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likes | 624 Views
清华大学科研管理简介. 清华大学科研院 高策理 2004 年 6 月 18 日. 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思考和政策 重视基础研究、狠抓源头创新 发挥多学科优势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积极和国内企业与地方合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总结. 第十五次科技工作讨论会. 问题: 缺少重大的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包括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重大攻关成果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性成果; 缺乏促进学科交叉综合的有效机制; 缺少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帅才; 尚须加强有关的重大科研实验装备和平台建设; 还缺乏一种探求真理,科学严谨的治学学术环境和氛围;
E N D
清华大学科研管理简介 清华大学科研院 高策理 2004年6月18日
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思考和政策 • 重视基础研究、狠抓源头创新 • 发挥多学科优势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 积极和国内企业与地方合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 总结
第十五次科技工作讨论会 • 问题: • 缺少重大的标志性的创新成果,包括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重大攻关成果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性成果; • 缺乏促进学科交叉综合的有效机制; • 缺少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帅才; • 尚须加强有关的重大科研实验装备和平台建设; • 还缺乏一种探求真理,科学严谨的治学学术环境和氛围; • 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科技创新的要求。
大会主题 •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实际,落实“211工程”和“985”二期规划,以科技创新为主题,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弘扬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努力开创我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会议形式 • 全校大会和预备会 • 校专题讨论会 • 院系讨论会 • 全校总结会 • 时间跨度:2002年12月—2003年12月
会议成果 2003年12月17日2003~2004学年度第7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 • 《清华大学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若干意见》 • 《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 《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 • 《清华大学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试行)》 • 《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 《清华大学重点实验室与公共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章程》等6个文件 • 成立清华大学重点实验室与公共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 • 撤销科技处,成立科研院,加强科研管理服务与组织工作
清华大学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科技创新应该成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国家发展的主要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内涵包括原始创新和拓展创新,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和创新氛围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在新的发展时期,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要更加自觉地以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需求为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创新人才和创新队伍的培育和引进,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通过科技条件平台和科学道德作风的建设,推动我校科技工作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重要的贡献。
1.着眼创新、提高,力求重点突破 • 为适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我校科技工作发展必须贯彻“创新、提高、做贡献”的方针。在实施“十五”“211工程”和“985计划”二期中,各级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全体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要牢固树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战略来凝炼学科方向,选择科研项目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把有限的科技资源配置在重点的创新方向上。在争取各类竞争性科研项目过程中,各院、系要策划、组织有力,全校教师也要积极、主动。要首先保证重大、重点项目的资源投入,避免将较多的人力、物力投放在低水平重复的课题上 。
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 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我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强化科研育人的要求,做到寓研于教、寓教于研;要在科研实践中培育创新能力,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科研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科研队伍的素质。各级科研机构要以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包括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在内的、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一流的科技创新队伍;要积极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发扬学术民主、保障学术自由,鼓励好奇探索、鼓励团队合作和交叉学科协作。学校和各院、系要在“985”等计划中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从各方面创造条件聚集优秀人才,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3.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 原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技术与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主要源泉。学校和各院、系要把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校、院(系)基础研究基金对前瞻性科学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基础研究的支持,不拘一格、精心选拔人才,相对稳定地支持一支精干、高水平基础研究骨干队伍长期潜心于基础研究;另一方面要科学地评价基础性研究工作,形成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学术环境,积蕴原始性创新突破。为此,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应该把基础研究放在科研的首要地位,通过试点逐步推广首席科学家制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要突出特色,凝炼基础研究课题,厚积薄发,重点突破。工程技术学科作为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应善于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基础科学问题,注重学科交叉合作,从而有利于原创性成果的产生。
4.面向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需求,争取和承担重大项目,大力开展科研攻关4.面向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需求,争取和承担重大项目,大力开展科研攻关 • 瞄准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有重大影响的特殊贡献,这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学校要以改革为先导,通过精心规划和选择,建立若干以团队为组织形式的、适应多学科集成攻关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以及有利于协作创新、资源共享的科技条件平台,争取和承担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有重大意义的攻关任务。要针对国家需求,通过设立重大攻关和国防科技预研基金,有重点地支持预先研究,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和服务保障。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环境、先进制造和航天航空等领域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应该力求实现重要的科技突破。
5.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成果技术转移及产业化5.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成果技术转移及产业化 • 学校要按照突出重点、提高层次、因地制宜的方针,以校企合作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以首都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重点的省(市)校合作,办实事、创实效,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做贡献;要充分发挥学校综合优势,充分发挥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园和依托我校建立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能力,探索科技中介和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各级科研机构要在委托开发、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咨询、联合承担国家科研计划和建立联合科研机构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有效途径、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要积极拓展海外科技合作,特别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以提高我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6.调整重点实验室,改进和完善科研机构管理,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条件平台6.调整重点实验室,改进和完善科研机构管理,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条件平台 • 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的重要基地。作为依托单位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的院、系,要在学校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加强对实验室的领导,通过对现有重点实验室进行调整和整合,凝炼重点方向,集中优势力量,拓展学科领域、充实人员队伍、完善组织管理、改善科研条件,使之成为相应学科领域创一流的突击队和支撑学科持续发展的平台。学校要按照“开放共享”的原则,结合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领域建设,分层次、有步骤地建设布局合理、服务周到、功能先进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要根据国家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部署,整合优势学科群体的资源,积极申办若干个国家实验室(National Lab)等科技条件平台。为此,学校要成立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重点实验室和校级重点科技平台的建设。此外,学校和院系各类科研机构也要按照《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完善设立与撤消机制,以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
7.扶持交叉学科,促进理、工、文、医交融与创新7.扶持交叉学科,促进理、工、文、医交融与创新 • 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与艺术等各学科门类之间及内部诸学科的相互激荡和交融生长,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突破学科界限、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以及推动学科交叉集成的科学研究,应该作为我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学术机构要主动突破所在院、系的界限,积极开展不同学科,特别是跨大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理、工、文、医交流融汇的学术氛围。学校将继续有重点地支持和建立若干跨学科研究中心,继续设立交叉学科研究基金,并通过教学和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创造有利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交叉学科生长及相应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机制。
8.改善评价激励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8.改善评价激励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 • 科研工作评价与激励机制是科研导向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校、院(系)人事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培养部门以及参加各类学术评审的教师,要针对现行评价制度中偏重数量和“一刀切”的弊端,根据理、工、文、医等不同的学科类型,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从事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国防科研等不同的科研类型以及所承担的不同性质的任务,制定或采用不同的评价激励机制和政策指标。要更加注重对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更加注重对创新成果的评价。现代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更多来自于团队,好的团队又能更好地发展个性,所以也要注意对协同工作的评价。学校要强化对于院(系)和科研团队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评价,淡化学校内部不同学科单位之间的评比。评估或评审重大项目、重点基地、重点学科等,要聘请校外(包括国外)同行专家参加,进一步推动公开、公正的评审、评估制度和实行必要的回避制度。
9.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专利和成果管理水平9.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专利和成果管理水平 • 全校师生员工必须认真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认真遵守《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和《清华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章制度。各级科研机构要加强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工作,精心组织各类科研奖励的申报,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使科研成果特别是重大成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要采取灵活的形式和机制,以专利实施为重点推进技术转移工作,使科研成果造福于社会和人民。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全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工作的统一归口管理,在专利成果转让的收益分配中依法按章保障发明人和学校的权益;要严格审查科研合同和成果申报,对于侵犯知识产权和损害学校名誉的行为,如将职务发明和成果占为私人所有,未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使用学校或院系单位的名义签定任何形式合作的法律文件等行为,要严肃查处。
10.坚持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弘扬科学奉献精神10.坚持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弘扬科学奉献精神 • 实现科技创新,必须把求新与求实结合起来,弘扬我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力行严谨为学、诚信为人。全校师生要坚决贯彻实施《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教师学术道德守则(试行)》和《清华大学关于教师校外兼职活动的若干规定(试行)》等规章制度,努力防止和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反学术道德和其它违反科研规范的行为,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作风。全校要大力倡导淡泊名利、善于合作、勤奋探索的科学奉献精神,要在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科技宣传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1.改革科研管理,提高宏观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适应学校科研规模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创新水平提高的要求,必须改革学校的科研管理。校、院、系要充分调动全体教授的积极性,发挥各级学术委员会在科技决策中的作用。学校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加强宏观管理和服务水平,重视政策导向、改善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规章制度,赋予院(系)更多的管理职责。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适应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实施政策的转变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加强重大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要项目的策划、组织和集成管理,加强科研机构和科技条件平台的分类管理和服务,更加有效地为科研一线提供管理服务。
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思考和政策 • 重视基础研究、狠抓源头创新 • 发挥多学科优势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 积极和国内企业与地方合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 总结
2003年度获自然基金情况 我校03年申请国家基金面上项目586项,面上项目批准数为181项,与去年持平,批准金额由去年的3779.1万元增加到今年的3928.6万元。平均资助强度约21.7万元(全国20.79万元)。批准项数排在前3名的系分别是:力学系(16项)、计算机系(15项)、精仪系和水利系以14项并列第3名;获准金额排在前3名的系分别为生物系(688万元)、力学系(616万元)、核研院(402万元)。
03年我校面上项目获得总数与兄弟高校比较 1.按研究类别分
2.面上、重点项目按学部类分 3.面上、重点项目各学部分布经费情况
4.按年龄结构分(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 从年龄结构看,受资助者年龄更加趋于年轻化,小于45岁的受资助者占74% 。 2003年度我校申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9人,有11人获得批准,他们分布在数理科学部3人,生命科学部1人,材料与工程科学部6人,管理科学部1人。申请海外(香港、澳门)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2人,有5人获得批准。
未获批准情况分析 主要原因有: • 一般跟踪研究,缺乏创新; • 立论依据不够充分; • 研究目标不够明确, • 研究目标或内容偏多, • 5.基金资助项目指标有限; • 6.有些申请书中仍有打字错误,甚至关键的专业术语或公式出错。 • 7.有些人申请经费偏高,仪器设备费偏大。
每年的做法 • 全校动员大会(邀请基金委领导作指导报告、主管介绍、校长动员) • 立项、进展、结题的过程管理 • 重大、重点等各类项目的验收(配合基金委)
2003年973情况 • 2003年度全国总计申请项目247项,我校组织申报项目10项。 • 经过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的网上初评,97项进入复评; • 复评专家组在听取答辩人报告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遴选出42个项目进入综合评审; • 通过答辩人报告,按照“择需、择重、择优”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经过综合评估,最后立项25项,以教育部为依托单位的、项目14项,我校承担项目3项。
973校内组织协调工作 • 校内队伍组织及教授的作用(研讨会) • 预答辩、协调会(专家的作用)
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思考和政策 • 重视基础研究、狠抓源头创新 • 发挥多学科优势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 积极和国内企业与地方合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 总结
发挥多学科优势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 在战略高技术领域设立跨系研究院 • 组建实体研究中心,突破关键技术 • 设立校基础研究基金,资助交叉研究
跨系研究院 • 材料科学研究院 • 环境科学研究院 • 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 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
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 • 研究院由直属研究所(中心)和一些跨院系的共建研究所两部分组成。 • 直属研究所(中心)包括: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生物医学信息研究所、药物研究所、神经工程研究所、免疫研究所、医疗健康与检测中心。 • 跨院系共建研究所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生物制造与工程研究所、血管医学研究所、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所、P3实验室等
宇航技术研究中心 • (力学、精仪、电子、机械) • 1998年9月成立了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自1998年10月起,从清华大学的10名年轻科研人员赴英国萨瑞大学,边学习、边设计、边研制,克服了多种困难,从“航天清华一号”卫星的任务分析、总体和分系统设计到工程制造、总装、测试和环境试验,完成了卫星研制的全过程,较快地掌握了微小卫星的研制和测控关键技术,特别是在姿态控制、宽频域、大动态范围的数据接收和扩展观测视场等方面有所创新。
实体交叉研究中心 • 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生物、精仪、化学、微电子) • 1998年12月,清华大学组建了生物芯片中心,由化学系、生物系、精密仪器和微电子所的教授组成了研发队伍,在这个基础上,2001年发展为国家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
应用超导研究中心 • (物理、电机、材料) • 清华大学应用超导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6月,是一个跨系多学科实验室。清华大学特聘获 "长江学者奖" 的韩征和教授,主持应用超导研究中心的工作。
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 (美术学院、理学院、建筑学院) • 中心于2001年成立,宗旨是面对21世纪的需求,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搭建平台,致力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同时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试验性探索。 • 中心由李政道先生和吴冠中教授任名誉主任、清华大学前副校长王明旨教授任“中心”主任。
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 (建筑、土木、环境) • 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中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担任。 • 中心的目的,是要充分依靠学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承担国家的综合性和试验性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项目,努力把中心办成一个新型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对外交流窗口。在借鉴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同时,要更好地组织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促使校内外各相关专业在合作承担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将人居环境学的研究、教学与实践工作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中国人居环境学的创造性开拓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研究中心 • “中心”以“创新、交叉、综合”为研究活动的主导思想,倡导开拓性与科学首创精神。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以及相关领域中,选择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并对探索自然规律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当前侧重于理论性课题。 • 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统计物理、凝聚态理论、数学物理、理论化学、基础数学等。
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 在数学和经验科学的前沿及相关领域中,选择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并对探索自然规律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为研究内容。 • 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结构、神经科学、波动与稳定性、科学计算及生物工程等。
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 中心为校属半实体研究机构,挂靠工程力学系。工程力学系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和实体之一。 •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要体现国家在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和清华的特色及优势,包括:安全科学理论与方法学、城市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火灾与热安全、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电力安全、用电安全、公共安全检测与识别技术、公共安全政策与法律等。
交叉基础研究基金 • 指南、通讯评议、分组审议(对于重点项目的公开答辩) • 年度检查、结题
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思考和政策 • 重视基础研究、狠抓源头创新 • 发挥多学科优势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 积极和国内企业与地方合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 总结
积极与国内企业、地方合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积极与国内企业、地方合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 校企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 合作项目向大型化发展:继续为企业实施技术开发和转让大型项目比重不断提高 • 合作范围向世界拓展:企业合作委员会海外企业33家,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与经费稳步增长,国际科技合作合同额03年达1.4亿元,到款额7000多万元 • 合作模式向长期化发展:企业在清华设立各种联合研发中心(所)与国内企业合作50多个,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的50多个 • 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 深圳清华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 一批重大成果产业化取得突出经济与社会效益,如:
高碾压混凝土拱坝 • 将新的断裂力学概念和理论用于工程实践,改善受力,通过释放温度应力,改善水压载荷,解决在软基(变形大)上修拱坝的世界难题,在新疆石门子建成世界上首座在高寒、软基、多震地区的110米高碾压混凝土拱坝。扩大灌溉17万亩,改善36万亩。节约投资1/10。 • 世界首例建在高寒、多震、弱基地区的碾压混凝土薄拱坝 • 结构计算、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及新材料应用等系列成果 • 缩短工期两年,节省投资近2000万元
滇池污染治理 • 发挥综合优势,承担滇池污染治理工程 • 控制排放、增加植被、处理固体废物,综合治理面源污染 清华王洪涛教授(右)在向农民推广秸杆、粪便等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博士生在呈贡县新村对处理前后的水质进行指标监测。
地下水监测 化 验 田间土壤水盐监测与调查 (1)叶尔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1999—2001) 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合理灌溉水量 绿洲内的自然生态耗水量等 灌区规模论证(840万亩-800万亩-660万亩) 减少垦荒140万亩,节省投资约2.8亿元 下坂地水库规划思想的转变 发展灌溉面积—替代平原水库,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 (2)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 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总投资107亿元,源流节水56亿元 叶尔羌灌区节水规划有重要参考作用 (3)“新疆塔里木农业灌溉排水与环境保护二期工程”立项 评估(1997、总投资25亿元)的应用 水盐均衡分析、水盐监测
高效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应用系统 • 1999年10月和11月分别成功地安装在清华大学校园(作为绿色大学建设的一部分)和新疆石河子高新技术区(作为农田灌溉用)。经现场运行测试和专家鉴定,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科研成果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0年11月,北京奥申委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将此成果用于北京三大体育场馆,建设八套太阳能照明系统和一套太阳能喷灌系统示范工程,工程于2001年1月底全部完成。 清华大学校园的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应用系统(1999年10月1日建成)
总 结 • 科研项目的重要性:项目是连接国家需求与学科建设的纽带,也是相关学科交融发展的纽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 管理部门在科研中的作用:了解、协调、服务(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外语知识),管与不管是不一样的 • 交叉学科研究与产业化的重要性: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学科生长点;面向产业化,将科研力量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 对外合作的重要性:办学经费的补充,创新的问题,为人才培养服务,为产业化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