或標準具有文化差異嗎? 或者全人類具有一些普遍的相似特性?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外表吸引力 某些吸引人的外表特徵似乎具有跨文化相似性 例如:大眼睛、娃娃臉、五官左右對稱等 你認為為什麼會如此? 生物演化因素:娃娃臉使人聯想到嬰兒、對稱代表健康 社會價值建構:大眾傳播媒體灌輸,形成相似標準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外表吸引力 「以貌取人」帶來的效果 • 外表吸引力可以顯著地預測嬰兒之後的健康狀況,預測力高於出生時的身體健康條件。(Badr & Abdallah, 2001)。 為什麼會如此? • 外表吸引力高於平均者,比吸引力低於平均者之平均收入多出10%至15%。(Mobius & Rosenblat, 2006) • 選舉時,候選人的外表吸引力可顯著地預測得票數,尤其是針對女性候選人。(Poutvaara et al., 2006)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外表吸引力 • 刻板印象:美就是好(what-is-beautiful-is-good) 長得較好看的人,常也被認為具有其他正面特質,例如:較會交際、較外向、較快樂或有主見。 大眾媒體常見形象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外表吸引力 • 「美就是好」是真的嗎? 好看者受到較多他人的注意與預期,因此可能表現出良好的社交技巧。(自證預言的結果) 然而,外表與大部分人格特質都沒有關連,也不保證能健康、快樂或具有高自尊。(Dienet et al., 1995; Feingold, 1992; Langlois et al., 2000) 長期而言,外貌與婚姻或生活滿意度的關係很小(Berscheid, 1972)。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外表吸引力 • 「美就是好」的文化差異 個人主義文化 vs 集體主義文化 不同文化中對於正面特質的判準不完全相同,因此外表會連結至不同特質。 美國與加拿大:外表好看者被認為較堅強、強勢、有主見。 韓國:外表好看者被認為較會關懷他人、大方、正直、敏感。(Wheeler & Kim, 1997)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 綜合上述各項人際吸引因素,根據人們經驗回憶報告(Aron et al, 1989): 在愛情關係中,回報式喜歡和吸引力(包括外表和人格特質)較重要,相似性與接近性則次之。 在友誼關係中,相似性、接近性、回報式喜歡和吸引力都一樣重要。
親密關係的性質 • 親密關係 長期或親密關係較難從事科學方法研究,因為無法採用實驗法,不能隨機分配參與者,親密感覺也很難測量。 • 愛情的成分與類型 愛情能定義嗎? 許多心理學家嘗試用不同方式分析愛情的類型或成分,並建立各種愛情類型量表。
親密關係的性質 • 兩類愛情類型(Hatfield, 1988) • 狂熱式愛情(passionate love) 強烈渴望伴隨生理或情緒激動。當對方有所回報,會感到滿足與狂喜,若對方無回報或拒絕,則感到悲傷難過。較常出現於愛情關係初期。
親密關係的性質 • 兩類愛情類型(Hatfield, 1988) • 友誼式愛情(companionate love) 具有安全信任與深切關懷的穩定情誼,自我揭露程度較深且廣,但不必然帶有激動或狂熱的感受。較常出現於愛情關係後期。 狂熱式愛情量表(p.429)
親密關係的性質 • 愛情三元論(triangle theory of love)(Sternberg, 1986) 此理論認為愛情具有三項基本成分或元素,這些成分可互相組合,形成不同類型的愛情。 • 愛情的三項基本成分: 親密(intimacy):溫暖的情緒、親密感、分享感受 激情(passion):生理或性的吸引力 承諾(commitment):對關係的理解與維持
親密關係的性質 親密 喜歡 • 愛情三元論 浪漫愛 友誼愛 圓熟之愛 迷戀 激情 空洞之愛 承諾 虛幻之愛
親密關係的性質 • 愛情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中,人們所重視的愛情類型或成分,是否有所不同? • 美國情侶較重視狂熱式愛情,華人較重視友誼式愛情(Gao, 1993)。 • 華人所謂的「恩愛」,與西方個人主義文化所重視的「浪漫愛」意義相同嗎? • 日本文化中的amae(撒嬌),表示一種正向情緒狀態,是指成為被動的愛的對象,被對方縱容、照顧,像是母親與嬰兒間的關係。 英文中最接近的概念是dependency(依賴),但在西方文化中,成人的依賴通常被認為是心理或行為不適應的現象。
親密關係的性質 • 愛情與婚姻的關係為何 如果你並不愛某個男性(或女性),但對方具備所有其他理想特質,你會願意與這個人結婚嗎? • 詢問美國學生,1967年時,35%男性與76%女性回答願意。1986年時,14%男性與20%女性回答願意。(Simpson et al., 1986) • 當代跨文化比較顯示,只有4%美國人、5%澳洲人、8%英國人答願意,表示他們普遍認為愛情在婚姻關係中相當重要;而有49%印度人與51%巴基斯坦人,願意在上述沒有愛情的情況下結婚。 (Levine, 1995)
親密關係的性質 • 愛情與婚姻的關係為何 • 個人主義文化(如美國社會)強調浪漫愛,愛情是個人的強烈情緒經驗,婚姻是當事雙方自行決定的事。 • 集體主義文化中(如東亞社會),戀愛雙方常必須考慮彼此家族的期望與看法,婚姻是兩個家族的事,甚至常是由雙方家庭所安排。 你覺得我們社會中對於愛情的觀念或價值是否在改變?當決定是否結婚時,你會考慮什麼條件? • 無論如何,愛情或許具有某些全人類共通的特性,但這樣的狀態如何被體驗、表達、記憶與受重視的程度,則受文化價值或社會規範所影響。
親密關係的發展 • 親密關係的發展 • 演化心理學對愛情的觀點 • 生物的fitness是以「生殖成就」作為判斷標準,亦即將基因傳遞至下一代的能力。 • 對雌性而言,繁殖需要付出許多時間精力,為了達到最佳生殖成就,她們必須仔細盤算何時及與誰繁衍後代。但對雄性而言,繁殖付出成本較低,因此會盡力頻繁與許多雌性配對。 • 依此觀點解釋人類在擇偶時採用的不同策略:女性會尋求能夠供給後代所需資源與支持的男性,因此較看重男性的經濟與事業成就。男性則會尋求最能成功繁衍後代的女性,因此較看重年齡、健康與外貌。 • 「愛情」則是有助雙方繁衍與照顧後代的副產品。 你同意上述解釋嗎?為什麼? (pp.435-437)
親密關係的發展 • 依附型態理論(Attachment style theory) (Ainsworth et al, 1978) 此理論原本是探討兒童對於主要照顧者的行動方式,並予以分類,後來引申作為分析成人在親密關係中的感受與行動方式。 • 依附型態理論預設:我們在嬰幼兒時期所學習到的依附型態,將伴隨我們至成年,擴展至其他親密關係之中。 • 三類依附型態:安全型、逃避型與焦慮矛盾型。
親密關係的發展 以下哪個描述最能描述你的感覺? 報章讀者 大學生 安全型依附 (secure style) 我覺得跟人親近很容易,我容易依靠別人,也容易讓別人依靠我。我不擔心被拋棄或跟別人走得太近。 56% 56% 逃避型依附 (avoidant style) 我有時候覺得跟別人親近不太舒服,我覺得很難完全信任他們,我也很難依賴他們。當別人跟我親近時,我會感到緊張,而且我的男(女)朋友常會要求親密到使我感到不舒服。 25% 23% 焦慮矛盾型依附 (anxiety/ambivalent style) 我常擔心我的男(女)朋友不是真的愛我,或不是真的想跟我在一起。我很想跟人完全融成一片,這想法卻常把對方嚇跑。 19% 21%
親密關係的發展 • 安全型依附(secure style) 兒童:陌生環境中,父母在場時會探索環境,父母離開時會焦急,父母回來則高興。 • 成人:可以與他人親近且舒適地交往,不會憂慮遭拋棄或害怕關係親密。此類型者最能維持長久穩定的愛情關係。 •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style) 兒童:父母在場時不理會父母,父母離開時不會難過,父母回來時也不在意。 • 成人:他人親近時感到不舒適或緊張,難以信任他人。 • 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ety/ambivalent style) 兒童:父母在場時黏著父母,父母離開時大聲哭泣,父母回來時表現生氣或輕視 • 成人:擔心遭到伴侶拋棄,要求極度親近,有時可能反而嚇到對方。
親密關係的發展 • 探討兒童期與成年依附型態關聯之研究,大多採用相關法或觀察法,而且因為對於過去兒時事件的回憶很容易有誤,因此不能肯定兒時經驗與成人關係之間,具有直接因果關係。 • 針對成年時期的依附型態: • 安全型依附者的親密關係維持最久,對關係滿意度也較高。矛盾型依附者很快便進入浪漫關係,但維持時間最短。逃避型依附者最不可能形成浪漫關係。(Campbell et al., 2005) • 「焦慮矛盾型女性」與「逃避型男性」雖不十分滿意,卻也可能維持關係。(Kirkpatrick & Davis, 1994) 因為符合性別刻板印象,所以可以互相容忍?
親密關係的發展 • 每個人的依附型態可能因關係進展以及社會經驗而改變。人可以從經驗中,習得如何運用較健康的方式來建立關係。 • 人們表現出的依附型態,主要是源自關係對象之行為以及雙方共同建立之關係類型。換言之,個人可能在某一段關係中表現出安全依附,卻在另一段關係中表現出焦慮矛盾依附。(Simpson et al., 2003)
親密關係的發展 • 社會交易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人際關係的經濟學模型 • 效益主義的預設: 人在與他人交往時,基本動機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酬賞」。 成本和酬賞不一定是具體有價物,可包括任何導致快樂或不快的事物,例如:讚美、愛情、勞務、地位等。 • 社會交易理論預期:人對於成本愈低且酬賞愈高的關係,滿意度愈高。 • 可用於解釋友誼或愛情關係的維持與改變
親密關係的發展 影響特定關係之承諾的三項因素: • 比較基準(comparison level) 個體預期在特定關係中,可能獲得的得失結果。 • 高比較基準者對關係的期望較高,希望獲得的較多。 • 低比較基準者對關係的期望較低,希望獲得的較少。 • 替代比較基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 個體預期在其他關係或生活方式中,可能獲得的結果。 • 若有更好的替代關係,則對當前關係的承諾較低。 • 若其他替代關係不好或更差,則即使對當前關係不滿意,也較不會離開。 • 投資(investment) 到目前為止對於關係已經付出且無法回收的成本。
阿美和我都很 喜歡郊遊登山 雖然我們在政治意見上不太相同 我仍覺得我們之間 比我預期要好! 酬賞 成本 比較基準 滿意程度 我對我們的關係感到滿意 親密關係的發展 • 承諾的投資模式(investment model) 最近我遇到一個 很棒的女生 但想一想我和阿美 已經認識兩年,她 這麼瞭解我.... 替代比較 基準 投資 我還是會繼續 和她在一起 承諾程度
滿意程度 替代比較基準 投資 親密關係的發展 • 承諾投資模式的檢驗(Rusbult, 1983)(p.445) 針對大學生情侶,分別測量滿意程度、替代比較基準和投資程度,用這三個變項來預測數年後關係維持或結束。
親密關係的發展 人際關係中只追求最大效益,不講「公平」嗎? •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此理論認為,人們在「公平」的關係中,才會覺得最快樂滿意,關係也才會最穩定。「不公平」時,關係雙方都會對此狀態感到不舒服。 「公平」是指:自己的酬賞和成本之比例和對方相同或差不多。 • 「受益過多者」會感覺依賴對方或罪惡感。 「受益過少者」會感覺怨恨或被佔便宜,通常也比「受益過多者」更不滿意。 • 依據此理論,人會傾向選擇與自己各方面條件差不多的對象做為婚姻對象,包括外表、能力、身家背景等 。
親密關係的發展 •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根據公平理論,我們的人際關係可分成兩大類: • 交換式關係(exchange relationships) 此類關係中,人們會嚴格要求並期望公平,強調有來有往。例如:這次你請我,下次換我請你。 生意往來、不太熟的朋友、同事.... • 共有式關係(communal relationships) 在共有關係中,人們較重視對方的需求,不會計較一時公平與否,但仍可能在意長期的公平性。 家人、要好朋友、夫妻、男女朋友....
親密關係的發展 • 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p.446)
親密關係的發展 • 當親密關係出現問題.... • 可能損害關係的溝通模式 • 情緒惡性循環: 彼此一來一往地表達負面感受,極易損害關係。 表達負向情緒常引發對方相同回應。 尤其是雙方關係已經不佳,或使用非語言行為。 • 要求vs退縮的互動模式: 關係中總是某一方提出批評、質疑與要求,而另一方總是逃避、沈默、拒絕溝通或否認。
親密關係的發展 • 有助減少負向情緒的方式 • 增加關係中的滿意感 若在某件事上發生衝突,雙方可設法在另一件事上進行補償,互相給予對方酬賞。 • 思考整合式衝突解決法。 • 嘗試瞭解對方的觀點 愈能體會對方的感受與瞭解對方想法,愈能減少衝突並增加滿意感受。 運用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