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870 Views
全口义齿 相关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牙列缺失后的组织改变 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无牙颌组织结构与全口义齿修复的关系 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第一节 无牙颌与全口义齿 修复的关系. 牙列缺失后的骨组织改变. 牙槽嵴的萎缩 主要是牙槽嵴的吸收,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吸收的程度不同 . 吸收时间 吸收量及方向. 软组织的改变. 位置 丰满度 张力和弹性 其他异常. 颞下颌关节的改变. 移位 颞下颌关节疾病. 第二节 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牙槽嵴 口腔前庭 :唇系带、颊系带、颧突、上颌结节、颊侧翼缘区、远中颊角区
E N D
全口义齿 相关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 牙列缺失后的组织改变 • 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 无牙颌组织结构与全口义齿修复的关系 • 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牙列缺失后的骨组织改变 • 牙槽嵴的萎缩 主要是牙槽嵴的吸收,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吸收的程度不同. • 吸收时间 • 吸收量及方向
软组织的改变 • 位置 • 丰满度 • 张力和弹性 • 其他异常
颞下颌关节的改变 • 移位 • 颞下颌关节疾病
无牙颌的解剖标志 • 牙槽嵴 • 口腔前庭:唇系带、颊系带、颧突、上颌结节、颊侧翼缘区、远中颊角区 • 口腔本部:切牙乳突、腭皱、上颌硬区、腭小凹、颤动线、腭穹窿、翼上颌切迹、舌系带、舌下腺、下颌隆突、下颌舌骨嵴、舌侧翼缘区、磨牙后垫
口腔前庭的重要解剖标志 • 唇系带 • 颊系带 • 颧突 • 上颌结节 • 颊侧翼缘区 • 远中颊角区
口腔本部的重要解剖标志(上颌) • 切牙乳突 • 腭皱 • 上颌硬区 • 腭小凹 • 颤动线 • 腭穹隆 • 翼上颌切迹
口腔本部的重要解剖标志(下颌) • 舌系带 • 舌下腺 • 下颌隆突 • 下颌舌骨嵴 • 舌侧翼缘区 • 磨牙后垫
唇系带 • 远中切牙近中交界线的延长线上 • 口轮匝肌在颌骨上的附着处 • 切迹
颊系带 • 双尖牙牙根部 • 体口角肌的附丽处 • 切迹
颧突 • 后弓区相当于上颌第一磨牙根部的骨突 • 颊肌附丽 • 缓冲
上颌结节 • 上合牙槽嵴远端的圆形骨突 • 伸展
颊侧翼缘区:下颌后弓区,下颌牙槽骨吸收平坦时称颊棚区,义齿在此区可有较大范围的伸展,利于义齿固位和承受合力。颊侧翼缘区:下颌后弓区,下颌牙槽骨吸收平坦时称颊棚区,义齿在此区可有较大范围的伸展,利于义齿固位和承受合力。
远中颊角区 远中颊角区 咬肌前缘,颊侧翼缘区之后,不能伸展过多(受咬肌活动影响)。
切牙乳突 与上颌中切牙之间的距离相对稳定,作为排列上颌中切牙的参考标志 缓冲
腭皱 上颌硬区(上颌隆突或腭突) 缓冲
腭小凹 腭中缝两侧 义齿后缘一般 应在腭小凹后2mm 左右处
颤动线:位于软腭与硬腭交界的部位,当发“啊”音颤动线:位于软腭与硬腭交界的部位,当发“啊”音 时此区出现轻微的颤动现象,也叫“啊”线。 前颤动线:翼上颌切迹与 腭小凹连线上 后颤动线:腭腱膜与软腭 肌的连接区 后堤区:前后颤动线之间, 上颌义齿后缘的封闭区, 可稍加力。宽约2―12mm,平均8.2mm。
翼上颌切迹 翼上颌切迹 上颌结节的后部, 是上颌全口义齿两侧后缘的界限
下颌隆突 相当于 下颌前磨牙区舌侧的骨突 缓冲
下颌舌骨嵴 内斜线 缓冲
舌侧翼缘区 与下颌全口义齿舌侧基托接触的部分
磨牙后垫 位于磨牙后三角上,是下颌全口义齿后界封闭区,下颌全口义齿的后缘应止于磨牙后垫的前1∕3—1∕2处
垂直向:下和第一磨牙的合面应与磨牙后垫的1/2等高。前后向:下颌第二磨牙应位于磨牙后垫前缘。颊舌向:磨牙后垫颊面、舌面与下颌 尖牙的近中面形成一个三角 形,系和后牙的舌尖应位于此三角形内垂直向:下和第一磨牙的合面应与磨牙后垫的1/2等高。前后向:下颌第二磨牙应位于磨牙后垫前缘。颊舌向:磨牙后垫颊面、舌面与下颌 尖牙的近中面形成一个三角 形,系和后牙的舌尖应位于此三角形内
第三节 无牙颌组织结构特点 与全口义齿修复的关系第三节 无牙颌组织结构特点 与全口义齿修复的关系
无牙颌的功能分区 1. 主承托区 2. 副承托区 3. 缓冲区 4. 边缘封闭区 5. 后堤区
主承托区 • 垂直于合理受力方向的区域 • 包括:牙槽嵴顶、腭部穹隆区、颊棚区等区域
副承托区 • 于合力受力方向成角度的区域 • 包括:上下颌牙槽嵴顶的唇、颊和舌腭侧(不包括硬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