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88 Views
101.12.27. 台灣教育體制史. 指導老師:黃靖嵐. 組員 : 馮家欣 、胡庭 瑄. 荷蘭統治 明鄭與清朝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連橫 - 台灣通史序文. 台灣故無史也 荷人起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 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 荷蘭統治期 1624~1661. 宗教傳播:首先開始的傳教地區為 「 新港社 」 。 宗教教育制度化:在新港社開辦了台灣史上第一所學校。 共通語言:由牧師教授開始初等識字教育,以新港語做為學校的教學語言。 編輯: 新港語的「馬太福音」、「法包蘭語彙」等,成為後來學者研究原住民語言的依據。
E N D
101.12.27 台灣教育體制史 指導老師:黃靖嵐 組員:馮家欣、胡庭瑄
荷蘭統治 • 明鄭與清朝 • 日治時期 • 中華民國時期
連橫-台灣通史序文 • 台灣故無史也 • 荷人起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 • 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
荷蘭統治期1624~1661 • 宗教傳播:首先開始的傳教地區為「新港社」。 • 宗教教育制度化:在新港社開辦了台灣史上第一所學校。 • 共通語言:由牧師教授開始初等識字教育,以新港語做為學校的教學語言。 • 編輯: 新港語的「馬太福音」、「法包蘭語彙」等,成為後來學者研究原住民語言的依據。 • 台灣屬於殖民地,教育是為了教民以為隸
明鄭與清朝1661~1895 • 明鄭時期 • 清朝統治時期
明鄭時期1661~1683 • 興建聖廟:1666年,台灣首都承天府建造全台灣第一座孔廟 • 建立太學:於孔廟左廂內設置太學,即今該地全台首學由來,全台灣第一所由官方出資興辦的求學場所,名字稱為官學,又稱為儒學。 • 仿照明朝制度:設六部及學校推動文教制度 • 反清復明之基地?
清領時期1683~1895 • 初期:消極政策-防治明鄭反清思想 • 延續明朝規制-科舉 • 1683年清朝在台灣設立第一所名為「西定坊書院」的教育場所 • 1704年設立真正具有漢人傳統的的書院,則是台南崇文書院 • 後期:積極治理-劉銘傳為巡撫時期 • 由移墾社會轉為文治社會 • 行業多世襲:職業教育無發展空間
台灣第一所書院 “崇文書院” 就在這排店舖後
日據時期1895~1945 • 全面厲行國語-日語 • 加強推行皇民化政策 • 延用科舉選台籍為低階層之官員 • 實施兒童義務教育 • 設師範學校並附設小學及編輯教科書 • 設小學校並於師範學校加設農、工業科目 • 積極發展農工業使得職業教育開始發展
設於台北市林芝山岩惠濟宮內的國語傳習所 即今日士林國小的前身
為加強理蕃事業,使原住民能歸順日本政府,因此相當重視對原住民的教化,而設置「蕃童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皆由官方出資免費讓原住民兒童入學為加強理蕃事業,使原住民能歸順日本政府,因此相當重視對原住民的教化,而設置「蕃童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皆由官方出資免費讓原住民兒童入學
1899年設立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專門招收台灣人子弟 實以醫學教育 修業五年 今日[台灣大學醫學院]
「台中中學校」日治時期第一所專收台灣人的 中等學校 [高級中學] 即今日台中一中
國民政府遷台1949後 • 光復初期 • 動員戡亂時期 • 解嚴後
光復初期 • 去日本皇民化,脫離日本殖民教育制約 • 改行我國學制,分初高兩級修業年限各三年-「三三制」 • 教育權集中 • 推廣國語教學禁止日本語 • 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國文、國語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反共抗俄 延長國民教育年限:1968年實施九年國教 國民中小學普及:學校及學生就學率增加 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 • 動員戡亂時期
教育行政:中央集權鬆綁 1993國小建構式數學 1998九年一貫課程總綱要 以七大學習領域取代過去的分科學習 開放教科書市場:一綱多本 師資培育 多元入學方案 • 解嚴後
戰後台灣教育特色 • 國民教育的普及與延長 • 高中和高職教育的變遷 • 質量失衡的高等教育發展 • 留學教育的開放 • 終身學習教育的推廣
參考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5%99%E8%82%B2 • 台灣大百科全書 •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793 •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604 • http://foxtalk.blogspot.tw/2008/04/blog-post_30.html •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62/tony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