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第八單元:文學與數位科技

第八單元:文學與數位科技. 超文本文學( Hypertext Literature ). 課程名稱:通俗文學與流行文化. 【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2.5 版 授權釋出 】. 定義. 含有「非平面印刷」成分並以數位方式發表的新型文學,學術上慣稱超文本文學 ( hypertext literature ) 。. 文學創作的非平面成分運用. 動態影像 網路傳播 超文本( hypertext )互動設計 但初期超文本討論仍以針對前兩種的運用為多,此與中文互動作品的稀少有關。. 平面超文本與數位超文本.

cami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單元:文學與數位科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單元:文學與數位科技 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課程名稱:通俗文學與流行文化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2. 定義 • 含有「非平面印刷」成分並以數位方式發表的新型文學,學術上慣稱超文本文學 (hypertext literature)。

  3. 文學創作的非平面成分運用 • 動態影像 • 網路傳播 • 超文本(hypertext)互動設計 但初期超文本討論仍以針對前兩種的運用為多,此與中文互動作品的稀少有關。

  4. 平面超文本與數位超文本 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5. 書寫空間之差異 • 在「流質可塑性」(fluidity)方面:電腦書寫空間裏的文本內容架構的調整、版本的增修、檢索連結形式、動態版面等功能所展現的速度與自由度,是平面所缺乏的優勢。 • 在「網路」(network)方面:一本書的目次及索引可以將一本書由樹狀的階層架構文本(tree) ,轉變為網路(network)結構文本,則電腦是第一個能將這些網路記錄下來並呈現給書寫者和讀者的媒體。

  6. 這兩個版本的閱讀行為,除一般的「解釋功能」外,都另需求「探索功能」,較顯著的差異應是在進行「探索」或指涉(reference)動作時,平面版使用手工翻頁,數位版則可改用自動化的超連結。這兩個版本的閱讀行為,除一般的「解釋功能」外,都另需求「探索功能」,較顯著的差異應是在進行「探索」或指涉(reference)動作時,平面版使用手工翻頁,數位版則可改用自動化的超連結。 • 數位超文本的「自我組織」能力快速,完全符合視覺與記憶相輔相成的設計,降低了傳統閱讀方法所產生的理解阻力。

  7. 平面作品改編為數位版之例 • 蘇紹連〈名單之謎〉 第一版 http://ccsun.nchu.edu.tw/~garden/milo/riddle1.htm 第二版 http://ccsun.nchu.edu.tw/~garden/milo/sulien.html • 姚大鈞〈多聲部五言絕句‧覽鏡〉 http://dcc.ndhu.edu.tw/poem/tpoem/yo/quatrain.html

  8. 從〈名單之謎〉到〈多聲部五言絕句‧覽鏡〉的舉例,可明顯看到數位技術的美學向度和普及化潛力──能將多層文本(layers of texts)輕易整合到一個薄薄的表面(surface),造成多層次疊合的深度幻覺(depth),同時允許讀者的互動參與,進行制動探索。

  9. 超文本(hypertext)的互動藝術 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10. 超文本(hypertext)的互動設計 • 互動一詞的用法一向不嚴謹,以互動為主要特色之一的超文本開始流行之後,才有人嘗試加以定義,想賦予它一些固定特質,使之變成較準確的術語。

  11. 超文本與平面閱讀環境中的互動差異

  12. 超文本作為「制動文本」的一種 • 關於「制動文本」(cybertext) • 讀者對於「制動文本」可採取的四種介入形式: • 詮釋(interpretative) • 探索(explorative):典型代表即為超文本 • 設定(configurative) • 互動書寫(textonic) • 「互動書寫功能」和「設定功能」文本為最典型的制動文本

  13. 互動書寫的大眾書寫性格強烈,由於參與者品質難以控制,所以藝術性難以提高,將之視為藝術創作的討論已不多見。互動書寫的大眾書寫性格強烈,由於參與者品質難以控制,所以藝術性難以提高,將之視為藝術創作的討論已不多見。 • 互動書寫遊戲停留在大眾書寫與教學工具的層次,短期內似乎仍難以突破。

  14. 互動設計的再現/虛擬潛能 • 萊恩認為:「當代藝術與文學若要擴大讀者的創造力,應當倣傚『虛擬實境』(VR)的互動層面」(Ryan 1994, par. 22)。

  15. 莫伊指出:「數位美學的『互動』,將藝術創作的再現方式(representation), 轉換為虛擬方式(virtualization),由仿肖(resemblance)轉向模擬(simulation)……。數位美學的新面向包括互動地帶,透過這個地帶,使用者在藝術再現空間中的進出,得以模擬或投射出他們自己的虛擬想像、幻想、和記憶」(Murray, par. 1)。

  16. 超文本雖暫時無法達到虛擬實境的互動層級,但從既有的互動範例不難窺見美學新曙光。超文本雖暫時無法達到虛擬實境的互動層級,但從既有的互動範例不難窺見美學新曙光。 • 對藝術關懷者而言,虛擬的藝術性是不可忽略的取向。將類似的虛擬潛能藝術化,才是藝術創作追求的方向。

  17. 再現與虛擬的範例(1/3) • 蘇紹連〈流言‧孤挺花流言〉http://blog.sina.com.tw/poem/article.php?pbgid=3187&entryid=28588&comopen=1

  18. 再現與虛擬的範例(2/3) • 蘇紹連〈風雨夜行〉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oem/mi03-21.html • 文字寫已故外公出現的夢境,與移動的黑白影像搭配演出,或說文字與圖案相互對映,整體意象的經營非常成功。到此為止,這些藝術成就仍屬再現模式的討論範圍,真正與虛擬有關的巧思則落在畫面上的狂風設計,由讀者操控風雨漫天揮灑的效果。

  19. 再現與虛擬的範例(3/3) • 蘇紹連〈小丑〉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oem/mi03-10.html • 蘇紹連〈詩人總統〉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oem/mi03-36.html • 蘇紹連〈蜘蛛〉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oem/mi03-40.html

  20. 「互動即控制」? • 互動只是另一種操控的形式嗎? • 作者的書寫已獨立為一組符號,閱讀變成讀者與符號之間純粹的溝通行為,無需回歸到作者本人或其書寫意圖去獲得最終的詮釋版本。

  21. 在數位環境中添入互動功能,用以強化使用者的參與感或融入程度,是虛擬創作相當重視的一環。在數位環境中添入互動功能,用以強化使用者的參與感或融入程度,是虛擬創作相當重視的一環。 • 論者突顯互動環境的控制議題,或可提醒創作者對控制層次的拿捏,但以片面理由否定互動藝術,思慮並不周延。

  22. 超文本作品網站與範例 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23. 須文蔚:觸電新詩網  http://dcc.ndhu.edu.tw/poem/index01.htm Ex: • 〈追夢人〉(互動詩) • 〈 把詩句刻在波動的湖面〉(JAVA與動畫)

  24. 蘇紹連:FLASH超文學 http://poetry.myweb.hinet.net/flashpoem/index.html Ex: • 〈困獸之鬥〉(flash) • 〈生死戀〉(flash)

  25. 李順興:歧路花園  http://benz.nchu.edu.tw/~garden/garden.htm Ex: • 李順興:〈美麗新文字〉之〈玻璃杯跳桌〉(flash)

  26. 姚大鈞、曹志漣:妙繆廟 http://www.sinologic.com/webart/menu.html Ex: • 姚大鈞:〈龍安寺‧枯山水對坐-贈恆實法師〉(flash)

  27. 關於超文本作品的定位與閱讀 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28. 超文本:一種「新」文類的誕生? • 須文蔚〈網路詩的破與立〉:以「跨越界線」的多媒體整合作為新文類的主要特質。 • 林淇瀁(向陽)〈流動的繆思〉:「從文本的新形式來看……,它有別於平面媒介的文本,運用了新科技,配合以HTML、ASP、GIF、JAVA、FLASH等程式文本為基礎所創作出的超文本……」

  29. 但仔細推敲,其中個別媒材的表現形式,以及整合之後的形式,美學與風格仍難脫傳統文字與影像藝術的舊習。但仔細推敲,其中個別媒材的表現形式,以及整合之後的形式,美學與風格仍難脫傳統文字與影像藝術的舊習。 • 這些作品的視覺性強烈,內容品質也達到一定水準,但單就形式創新而言,層次仍難脫既有影像語法的陰影籠罩。

  30. 此「新」文類的新不在形式,而在於… • 「通用型媒體機器」(universal media machine)所開啟的新創作環境 • 數位媒材新質感的開發 • 上述環境所帶動的新整合創作氣象

  31. 傳統閱讀vs.制動閱讀 • 傳統閱讀方法並不完全適用於需求制動操作的超文本作品。 • 超文本也可能發展出無窮的解釋空間,其可能性,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是來自非「傳統美學的因素」,制動形式美學因素是其中一種,常見的有造成多向閱讀的超連結設計,以及不同的超文本形式。

  32. 超連結以及聯想性設計,讓多向文本的美學向度擴張,創意的表現形式讓一篇內容老套的故事脫胎換骨。超連結以及聯想性設計,讓多向文本的美學向度擴張,創意的表現形式讓一篇內容老套的故事脫胎換骨。 • 拿線性閱讀美學尺度衡量超文本的多向美學時,選擇其中一路徑做線性閱讀似乎是「相當單調與封閉」,但若把閱讀過程中,連結選擇之後的得失矛盾感、聯想性連結名稱所造成的選擇猶豫等等超文本美學因素考慮進來,超文本閱讀實是具繁複與開放性的。

  33. 結論 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34. 早在1997-1998年,曹志漣便以其「上網一年半後的感想心得」寫就了〈虛擬曼荼羅〉一文,文中對網路文學的創作提出批判,並試圖藉此探索文學創作在虛擬世界中的新方向。早在1997-1998年,曹志漣便以其「上網一年半後的感想心得」寫就了〈虛擬曼荼羅〉一文,文中對網路文學的創作提出批判,並試圖藉此探索文學創作在虛擬世界中的新方向。 • 十年後的今天,網路世界依然持續擴張,在這個網路是日常交易平台、部落格即是商品;網路為稿紙、人人皆作家的時代裡,如何巧妙運用網路寫作吸引眾人目光,進而創造個人魅力?如何在眾多網路作品裡挑選到自己所喜愛的選項?將會是身處網路世界的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35. 參考資料 • Aarseth, Espen J. (1997) Cybertext: Perpectives on Ergodic Literature.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P。 • Bolter(波爾特), J. David. (1991a) “Topographic Writing(地誌書寫): Hypertext and the Electronic Writing Space." Hypermedia and Literary Studies. Eds. Paul Delany and George P. Landow. Cambridge: MIT Press. • Bolter(波爾特), J. David. (1991b) Writing Space(書寫空間): The Computer, Hypertext, and the History of Writing.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Levy, Pierre. (1998) Becoming Virtual: Reality in the Digital Age. Trans. Robert Bononno. New York: Plenum Trade. • Manovich, Lev . (1999a) "Avant-Garde as Software." <http://www.manovich.net/docs/avantgarde_as_software.doc>.

  36. Murray, Timothy. (2000) "Digital Incompossibility: Cruising The Aesthetic Haze Of The New Media." CTheory (13 January 2000). <http://www.ctheory.com/a78.html>. • Ryan, Marie-Laure. (1994) "Immersion vs. Interactivity: Virtual Reality and Literary Theory." Postmodern Culture 5.1 (September). <http://jefferson.village.virginia.edu/pmc/text-only/issue.994/ryan.994>. • Ryan, Marie-Laure . (1997) "Interactive Drama: Narrativity in a Highly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Modern Fiction Studies 43.3: 677-707. • Ryan, Marie-Laure . (1999) "Cyberspace, Virtuality and the Text." Cyberspace Textualit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Literary Theory. Ed. Marie-Laure Ryan. Bloomington: Indiana UP.

  37. 超文本定義來源:李順興「歧路花園」網站 http://ccsun.nchu.edu.tw/~garden/a-def.htm • 林淇瀁(向陽)。(2000)〈流動的繆思:台灣網路文學生態初探〉。《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台北:萬卷樓圖書。216-234。 • 杜十三。(1997)〈論詩的「再創作」──兼談「新現代詩」的可能〉。《創世紀詩刊》。111(夏季號)。 <http://www2.cca.gov.tw/poem//PUB/ge111/054.htm>。 • 姚大鈞,李順興。(2000)〈當文字通了電─與姚大鈞談網路文學〉。Intergrams 2.2 ( 2000)。 <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01/001-yao.htm> • 李順興。(1998)〈網路詩三範例〉。《中國時報開卷版網路閱讀區》,1998/09/24。或 <http://benz.nchu.edu.tw/~garden/hyp-crit/hyp-3examples.htm>。

  38. 李順興。(2000)〈美麗新文字(Brave New Word):試論數位改編,兼回應幾個超文本文學議題〉。Intergrams: 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2.2(2000)。 < 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22/022-lee.htm>。 • 李順興。(2001)〈文學創作工具與形式的再思考──以中文超文本作品為例〉。 Intergrams: Studies i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3.2(2001)。<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032/032-lee.htm >。 • 須文蔚。(1998)〈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觸電新詩網》。<http://www2.cca.gov.tw/poem/art/a/cyberverse/index.htm>。 • 須文蔚:觸電新詩網  http://dcc.ndhu.edu.tw/poem/index01.htm • 蘇紹連:FLASH超文學 http://poetry.myweb.hinet.net/flashpoem/index.html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