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439 Views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 一、 教育研究的萌芽期 (古希腊 —— 16 世纪). 主要特点: 1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程序.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演绎.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归纳法. 直觉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P1 具有 A P2 具有 A …… PN 具有 A 所有 P 都具有 A.
E N D
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
一、 教育研究的萌芽期 (古希腊——16世纪)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程序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演绎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归纳法 直觉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P1具有A P2具有A …… PN具有A 所有P都具有A P1具有A P2具有A P3具有A P4具有A 所有P都具有A
一、教育研究的萌芽期 (古希腊——16世纪)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2.教育研究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中国古代教育研究围绕的基本范畴:文与道、言与行、知与行、学与思、师与生等。
二、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 普及教育的发展,使探索教育规律、提高 教育效率成为必需
欧美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普及教育运动 • 宗教改革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 • 18世纪普鲁士各公国实施的强迫教育运动 • 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义务教育运动
机器大生产与普及教育的关系 • 机器大生产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普及义务教育; • 机器大生产为普及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 手工业生产:生产技术各不相同,凝集在劳动者手上 机器大生产:生产技术基础相同,集中体现为机械学的基本原理 动力机 传动机 生产机
二、 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走上了理性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标志: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和教育著作。 2.受哲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以不同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经验论:培根,强调经验,归纳法,实证研究 观察—实验方法体系: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实验 唯理论:迪卡尔、莱布尼茨,强调理性,演绎法,思辨研究
二、 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特点: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 “教育学心理学化运动”: ◆ 裴斯泰洛齐 ◆ 赫尔巴特 伦理学 ——教育目的论 心理学 ——教学论
二、 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 (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特点: 4.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 19世纪形成并盛极一时的 “科学主义思潮” 强调 “观察—实验方法”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启发人们开始尝试在教育研究中开展实验研究。 裴斯泰洛齐:1774年初等教育与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实验。 欧文:19世纪初教育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实验。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动力: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 简单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劳动时间 相对扩大再生产:加强管理、技术革新 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培养” 之论争 传统派教育:赫尔巴特,旧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 现代派教育:杜威,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动力: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 简单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劳动时间 相对扩大再生产:加强管理、技术革新 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培养” 之论争 观点之争 研究方法之争 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独立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标志: 一是1909年芝加哥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二是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专著。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2.教育研究开始大量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但“教育学化”做得不好,更多的是简单移植,而不是科学借鉴。 自然科学:实验法、统计法; 社会科学: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 心理学:测量法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3.两种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和演绎式,各自进一步发展。
归纳式 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 两种问题:一种是事实问题,借助于实证的方法来研究。 一种是价值问题,借助于哲学思辩来研究。
归纳式 2、教育测量运动(桑代克) “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20年时间编制了1300多种量表 斯通:算数标准学力测验(1908) 桑代克:书法量表(1909)、兴趣测验(1912) 职业测验(1915)、办事员能力测验(1917) 俞子夷:中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1918) 陆志苇: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24) 廖世承和陈鹤琴:《智力测验法》(1924)
演绎式 新传统派教育: 新托马斯主义 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 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 哲学中新历史主义流派的出现和发展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1.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2 .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步走向融合。 坎贝尔、斯坦尼:“准实验”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相对控制) 教育实验有三种:真实验、准实验、前实验。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1.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2.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步走向融合。 3.实践取向的教育研究——行动研究得到重视和推崇。
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 (1)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螺旋式编排教材,提倡早期教育。 “三个任何”的假设: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 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翻译” (3)主张发现式学习。
行动研究产生的背景 ———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 ——反思原因:改革的研究与设计过程缺乏 一线教师的参与 ——“教师即研究者运动” ——行动研究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 (20世纪前半期) 主要特点: 4.整体取向成为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5.跨学科研究渐成风尚,并强调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学化”。 6.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