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likes | 320 Views
台灣保育類動物. 班級 : 八年二班 座號 : 26 號 學校 : 新屋國中 作者 : 黃韻菱 指導老師 : 洪小龜.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保育物種. 八色鳥. 飛旋海豚. 珠光鳳蝶. 豎琴蛙. 櫻花鉤穩鮭. 台灣小黃鼠狼. 學名 : Pitta nympha 保育等級 : 珍貴稀有 lUCN: 易危. 八色鳥.
E N D
台灣保育類動物 班級: 八年二班 座號: 26號 學校: 新屋國中 作者: 黃韻菱 指導老師: 洪小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保育物種 八色鳥 飛旋海豚 珠光鳳蝶 豎琴蛙 櫻花鉤穩鮭 台灣小黃鼠狼
學名:Pitta nympha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lUCN:易危 八色鳥 是八色鶇科八色鶇屬的一種,是全面遷徙的候鳥,分布於香港、韓國、日本、汶萊、中國大陸、印度尼西亞、台灣、馬來西亞、越南和朝鮮。全球活動範圍約為1,170,000平方千米。該物種的保護狀況被評為易危。 八色鳥的平均體重約為90.2克。棲息地包括種植園、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亞熱帶或熱帶的旱林、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濕潤疏灌叢和河流、溪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朝鮮。
飛旋海豚 學名:Stenella longirostris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lUCN:數據缺乏 飛旋海豚 (Spinner dolphin, Stenella longirostris) 中文別名:長吻飛旋原海豚、長喙海豚、長嘴海豚、白肚仔,中國大陸稱為:長細吻海豚(周 1994,王 1999)。 外型特徵: 體型纖細,成年體重僅50-90公斤,長而細的吻部,幼體背鰭為鐮刀型,至成熟後逐漸趨於三角形。深灰色條紋從眼睛延伸至胸鰭,體色分三層,最上層的披肩帶為黑灰色,中間層淺灰,腹部則呈白色。成熟個體長約129-235cm體重23-80kg,雄性較雌性體型為大(Perrin 2008)。 海上辨識特徵:水面行為相當活躍,會跳出水面側身旋轉平均3-4圈後落回水中產生大水花可協助判斷其種類。飛旋海豚體型纖細,和其他幾種原海豚屬相似,背鰭較為等腰三角形,近看體色具三層。 全球分佈與生態習性:飛旋海豚是熱帶遠洋海域中最常出現的種類之一,廣泛分布於北緯30-40度與南緯20–40度之間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Jefferson 2007)。根據夏威夷海域的飛旋海豚分佈模式的研究,白天的休息棲地的選擇,主要與附近是否接近深海可覓食區,和海灣中的平均深度,海灣淺水域的比例等環境因子有關(Thorne 2012)。目前包含四個亞種:全球性的S. 、東熱帶太平洋的S. l. orientalis 及S. l. centroamericana 及東南亞的S. l. roseiventris 。原屬於第五亞種的熱帶大西洋地區性的短吻飛旋海豚 外型及行為皆相似,嘴喙較短是主要辨別特徵,日前因遺傳差異大,已將此型歸於另一種類:短吻飛旋海豚。
學名:Troides magellanus sonani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lUCN:無 珠光鳳蝶 前翅純黑色,灰色翅脈明顯且帶黃色調(雌蝶較明顯);後翅翅脈則為黑色,具黃色(在一定的角度能看到些許綠色或藍色的金屬光)斑紋(雄蝶除翅緣與翅脈外幾乎全黃;雌蝶斑紋中間則由一條黑色斑紋貫穿,且有弦月狀斑紋),翅緣黑色。頭與胸部黑色,在胸部前方有環狀紅(有些個體較偏橘色)斑,接近翅基處有紅毛;腹部呈鮮黃色,帶有黑色橫紋與斑點。雌蝶體型較雄蝶大,雄蝶後翅大部分為鮮黃色,緣部嵌有黑線,雌蝶後翅大部分為黑色。外型與黃裳鳳蝶極度相似
學名: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保育等級: 瀕臨絕種 lUCN: 極危 櫻花鉤吻鮭 鮭魚是溫帶魚類,必須生長在水溫攝氏16度以下的溪流中。而處於亞熱帶的台灣溪流,只有在1500公尺以上的河川上游,才可能找到16度的平均溫,因此,理論上台灣應該不會有鮭魚才對。櫻花鉤吻鮭原來與一般生長在溫帶的鮭魚一樣,有迴游性,會從大海朔河而上回到牠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雌魚產卵後不久就會死亡,雄魚則順河而下回到大海。魚卵在河流上游孵化後,稍長會再往下游出海,成熟後又回老家交配、產卵,如此循環不已。 大島正滿先生推論,冰河時期,台灣溪流裡的鮭魚,也是這樣來回朔河、生生不息。在大約1萬5千年前,冰河期接近尾聲,由於地殼的劇烈升降,台灣地形隆起,氣溫升高。平緩的河川變為陡峭、短急,櫻花鉤吻鮭無法生存。唯獨大甲溪上游相對上平坦的地形,保存了櫻花鉤吻鮭的生活環境。但是該溪的中、下游水溫又過高,中游在今天的谷關到德基水庫中間又形成一個小斷層,阻止了櫻花鉤吻鮭迴游大海的機會,於是櫻花鉤吻鮭遂成為「陸封性鮭魚」。因為櫻花鉤吻鮭是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的,所以也被稱為是一種「冰河孑遺生物」。
台灣小黃鼠狼 學名:Mustela formosanus 保育等級:其他 lUCN:無 為鼬科鼬屬的動物。本種為台灣的特有物種,在1969年時由台北預防醫學研究所在合歡山地區進行疾病動物媒介研究時捕捉到,但當時被當作黃鼠狼的幼體(標本現存放於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直到1997年由東海大學教授林良恭再度發現,經過外型對比、核行及行為上的判定,正式發表為新物種。 特徵 :外型和伶鼬相似,上(頭部到尾巴)為黃褐色,下方(腹部)為白色。體長幾乎和原子筆差不多,但稍微長一點,體重也不到60公克。 習性 :目前對此詳細的習性並不多,只知道台灣高山小黃鼠狼大多分布在高海拔例如合歡山這樣的地區。食性不明,只知道台灣高山小黃鼠狼會捕捉野鼠。
學名:Rana okinavana 保育等級:珍貴稀有 lUCN:瀕危 豎琴蛙 物種概述:中型肥碩,體長約4至5公分。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背部是灰褐色或深褐色,有一條明顯淺色細長的背中線直達吻端,體側有一對淺色細長的背側褶。豎琴蛙目前僅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一帶及宜蘭發現,因分佈侷限,易受干擾及傷害,2008年列為保育類。繁殖期是四月到八月。豎琴蛙雄蛙通常各自分散在水池旁的植物根部鳴叫,會挖洞,洞中有積水,雄蛙就窩在洞中鳴叫,吸引雌蛙入內交配產卵。叫聲類似撥弄琴弦的聲音「登、登、登、登」,細膩悠揚。卵成團產在水邊雄蛙挖的泥窩中,每窩約100粒卵。蝌蚪身體背部淡綠褐色,有深褐色斑點;尾長,尾鰭低。 棲地:森林環境之靜止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