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0 likes | 1.16k Views
第一讲 视听 语言基础. 主要内容. 6 ,镜头语言 7 ,编辑语言 8 ,蒙太奇语言 9 ,声画关系 10 ,视听要素. 1 ,前言 2 ,视听语言概说 3 ,画面语言 4 ,声音语言 5 ,造型语言. 前言:作为媒介的语言符号. 狭义的“语言”指的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广义的“语言”指一切能够表情达意的媒介,例如:人的手势、姿势、表情,运动的身体,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让观众领悟到某种含义。 “一朵玫瑰胜过千言万语”,玫瑰也是一种视觉语言的呈现。玫瑰的价值在于诉诸接受者的视觉、嗅觉,唤起感官愉悦和心灵的悸动,对爱情的向往等,比干巴巴的言语更有效果。.
E N D
第一讲 视听语言基础
主要内容 6,镜头语言 7,编辑语言 8,蒙太奇语言 9,声画关系 10,视听要素 1,前言 2,视听语言概说 3,画面语言 4,声音语言 5,造型语言
前言:作为媒介的语言符号 • 狭义的“语言”指的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广义的“语言”指一切能够表情达意的媒介,例如:人的手势、姿势、表情,运动的身体,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让观众领悟到某种含义。 • “一朵玫瑰胜过千言万语”,玫瑰也是一种视觉语言的呈现。玫瑰的价值在于诉诸接受者的视觉、嗅觉,唤起感官愉悦和心灵的悸动,对爱情的向往等,比干巴巴的言语更有效果。
语言是指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讯号。语言是指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讯号。 • 对于人类来说,语言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必要工具,也是思维活动的直接现实。 • 电视艺术想要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人物心态、传达思想感情,当然也离不开语言。
文学作品欣赏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能力,才能进入文学构建的时空之中;影视作品让观众直接进入审美时空之中,直接获得美感——色彩、线条、形状、人物、动作、声音、音响等都可以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意义、思想、情感。文学作品欣赏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能力,才能进入文学构建的时空之中;影视作品让观众直接进入审美时空之中,直接获得美感——色彩、线条、形状、人物、动作、声音、音响等都可以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意义、思想、情感。 • 迄今为止,影视视听语言已经成为了媒介最丰富、表达功能最强的艺术语言。 也是最早出现的吗?——至少早于文字。
为什么必须单独学习视听语言?如同学习文学需要学习文字学、语法、修辞。视听语言是影视艺术的基础,影视艺术就是运用视听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为什么必须单独学习视听语言?如同学习文学需要学习文字学、语法、修辞。视听语言是影视艺术的基础,影视艺术就是运用视听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 学习视听语言就是了解影视艺术的结构、语法和修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了解视听语言的规律,才能真正了解视听艺术;只有清晰认识视听语言的特性,才能真正的领悟到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影视视听语言概说 1.艺术都有其语言形态,用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电视艺术也不例外——电视语言。 2.电视语言不再是单一的语言形态,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多元化的、非常复杂的语言系统。 3.电视艺术中的语言系统,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画面语言、声音语言、造型语言。
“视听语言”就是影、视的语言,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影、视的语言,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 视听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 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包含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甚至对白,即影视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 • 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观众对电影电视的认识包含几个方面: 首先,对影像的感受; 其次,将影像与有关影像的感知经验联系起来; 再次,对作为语言的影像的读解; 认识性的感知,与观众的视听经验和知识、记忆等元素,密切相关。
作为视听艺术,影视首先是“视”(影像),然后是“听”(声音),最后通过剪辑这些“视”、“听”(影像、声音),构成一部完整的影像。作为视听艺术,影视首先是“视”(影像),然后是“听”(声音),最后通过剪辑这些“视”、“听”(影像、声音),构成一部完整的影像。 • 所以说,视听语言包括三部分:影像、声音、剪辑。
社会越发展,思维活动越复杂,需要表达的也越丰富,必然导致语言表现系统的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社会越发展,思维活动越复杂,需要表达的也越丰富,必然导致语言表现系统的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 进入“电视文化”这一高度文明的时期,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电视语言”。网络 • 这种电视语言不再是单一化的语言形态,如文学的文字语言,广播的声音语言。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由多种形式语言因素所构成的,综合性极强的语言系统。
视听语言:由画面系统、声音系统、声画关系和蒙太奇语言(剪辑)组成的立体的、链状和网状的语言系统。视听语言:由画面系统、声音系统、声画关系和蒙太奇语言(剪辑)组成的立体的、链状和网状的语言系统。 • 凡是能够表达出思想或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感知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和方法,诸如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画面、声音、造型、人声、音乐、音响、造型、镜头、编辑、特技、符号、文字……都是构成电视艺术语言系统的重要元素。
二、画面语言 画面语言是电视艺术的本体语言 • 电视画面语言,主要是指电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这其中主要包括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等诸多语言元素。
画面系统:被摄物即图像——人、景、物;伴随被摄物出现的光线、色彩;因为光线、色彩作用而产生的影调、色调;由被摄物或者摄像机运动产生的场面调度;伴随摄像机运动出现的轴线、角度、视点、构图、景别;镜头的编辑组合。画面系统:被摄物即图像——人、景、物;伴随被摄物出现的光线、色彩;因为光线、色彩作用而产生的影调、色调;由被摄物或者摄像机运动产生的场面调度;伴随摄像机运动出现的轴线、角度、视点、构图、景别;镜头的编辑组合。 • 它们是影视作品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影视作品内蕴的情感、主题、审美、理念等都可以通过它们来进行表现。
狭义的画面即图像: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物体和环境的形式。狭义的画面即图像: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物体和环境的形式。 人物的发型、服饰、脸、身体等都可以给人积极、消极、美感、丑感等感觉,呈现其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状态。 物件图像也给人不同的感觉,几何图形、质地、颜色等诉诸观众的眼睛,传达某种艺术或文化的感觉。海洋博大、山脉稳重、河流流淌、衣袂飘飞总会展现生命的情态,生存的状态。 显现为“字幕”的文字也是一种图像。
(一)构图语言元素 • 构图:画面中图像的结构关系。 • 构图语言,主要由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和空间,以及由此构成的视觉形象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 构图是画面的基础,画面是构图的表现形式。没有构图,也就没有画面。构图本身也能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所以说构图也是一种语言。
电视画面的结构可以分为: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等要素。电视画面的结构可以分为: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等要素。 主体、陪体是相对的。——艺术的相对性。 • 构图三原则: 1)美学原则;2)主题服务原则;3)变化原则
(二)光效语言元素 • 电视画面本身,是由光、电的相互转化形成的:光转化为微电子,再转化为不同的光点,组合、排列在屏幕上,显现完整的电视画面。 • 光效语言,是指由光的性质、成分、角度、层次、强弱、明暗所体现的千差万别的变化,构成极为丰富的光效语言。
光线是影视作品的主要造型手段(光影艺术)。布光使对象在底片上得到适当的光线密度,占有足够的曝光时间,营造造型上的立体感、质感、轮廓形态感、生活真实感和美感,从而,渲染、烘托气氛、表现主题。光线是影视作品的主要造型手段(光影艺术)。布光使对象在底片上得到适当的光线密度,占有足够的曝光时间,营造造型上的立体感、质感、轮廓形态感、生活真实感和美感,从而,渲染、烘托气氛、表现主题。 • 因为光源、光线的性质、角度、色温、强度以及客观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分布、对比、层次感、光影形式、色彩等光线效果。
(三)色彩语言元素 • 色彩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电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 色彩语言,是指色彩的艺术表现和合理配置是电视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同线条、光效、影像相融合,构成了十分和谐的电视色彩语言。
色彩是摄制前设计的色彩总体结构及其构成关系在银幕影像中的具体实现。包括色彩基调、人物服装色彩、空间环境色调、场景空间色彩构成、特殊景观色彩气氛等。色彩是摄制前设计的色彩总体结构及其构成关系在银幕影像中的具体实现。包括色彩基调、人物服装色彩、空间环境色调、场景空间色彩构成、特殊景观色彩气氛等。 • 影视的色彩是运动的,是动态色彩,这是它最大的特点。统一的色调会形成意境的韵味和美感。 • 构成方式主要有主题色彩构成、素描色彩构成、渐变色彩构成、对立色彩构成、梦幻色彩构成。
色彩是视觉审美的重要部分,创作和审美的中心。人们对于色彩的生理、心理感受不尽相同。色彩经验往往出自情感,而形成的体验则偏向于理智和控制。色彩是视觉审美的重要部分,创作和审美的中心。人们对于色彩的生理、心理感受不尽相同。色彩经验往往出自情感,而形成的体验则偏向于理智和控制。 • 色彩的情绪性: 暖色:红 橙 黄 黄绿—不安、暴力、刺激、活力,突出、前进的感觉 冷色:淡绿 青 蓝 蓝紫—安静、孤独、隐蔽,后退、收缩的视觉联想
黄色:光明、丰收、喜悦、轻松、高贵、辉煌、尊严、鼓舞、热情洋溢黄色:光明、丰收、喜悦、轻松、高贵、辉煌、尊严、鼓舞、热情洋溢 • 绿色:自然、安宁、稳定、和平、成长、希望、赏心悦目、生机勃勃 • 蓝色:寒冷的海水、浩瀚的星空。悲苦、凄凉、冷漠、理智、忧郁、绝望 • 白色:纯洁、安宁、病态、冷漠、高贵、圣洁、和平、镇定、浪漫、梦幻 • 黑色:神秘、阴郁、恐怖、邪恶、凶险、悲观、绝望、死亡、庄重、严肃、压抑、自闭
(四)影调语言元素 • 影调主要是指画面的明暗处理,这是一种更细腻的语言形态。 • 影调语言,被摄物呈现出的明暗层次、明暗反差和明暗对比,构成了电视艺术的影调语言。影调语言,也是构成屏幕可视画面的基本因素,是处理造型、构图以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语言手段。
三、声音语言 • 电视艺术又被称为“声画艺术”,充分肯定画面的本体地位之后,绝不能忽视声音语言的重要性。 • 画面、声音语言通常分工明确:形象的具体的东西交给画面语言;抽象的、理念的东西交给声音语言。 • 声音语言,表情达意的一切声音形态总称为声音语言。 • 无声,也是声音的一种表现形式。
声音语言元素可以分为三大类: (1)人声语言元素 • 人声语言,屏幕人物表达思想情感时发出的各种声音,诸如言语、啼笑、感喟等。它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最主要的声音语言形态。 • 人声包括人物的对话、内心独白、旁白(或解说)等,同时包括声音的高度、力度、速度、色彩、节奏。
(2)音乐语言元素 •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特别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语言。当它介入电视艺术作品之中,就构成了重要语言的形态。 • 音乐语言,主要是指专为电视艺术作品编配的音乐,由节奏、旋律和音韵等组成,构成了电视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意、抒情的语言元素。 • 音乐形象必须与视觉形象以及语言(对白、独白、旁白、解说)、音响融为一体。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四大作用: • 一是表达情感,包含导演的情感、作品的主题情感、角色的情感; • 二是渲染气氛,结合情节在具体的情景中表现潜在的气氛,以引导观众的情绪; • 三是结合叙事进行情节交代; • 四是深化主题。
(3)音响语言元素 • 音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音响,囊括一切声响,包括天籁、人籁和一切艺术声响;狭义的音响,指的是物体在运动中产生、传播并且被我们听到的声音波——区别于人声、音乐而存在。通常取其狭义。 • 大到山崩地裂的声音,小到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甚至噪声,都能发挥它作为声音语言元素的作用。 • 音响语言,主要是指在电视艺术作品中,除人声语言、音乐语言之外,所有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代环境的一切声音形态的总称。
四、造型语言 • 造型语言: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造型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 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各自依循艺术规律形成特有的造型语言。 • 电影、电视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综合运动艺术,综合各种视觉、听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形成了表达意蕴、传递情感、塑造人物的银幕特殊视听造型语言体系。
电视艺术,是时空兼容的艺术。它是在时间延续中的空间艺术,也是在空间展现中的时间艺术。作为时间艺术,它主要通过纵向的表现,承担着叙事的功能;作为空间艺术,主要通过横向展示承担表意的功能。正是这纵横交织的双向结合,构成电视声画统一的“造型语言”。电视艺术,是时空兼容的艺术。它是在时间延续中的空间艺术,也是在空间展现中的时间艺术。作为时间艺术,它主要通过纵向的表现,承担着叙事的功能;作为空间艺术,主要通过横向展示承担表意的功能。正是这纵横交织的双向结合,构成电视声画统一的“造型语言”。 • 影视造型语言的设计和运用,以导演总体构思为依据。
造型语言,对生活纪实画面给予艺术的超越和升华,并融进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造型语言,对生活纪实画面给予艺术的超越和升华,并融进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 具有较强的绘画性、雕塑性和可读性,给观众以立体感、凝固感和陌生感,喻意深刻、联想丰富、内涵充实,艺术冲击力强。 • 造型语言:画面语言与声音语言结合,满足观众某种窥视欲的独特屏幕语言形态。
1,造型语言的主要类别: (1)观念造型语言:通过独特的屏幕造型语言,含蓄地表现创作者的思想观念。它的运用范围极广,主观的、表现性的造型,均可纳入观念造型语言之列。 (2)象征造型语言:通过特定的景、物,表现创作思想、促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以深悟其中蕴含着的意念。电视艺术创作中的隐喻、对比、双关等,均具有某种象征性。
(3)心理造型语言:通过特定的屏幕造型语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心理造型语言:通过特定的屏幕造型语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4)模糊造型语言:在思想内涵的表达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只给观众一种朦胧的意识,目的是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思维,引发观众的再创造能力。
2,造型元素 • 画面造型语言的主要元素: 景别,景深与焦距,角度,构图,色彩色调,光线,视点。 • 声音造型语言的主要元素: 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
A、景别:由于物距不同,或用变焦镜头,造成被摄物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大小的区别。A、景别:由于物距不同,或用变焦镜头,造成被摄物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为了适应观众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摄影师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不同景别,犹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根据当时心理需要或趋身近看,或翘首远望,或浏览整个场面,或凝视事物主体乃至某个局部。这样,映现于银幕的画面形象,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景别一般分为五种:特写(人体的肩部以上)、近景(胸部以上)、中景(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环境)。景别一般分为五种:特写(人体的肩部以上)、近景(胸部以上)、中景(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环境)。 • 景别交替,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 通常,全景系列景别是绘画性的,写意、气氛、抒情的,景为主、人为辅;近景系列景别是纪实构图,随意的,不规则构图,叙事的;中景是过渡镜头。
景别的意义: 1)景别是视觉语言的一种基本表达形式 2)景别是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 3)景别是导演和摄像师对观众视觉心理的限定 4)景别是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是形成画面节奏变化的方式
景别的主观性: 体现了传-受关系:“叫你看什么”,还是“随你看什么”。 • 较小的景别,由于被摄主体在画格中比例较大,或者说在画格中被强调、被夸张、被放大处理,所以,往往是创作者带有较强指令性的在让观众“看什么”——创作者居高临下。 • 反之,较大景别,由于主体在画格中所占比例小,并且他们画格中呈现的形态比较接近现时生活中的形态,所以它往往是创作者让观众“随你看”——创作者与观众是平等的态度。
景别决定影片风格: • 戏剧因素较强的作品,必然甚至可以说是依赖近景、特写等较小的景别,突出戏剧化特征,把观众带入波澜曲折、催人泪下的戏剧化意境。 • 戏剧性因素较弱、“生活化”的作品,必然更多的使用全景、远景等大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倾向,把观众带入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戏剧化情境。
B、拍摄角度:摄影(像)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角度。它代表观众的视角。B、拍摄角度:摄影(像)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角度。它代表观众的视角。 • 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和位置,人们观察物体时,在视线与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角度。 • 电影用摄影机来展现、表现对象,摄影镜头代表观众的眼睛,因此角度和方位在创作中十分重要。 • 灵活多变的镜头拍摄角度,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特别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
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 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 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 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 • 以上统称几何角度。还有心理角度、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角度。
五、镜头语言 • 从开机到停机,摄像机连续一次拍摄的画面,被称为一个镜头。 • 一个镜头拍摄的人物或景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切断的痕迹。 • 镜头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倾吐感情,是电视语言的基本叙事单元和表意单元。
根据摄影机运动与否,影视镜头又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根据摄影机运动与否,影视镜头又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 • 固定镜头:摄影机固定后,在一定的位置,以一定的方位和角度对准被摄主体后不再变换。固定镜头可以给人一种稳定、均衡、厚重的审美感觉。 • 运动镜头:摄影机在运动中拍摄对象。主要有推、拉、摇、移、升降。
(1)推、拉镜头 • 推、拉镜头——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后移动拍摄的镜头,可使画面产生逐渐接近、远离被摄主体,使观众有视点向前、后移动的感觉。 • 在同一镜头内渐次了解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便造成悬念、对比、联想等艺术效果。
(2)摇镜头 • 摇镜头——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画面则呈现出运动构图。 • 它可逐一展示景物,产生多种艺术效果:巡视环境、揭示动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情绪与气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