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17 Views
乙型肝炎医学常识. 一、危害与传播. 全世界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概况. 我国 HBV 感染流行现状. 我国是 HBV 感染的 高流行区。 我国 HBV 感染率概况为: 抗 HBc 及/或抗 HBs 阳性:60% 非感染人群:26% 慢性乙型肝炎:2% 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无症状 HBV 携带者:10% 表面抗原阴性的慢性无症状 HBV 携带者:2%. 资料来源: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二版. 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比引起艾滋病的 HIV 病毒强100倍
E N D
我国HBV感染流行现状 •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区。 • 我国HBV感染率概况为: • 抗HBc及/或抗HBs阳性:60% • 非感染人群:26% • 慢性乙型肝炎:2% • 表面抗原阳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10% • 表面抗原阴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2% 资料来源: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二版
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 •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比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强100倍 • 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造成乙肝慢性化,后者继续发展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 • 乙型肝炎是世界上第九大致死原因。
乙肝传染源 • 各种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携带者均为传染源。 • HBV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在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故仍以经血传播为主。 • HBsAg携带者常无症状,不易被发现,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 传染性的强弱与病毒的复制状态有关。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AN阳性者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血液传播、 (输血、血制品、 医疗器械等) 母婴 传播 日常生活 (伤口、共用刀具、消化道粘膜破损或溃疡等) 性传播
澄清对传播途径认识的误区 • HBV并不经口途径传播。依据是: • HBV不随粪便排出,除非有消化道出血者。 • 试验证明:污染HBsAg阳性血液的粪便保存数日后HBsAg即转阴。 • 未见有经水、食物污染而引起的乙肝暴发流行。 • 蚊、臭虫等吸血昆虫在HBV传播中的作用尚无确实的证据。
高危人群 • 母亲是HBV感染者的婴儿 •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 • 吸毒者 • 监狱犯人 • 性传播疾病病人 • 血液透析病人 • 医护人员
乙肝病毒的结构 外膜 核壳 负链DNA 正链DNA
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 传染性HBV 病毒颗粒 传染性HBV 病毒颗粒 HBsAg 包膜 DNA 聚合酶 部分双链 DNA 逆转录酶 负链DNA 包裹后的前基因mRNA A(n) cccDNA mRNA 肝 细 胞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反应。 •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急性乙肝 •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慢性乙肝 •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体“和平共处”乙肝病毒携带者
HBV感染者的可能转归 13岁 25-30岁 425岁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低下 慢性 识别病毒 清除病毒 反复清除 乙肝 幼年 感染 免疫功能正常 肝纤维化 终生不识别 病毒清除 肝硬化 失代偿性肝硬化 肝癌 终生携带 e抗原/e抗体 无症状 血清转换 无体征 产生s抗体
正常肝脏 肝炎病变肝脏
正常肝细胞 肝炎导致肝细胞损害
HBV感染者应该检查的项目 • 肝功能(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 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 ※ HBV-DNA ※两对半: 抗原 抗体 外膜 ——————HBsAg HBsAb 核壳分泌蛋白—— HBeAg HBeAb 核壳结构蛋白——HBcAb •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ALT的意义 • 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时,ALT就会从肝细胞内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升高,因此ALT升高是判断肝细胞损害的一个敏感指标。 • 但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其它类型的肝炎或肝脏疾病,ALT也会升高。
病毒感染标志物 抗原 抗体 外膜 HBsAg HBsAb 核壳分泌蛋白 HBcAg HBcAb 核壳结构蛋白 HBeAg HBeAb DNA HBV-DNA
常规检测的HBV血清标志物的基本解释 HBsAg HBV感染,但未必是急性肝炎或者 慢性病变活动的病原。 抗HBs感染后免疫;对疫苗的免疫应答;或HBIG的被动免疫 HBeAg反映HBV复制,有病毒血症,血液高传染性 抗HBe ALT持续正常者表示HBV低复制或不复制, HBsAg (+)血液低传染性。 ALT波动者表示病毒变异。 抗HBc低滴度表示过去感染;高滴度表示现行感染。 IgM抗HBc高滴度表示急性或近期感染; 活动性病变可出现低滴度。 来源: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二版
HBV感染后血清学表现的基本解释 HBsAg 抗HBs 抗HBc IgM抗HBc 解 释 + - - - 急性感染早期,少数 不出现抗HBc的慢性感染 + - + + 急性感染 + - + - 慢性感染 - + + - 感染恢复 - - + + 急性感染恢复过程中的窗口期 - - + - 远期感染后或HBsAg(-)慢性HBV携带者 - + - - 远期感染后、疫苗应答、 或者近期HBIG注射 来源: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二版
HBV-DNA的意义 DNA是基因,因此HBV-DNA是HBV的遗传物质,当HBV侵入肝细胞后,就会以HBV-DNA为模板,合成新的HBV颗粒并释放入血,故HBV-DNA是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意义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金标准”: • 明确诊断 • 衡量肝脏炎症活动度 • 衡量纤维化程度 • 决定治疗方案,预测药物疗效 对肝病而言 肝组织学检查是比血清ALT 更灵敏而精确的指标
急性乙肝的治疗原则 • 早发现,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忌烟酒 • 避免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 避免病情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慢性肝炎
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 • 慢性乙肝的治疗措施应包括: • 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 • 调节免疫功能——激发免疫功能,促使机体免疫细胞清除病毒。 • 心理、对症治疗——保肝、降酶。 • 目前认为,形成肝炎慢性化主要是由于病毒持续感染,且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慢性乙肝的治疗目的 • 抑制病毒复制,促进病毒清除 • 减轻肝脏炎症及坏死,促进肝细胞修复 • 阻止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 • 减少HBV相关性肝癌的发生率 •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缓解、减轻临床症状
HBV携带者的处理原则 HBV携带者 有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无症状 有症状 • 可以正常工作与生活,但不宜从事饮食和托幼工作,避免传染他人 • 定期复查ALT • 避免使用损害肝功能的药物 • 劳逸结合,合理营养,忌烟酒 • 家庭成员应注射疫苗 每3个月复查ALT是否正常 升高 正常 • 抗病毒治疗 • 对症治疗 建议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了解肝组织炎症分级程度 ≥G2级 ≤G1级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根本措施 接种对象: • 新生儿(WHO已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 • 其他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血液透析者,吸毒者、医务人员……)
管理传染源 • 加强对HBV携带者的管理,禁止献血,不宜从事托幼工作,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及分泌物污染公用物品,不共用理发刀具、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具。
切断传播途径 • 阻断母婴传播 • 加强环境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 • 避免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 防止性接触传播 • 输血管理:加强对输血员的筛查,大力提倡义务献血,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的指征。 • 防止经微量血传播的医源性感染 • 医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