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7

专题九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专题九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重点: 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难点: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关于法律你知道多少 ?. 课程导入. 案例: 1 、贵州某地弟杀哥,家人及邻居认为是自家私事,他人不应过问也没报案,实为故意杀人。 2 、一父将顽皮之子捆绑悬于屋梁,令其思过,三小时后父归家发现子已死,其父虽有失子之痛但不认为是违法,实为过失致人死亡。 提问:根据上述案例请同学们 谈谈感受和认识?.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专题九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九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2. 重点: 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难点: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 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3. 关于法律你知道多少? 课程导入 案例: 1、贵州某地弟杀哥,家人及邻居认为是自家私事,他人不应过问也没报案,实为故意杀人。 2、一父将顽皮之子捆绑悬于屋梁,令其思过,三小时后父归家发现子已死,其父虽有失子之痛但不认为是违法,实为过失致人死亡。 提问:根据上述案例请同学们 谈谈感受和认识?

  4. 一、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法律的规范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5. (一)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廌(zhi) (甲古文、金文) 一种能“治狱”、“别曲直”的独角神兽,“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

  6.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的。 •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制定 案例:成某与马某离婚、马某拒迁成小某的户籍一案。 “看黄碟”夫妇获赔偿案 创制 认可

  7.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是整体意志而非个人意志。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8.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在一个社会中,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性质和内容的法律。人类社会相应产生了四种类型的法律。

  9. (二)法律规范的作用 ●指引作用 ● 预测作用 ● 评价作用 ● 强制作用 ● 教育作用

  10. 指引作用是法律的首要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 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地行为,合法地从事社会生活。 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义务性指引。 1、指 引 作 用 2、预 测 作 用 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 3、评 价 作 用 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不仅包括判断人们行为是否合法,而且可以衡量其行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

  11. 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它作用的保障。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它作用的保障。 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 制裁的形式:宪法中的对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弹劾、罢免等;民法中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支付违约金等;刑法中的管制、拘役、有(无)期徒刑、死刑等。 4、强 制 作 用 5、教 育 作 用 教育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教育的三种方式: • 通过学习和了解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的法律制裁;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 案例 :从几例消费者维权案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

  1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呢?

  13.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什么是法律体系? □什么是法律部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框架?

  14.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框架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它由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程序法等法律部门组成,到2010年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5. 宪 法 行政法 民商法 经济法 刑法 程序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6. 经济法—宏观干预经济的法律 • 《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 •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公司法》; •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广告法》等; • 《劳动法》、《保险法》等。

  17. 程序法—解决争议、保障诉讼权利 • 《行政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18. 什么是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它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的运行 如图示: 立法 守法 执法 司法

  19. 什么是立法 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1、法 律 制 定

  20. 我国的立法程序 公布法律 提出法律议案 审议法律议案 通过法律

  21. 2、法 律 遵 守 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

  22. 3、法 律 执 行 如果法律不能被执行,那就等于没有法律。  ——洛克 执 法

  23. 2003年,嘉禾珠泉 商贸城开发公司承包了 当地商贸城的建设项目。按照开发商给出的 条件搬迁,为了让工 程范围内的1100户居民 迅速迁出,嘉禾县创造 性地推出了“四包”“两停”政策。 案例:震惊全国的嘉禾滥用行政权利事件

  24. 8月7日,嘉禾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嘉办字[2003]136号文”(下称“136号文”),要求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好珠泉商贸城拆迁对象中自己亲属的“四包”工作。8月7日,嘉禾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嘉办字[2003]136号文”(下称“136号文”),要求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好珠泉商贸城拆迁对象中自己亲属的“四包”工作。 所谓“四包”是指,包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拆迁补偿评估工作、签订好补偿协议、腾房并交付各种证件,包协助做好妥善安置工作,不无理取闹、寻衅滋事,不参与集体上访和联名告状。“两停”是指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将被暂停工作、停发工资,甚至是被开除或下放到边远地区。

  25. 法律适用又叫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使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4、法 律 适 用

  26. 司法的基本要求 • 正确 • 合法 • 及时 • 公正 • 合理

  27. (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8. 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1、“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29. 区别: 法制legal system 法律制度的总称。 它只是一种制度工具,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国家中。 法治rule of law 法律的统治。 它反映了一种价值目标与人文关怀,追求公平正义,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价值观、原则和精神。

  30. 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要求完备法制,加强法制建设。

  31.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32. 2、依 法 治 国 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国家,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且也应该成为实行法治的国家。 在走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途中,我们国家既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过深刻的教训。

  33.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34.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案例:延安黄碟事件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5. 二、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怎样的法治观念呢?

  36. 导入新课 • 案例1:2008年初火车票涨价实行了听证制度,与此同期,年初昆明海埂大坝延线禁止停车的规定被取消; • 案例2:在“一个馒头”引发的纠纷中,胡戈拥有了大部分人支持的“大众权利”(即鼓励和支持此种恶搞行为),而陈凯歌拥有法律上的知识产权; • 案例3:深圳市某公安分局“以被害人再次遭强奸为条件抓捕嫌犯”; • 案例4:苏格拉底的慎重; • 案例5:一母亲由于贫穷,亲手将自己病危的小孩杀害,一审法官认定该母亲不接受刑法处罚; 以上几个案例都是现象,请同学们试着分析它们分别反映了法治建设中的哪些现象?

  37. “民主”一词最早来源于古罗马,是“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的合称,意为“人民的权利”。民主是法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法制是实现民主的制度载体,只有在法律制度中体现出民主,才有实现民主的可能。因此,民主与法制观念是从立法的角度,要求法治建设中的立法者,应当以民主为理念,以实现人民的权利为宗旨,制定体现人民权利的法律制度。“民主”一词最早来源于古罗马,是“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的合称,意为“人民的权利”。民主是法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法制是实现民主的制度载体,只有在法律制度中体现出民主,才有实现民主的可能。因此,民主与法制观念是从立法的角度,要求法治建设中的立法者,应当以民主为理念,以实现人民的权利为宗旨,制定体现人民权利的法律制度。 人大代表行使表决权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38. 什么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 是为或要求他人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资格。 法律义务: 是法律关系主体依法应当或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责任。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39.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 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 • 地履行义务。 •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 • 平等 • 平等地受法律保护或受 • 法律追究和制裁 如何理解 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40. 三 、加强法律修养,维护法律权威 提问:当你面临以下情境时,你会如何选择: 1.当你自行车(或手机)被盗时,你会如何处理? 2.当你在商店接受服务时,被售货员漠视时,你会如何处理? 3.当你好不容易抓到偷你钱包的小偷时,你会如何处理? 4.当你听到你家人犯罪的行为时,你会如何应对?

  41.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 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请看: 今日说法《萝卜怎么办》

  42. (二)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 讲法律 • 讲证据 • 讲程序 • 讲法理

  43. 讲法律就是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问题。讲法律就是首先要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问题。 合法 宪法 ——违宪责任 行为 刑法 ——刑事责任 违法 民法 ——民事责任 行政法 ——行政责任 1、讲法律

  44. 2、讲证据 讲证据就是要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事实。 证据的特征: 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

  45. 3、讲程序 讲程序就是要从法律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问题。 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方式和过程。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 程序公正是保障实现个案实体公正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46. 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 4、讲法理 • 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 • 理由必须是公开的; • 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 依据; • 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 的说服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