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競爭策略

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競爭策略.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 董事長 黃欽榮 二○○六年三月. 大 綱. 壹、前言 貳、台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 參、政策目標 肆、產業輔導策略與措施 伍、結語. 壹、前言    台灣過去農業發展成功的經驗為我國經濟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但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農業產值比重逐年下降。台灣農業受限於小農制度,較不具規模經濟,加以土地、勞力等高成本之生產資源,影響競爭力之提升,加入WTO後,國產農產品更面臨來自國外及大陸農產品的激烈競爭壓力,產業發展面臨困境。.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競爭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競爭策略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 董事長 黃欽榮 二○○六年三月

  2. 大 綱 壹、前言 貳、台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 參、政策目標 肆、產業輔導策略與措施 伍、結語

  3. 壹、前言    台灣過去農業發展成功的經驗為我國經濟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但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農業產值比重逐年下降。台灣農業受限於小農制度,較不具規模經濟,加以土地、勞力等高成本之生產資源,影響競爭力之提升,加入WTO後,國產農產品更面臨來自國外及大陸農產品的激烈競爭壓力,產業發展面臨困境。

  4. 台灣農業真的不具競爭力嗎?借鏡西歐的荷蘭,其土地資源並不豐富,勞力成本高於我國數倍,且先天的氣候條件不好,29萬的農業人口只占全國人口6%,卻能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農業出口國,乳製品、雞蛋、豬肉、馬鈴薯、花卉的出口長期居世界第一。她是如何做到的?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荷蘭能,台灣不能?」台灣農業真的不具競爭力嗎?借鏡西歐的荷蘭,其土地資源並不豐富,勞力成本高於我國數倍,且先天的氣候條件不好,29萬的農業人口只占全國人口6%,卻能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農業出口國,乳製品、雞蛋、豬肉、馬鈴薯、花卉的出口長期居世界第一。她是如何做到的?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荷蘭能,台灣不能?」

  5. 荷蘭農業的成功發展經驗,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於其產業能以市場為導向,透過不斷的創新與研發,在生產專業知識、管理技術、行銷技術及環境保護制度等各方面發揮競爭優勢,成為國際行銷的最佳後盾。反觀我國農業部門以往著重於生產導向之技術革新與產銷失衡之處理,相對忽略市場需求的變化,使得部分台灣農產品即使品質優良,卻無法拓展市場,難以發揮本土農業的競爭優勢,不利市場競爭與產業之永續發展。如能借鏡荷蘭的經驗,台灣農業即使資源條件不佳,面臨嚴峻之挑戰,仍有機會走出困境成為具競爭力的產業,關鍵即在於我國是否能掌握競爭優勢,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之農業產銷體系。荷蘭農業的成功發展經驗,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於其產業能以市場為導向,透過不斷的創新與研發,在生產專業知識、管理技術、行銷技術及環境保護制度等各方面發揮競爭優勢,成為國際行銷的最佳後盾。反觀我國農業部門以往著重於生產導向之技術革新與產銷失衡之處理,相對忽略市場需求的變化,使得部分台灣農產品即使品質優良,卻無法拓展市場,難以發揮本土農業的競爭優勢,不利市場競爭與產業之永續發展。如能借鏡荷蘭的經驗,台灣農業即使資源條件不佳,面臨嚴峻之挑戰,仍有機會走出困境成為具競爭力的產業,關鍵即在於我國是否能掌握競爭優勢,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之農業產銷體系。

  6. 貳、台灣農業產業發展方向    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台灣農業為突破發展困境,需針對各主要產業詳細分析其發展的優勢與劣勢,了解外在環境面臨之機會與威脅,藉此釐清產業之發展方向與定位,從而定出競爭策略。

  7. 以市場行銷的角度而言,我國各主要農漁牧產業可依其條件分為「內需型」及「外銷型」產業(詳如附表)。「內需型」產業係以內銷市場為主,外銷為輔,較易受到進口農產品之影響,價格亦較不穩定,這類型產業之發展方向在於轉型升級,以維持或擴大本國市場佔有率,在經過適當產業輔導,及獲海外市場認同後,亦可爭取擴大外銷機會。例如椪柑、柳丁、食用玉米、毛豬、肉雞、牛乳等產業,面對國外或大陸農產品之競爭威脅,仍具有相當之防禦能力,策略上宜加強市場區隔,以維持國內市場之穩定。此外,具有吉園圃標章蔬菜、新興菇類、有機米等,亦都有拓展國內市場之潛力。

  8. 「外銷型」產業係指目前已有出口實績,或具外銷潛力者,這類型產品的發展宜整合擴大經營規模,加強拓展外銷市場。例如,農糧產品之熱帶水果(蓮霧、芒果等)、花卉(蝴蝶蘭、文心蘭等)及種苗,水產品之台灣鯛、海鱺以及水產種苗,畜產品之種畜禽及畜禽加工品等。

  9. 附表 農業個別產業發展方向

  10. 參、政策目標 無論個別產業要發展為「內需型」或「外銷型」產業,都必須建立市場導向之產銷體系,透過推動農業核心知識的運用,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針對農業產品或服務,由研發至消費者各階段的產銷活動,加以規劃、執行與管理,創造競爭優勢,以拓展國內外市場,提高農民收益。同時應強化農業產銷組織之體質,促進其企業化,運用同業與異業策略聯盟的方式帶動產業發展,並因應綠色環保趨勢,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注重與大自然的和諧共存,達成「以市場為導向,建立永續發展的農業產銷體系」之政策目標。該目標之內涵如次:

  11. 一、發展具有「優種」、「優產」、「優質」三優競爭力之高附加價值農漁畜產品。一、發展具有「優種」、「優產」、「優質」三優競爭力之高附加價值農漁畜產品。 二、建立「服務好」、「產品好」、「口碑好」三好運銷服務體系。 三、營造兼具「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功能之永續農業產業。

  12. 肆、產業輔導策略與措施    我國已加入WTO,因應農產品市場加速開放,消費者需求與運銷通路多元化等外在環境的威脅或機會,除對部分具有糧食安全、生態保育及文化傳承功能的產業,仍予以適當保護外,其餘農產品須儘量由市場競爭力決定產業發展。策略上則是要跳出以成本和別人競爭的窠臼,改以差異化和高價值作為競爭策略,提供顧客更好的產品品質、更佳的產品功效、更貼心的服務及更具口碑的品牌。也就是台灣農業產業必須朝向市場導向升級,要從低成本競爭轉型至提供獨特的商品和服務的競爭。

  13. 農漁畜產品種類繁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宜集中資源發展重點產品。茲依據競爭力分析之結果,分就內需型及外銷型農產品選取「旗艦產品」,各項產品應以市場為導向,設定產業發展定位,自研發、生產與行銷各個層面,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標,並具備核心競爭能力,訂定各「旗艦產品」之市場導向產銷體系方案。農漁畜產品種類繁多,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宜集中資源發展重點產品。茲依據競爭力分析之結果,分就內需型及外銷型農產品選取「旗艦產品」,各項產品應以市場為導向,設定產業發展定位,自研發、生產與行銷各個層面,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標,並具備核心競爭能力,訂定各「旗艦產品」之市場導向產銷體系方案。 同時政府在總體面應強化基礎建設、健全相關法令與制度,並就產業調適過程中帶動之農地與人力資源的有效移轉採取配套措施,以建立促進產業發展之產銷環境。

  14. 茲綜合產業輔導策略與措施如后: 一、輔導缺乏競爭力產業轉型,促進資源有效利用    針對部分產業生產成本較高、品質不佳,在貿易自由化、行銷多元化之競爭威脅下,未來發展機會不高、競爭力較弱的產業,政府應協助降低該等產業所受之衝擊並輔導產業轉型,以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策略上宜依據產業條件,輔導其轉作、休耕或停養、造林,或協助其轉型朝向具有競爭力的初級農業、二級加工業或三級休閒農業發展,具體策略如下:

  15. (一)調整生產結構,輔導低效率產業減產 1.配合稻米減產,加強辦理「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辦理輪作、休耕,並推動輪流休耕。 2.針對已無產業發展空間作物,輔導短期作物縮小栽培面積,長期作物獎勵廢園造林。 3.輔導不具經濟規模或競爭力之畜禽業者離牧。 4.辦理減船及休漁措施,以紓解過漁,俾漁業資源生息,並調整漁業產業結構。

  16. (二)改善經營結構,促進低競爭力產業轉型 1.農糧作物轉型 (1)輔導稻米產業提升競爭力,加強品種改良與推廣、品質分級制度的建立與落實、輔導品牌建立與行銷,由策略聯盟整合區域性產銷、推出共同品牌,並推動集團栽培以降低成本。 (2)輔導不具競爭力農耕產品轉作具競爭潛力之其他作物。 (3)開拓具地方特色之農產加工品。 (4)輔導轉型經營觀光農園等休閒農業。

  17. 2.水產品轉型 (1)輔導水產養殖業轉型為科技及精緻 型養殖漁業。 (2)發展結合休閒、生產之沿近海漁業。 3.畜產品轉型    輔導不具經濟規模之畜禽業者整合,擴大養殖戶飼養規模,提昇經營效率。

  18. (三)調整資源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1.規劃農業土地有效利用 (1)落實農業用地變更審議規範,藉由放寬農業用地變更使用限制及簡化農業用地變更審查程序,有效調整農業用地之使用,並縮短農業用地變更使用時程。 (2)規劃農地釋出之短中長期政策,在國土整體規劃原則下有秩序地釋出農地,並兼顧農業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

  19. 2.輔導農業勞動力轉型或轉業 (1)輔導願意從農之農村青年學習現代化與科技化之農業專業技術與經營管理技能,提供家禽、畜牧、花卉、果樹、蔬菜、特作、休閒農業、加工,以及其他資訊與行銷管理等類別之訓練課程。 (2)配合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擬轉業農民農業外第二專長訓練機會,儲備農業外專長能力,輔導與獎勵結訓者參加職業證照考試,並提供轉業協助;核發中長期職業養成訓練者生活津貼,增加訓練誘因與成效;提供轉業創業貸款,協助轉業創業。

  20. 二、改善農業產業體質,建立具競爭力之優質產業二、改善農業產業體質,建立具競爭力之優質產業     針對具有競爭潛力之產業,在生產面應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並強化農業產銷組織,以建立具競爭力之優質產業。其相關策略如後:

  21. (一)推動市場導向的研發與管理制度,提升   產品品質 1.健全研發與管理法令、制度 (1)健全種苗管理法令制度,逐步擴大新品種權利登記保護種類範圍。 (2)建立優質種苗、種畜禽、水產種苗供應體系及認證制度。 (3)推動農漁畜產品品質認證標章制度,落實「危害分析重點管制制度(HACCP)」,加強農民安全用藥、藥物殘留監控,及衛生檢查工作,逐步建立各類農漁畜產品的生產履歷制度,以確保農漁畜產品安全衛生。

  22. 2.加強農業科技研發與應用 (1)配合市場需求,加強品種及技術改良,輔導農民應用各農業試驗場所研究開發之新品種、新技術。 (2)加強多樣化與即食性加工食品之開發與應用。 (3)加強農民品質管理教育訓練,辦理異業觀摩及標竿學習,導入新式生產科技,應用設施生產、環控技術生產,控制品質。 (4)鼓勵發展有機農業,加強改進生產資材及栽培技術,以生產清潔、自然、安全優質農產品。

  23. 3.掌握消費者需求與資訊 (1)強化產銷資訊之蒐集與分析研判功能,建立依消費需求計畫生產之模式,健全產銷調節機制,促進供需平衡。 (2)調查消費者需求與資訊,了解消費者對農產品之消費習性與偏好,以及對品質的要求與價格的接受度,作為產銷政策訂定之參考依據。

  24. (二)改善生產環境與技術,降低生產與處理成本(二)改善生產環境與技術,降低生產與處理成本 1.強化農業基礎建設與設施 (1)改善農路等基礎建設及產銷設施,便利農村生產資材與產物運輸。 (2)興建內、外銷專用集貨場,建立內、外銷分級包裝作業規範,以提昇作業效率。 (3)提供優惠農業貸款,協助農民改善生產集運設施,以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4)強化農業資訊網路基礎建設,建構農業資訊社群網絡,促進農業產銷組織經營管理資訊化。

  25. 2.加強資訊與農業技術運用,提昇生產效率 (1)推動農漁畜產品生產自動化、機械化。 (2)輔導改進農漁畜產品生產作業流程、技術。 (3)改進土壤肥力,加強病蟲害共同防治。 (4)加強農產品採收後處理技術及貯運技術。 3.擴大經營規模,降低資源成本 (1)規劃整合農產品產區,建立最適經濟規模。 (2)推動統合經營制度,建立產、製、銷一元化之經營體系,降低畜禽產品產銷成本。 (3)輔導生產資材共同採購,平抑或穩定生產資材成本。

  26. (三)強化生產者組織與產銷聯盟,發揮規模與 綜合效益 1.輔導優質農業產銷班 (1)修訂「農業產銷班輔導辦法」:全面整理現有產銷班資料庫,運用產銷班評鑑制度,建立汰除運作不良產銷班的機制,並推動產銷班組織運作與產銷經營績效資訊化。 (2)培育優質產銷班作為發展產業與策略聯盟的基礎:設計產銷班系列教育訓練課程,培養組織運作團隊,強化生產與品質管理、財務管理、資訊蒐集與分析、行銷計畫與策略規劃等能力。

  27. 2.推動策略聯盟,整合資源 (1)持續推動農業重要產業及物流、加工、貿易策略聯盟,並發展異業聯盟,整合由產至銷各階段資源。 (2)建立契約供銷、產品規格化、縮短產銷流程等策略聯盟。

  28. 三、強化農產品行銷服務體系,滿足消費者需求三、強化農產品行銷服務體系,滿足消費者需求 國內農產品產銷成本相對偏高,惟有強化行銷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方能與進口農產品相抗衡。在強化農產品行銷方面可分為「產品」、「流通」、「促銷」及「價格」等四個面向的策略:

  29. (一)產品策略 1.建立品牌 (1)加強安全用藥吉園圃認證標章之推廣,強化CAS標誌產品之品質保證及擴大辦理CAS認證產品,逐步建立重要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確保農產品品質衛生安全,增加消費大眾對本國農產品信心。 (2)選擇具有吉園圃標章及具競爭性之農產品及產地,透過地區改良場輔導,建立品牌標示。 (3)建立優良國產農漁畜產品共同品牌及標誌認證制度,輔導國產農漁畜產品產銷業者改善產製流程,取得證明標章,強化取得認證之產品及廠商之查驗工作,確保產品品質及品牌信譽。

  30. 2.改進包裝 (1)在主要產地設立標準化之多功能包裝處理場,推行共選共計作業。 (2)因應市場消費需求,改善國產農產品包裝規格與設計。 (3)修訂食品標示法,強化農漁畜產品品質、風味及安全之特色,落實產品標示,並規定進口產品應標示產地來源國別,便於消費者識別與採購。

  31. 3.分級銷售 (1)高品質產品以生鮮方式銷售為原則,以獲取較高價額。 (2)不適合鮮銷規格與品質之產品,以加工、釀酒等方式提高附加價值。 4.研發推廣農產品消費多元化 (1)加強國產大宗農漁畜產品加工技術及生物技術在食品加工之研發與應用。 (2)開發多樣化、高品質、符合市場需要的農產加工品。 (3)設立消費者服務中心,針對顧客回應即時處理,了解顧客對國產農產品之滿意度及需求取向,作為行銷創新之參考。

  32. (二)流通策略 1.推行產品流通條碼化 (1)因應電子商務發展與交易環境變化需求,針對主要農產品持續推動標準化、規格化及條碼化作業,逐步引進無線頻率辨識(RFID)物流管理系統。 (2)輔導產地供貨單位與批發市場建立條碼供應及進貨調配體系,並可追蹤生產者掌控品質。

  33. 2.建立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體系 (1)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加速健全交易制度,提昇作業效率及服務品質。 (2)設立農產品標準化、包裝處理及倉儲中心。 (3)推動肉品市場與肉商業者策略聯盟。 (4)於產地興建大型漁產品低溫儲運物流中心,強化保鮮、冷凍處理及活魚運輸技術,落實產地、漁船分級、小包裝政策,提高魚貨良率及鮮度。

  34. 3.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 (1)遴選農產品批發市場、供銷中心、農業合作團體或農民組織,建立示範性電子商務體系。 (2)協助農業產銷組織進行業務電子化。 (3)進行農業電子化之觀念宣導、人才培訓。 (4)輔導業界制定農產品電子化交易所需之產品規範或資訊標準。 (5)輔導聯合農產品網路商城,整合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

  35. 4.拓展多元化行銷通路 (1)整合民間連鎖零售通路業者,建立供銷合作體系,並拓展大消費戶直接通路。 (2)整合農民團體自營超市、直銷中心及民間零售通路業者,建立國產農產品之連鎖行銷網。 (3)輔導拓展電子商務、宅配等多元化通路,並配合觀光、休閒旅遊產業,強化農特產品在地行銷。 (4)推動現代化生鮮肉品之銷售,改善國產生鮮肉品之銷售通路,另採用市場滲透策略,以肉品專賣店方式在生鮮超市及量販店銷售,爭取傳統市場流失的顧客。

  36. (三)促銷策略 1.國內促銷 (1)設置三至五處大型農產品展售場,配合盛產期辦理農特產品展售促銷,並提供各縣市 依產品季節性輪流安排生產團體展售產品。 (2)透過民間公益團體及媒體宣導國產農產品特色,及新鮮健康安全之優點,鼓勵消費者多購買國產農產品。 (3)重要農產品配合上市季節透過媒體廣告促銷。 (4)與流通、超市、量販業者合作,舉辦品嚐促銷活動,並針對季節性、地方性農產品,在產季期間辦理大型展售促銷活動。

  37. 2.拓展國外市場 (1)甄選具外銷潛力之主力產品,拓展國外市場:篩選出優質且具出口競爭力產品,分別克服外銷過程中面臨之各項問題,透過國際專業行銷公司,結合全球台商組織、國內農民團體、海外超市業者及代理商,以各種有效行銷方式,針對中國大陸、日本、香港、新加坡、加拿大及美國等目標市場,辦理拓銷活動。 (2)參加國際綜合食品展及專業展:選定具出口潛力之國際農漁畜產品,針對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國、中國大陸等目標市場參加綜合性食品展覽、專業展覽或自辦展覽會。

  38. (3)舉辦海外市場台灣美食節活動:於展前邀請國外主要大型量販店、連鎖超市及百貨超市業者來台參加洽商活動,採購我優良農漁畜產品,以買斷上架方式,在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及中國大陸共同辦理台灣美食節促銷活動,並配合文化、觀光等活動以擴大活動宣傳效果。(3)舉辦海外市場台灣美食節活動:於展前邀請國外主要大型量販店、連鎖超市及百貨超市業者來台參加洽商活動,採購我優良農漁畜產品,以買斷上架方式,在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及中國大陸共同辦理台灣美食節促銷活動,並配合文化、觀光等活動以擴大活動宣傳效果。 (4)配合國產水果季節,加強辦理促銷活動:針對上海、香港、澳門及新加坡等地,於國產蔬果盛產期間,加強辦理促銷活動,以紓解國內市場滯銷壓力。

  39. (5)研擬外銷出口獎勵措施,鼓勵業者出口:研擬外銷出口獎勵措施,對直接或間接有助國產農產品外銷之農民團體、出口業者,以及國外超市業者,予以獎勵。 (5)研擬外銷出口獎勵措施,鼓勵業者出口:研擬外銷出口獎勵措施,對直接或間接有助國產農產品外銷之農民團體、出口業者,以及國外超市業者,予以獎勵。 (6)解決出口檢疫問題:透過談判排除我農產品出口檢疫問題;加強研發以克服或提昇出口檢疫處理技術;並成立外銷市場進口產品衛生檢驗及檢疫措施之資訊查詢系統及國內食品衛生檢驗查核追蹤機制。

  40. (四)價格穩定策略 1.短期價格穩定措施 (1)針對加入WTO後最有可能受到衝擊之20種敏感性農漁畜產品(稻米、椰子、文旦柚、東方梨、柿子、香蕉、龍眼、鳳梨、落花生、紅豆、大蒜、金針、香菇、馬鈴薯、茶葉、毛豬、牛乳、家禽以及主要的沿近海與養殖水產品)施行短期價格穩定措施,於產品價格下跌至啟動門檻時,分別採行促銷、收購、輔導加工、冷藏、提供低利貸款及耕鋤廢園等救助措施。 (2)加強敏感性農產品進口量價與國內價格監控措施。

  41. 2.產銷失衡處理措施 (1)依據產銷環境變化,篩選30項較易發生產銷失衡之農漁畜產品,調整相關預擬產銷失衡處置措施。 (2)強化農委會農產品產銷預警小組職能。 (3)設置各項產品之單一窗口,透過「產銷失衡處理機制」,有效紓緩產銷失衡情況。 (4)檢討經常發生產銷失衡之農漁畜產品,調整年度產銷輔導體系與計畫。

  42. 3.受進口損害救助措施 (1)依據「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措施,並針對受進口損害或有損害之虞之農產品,得依不同損害程度,採取不同之救助措施。 (2)因應加入WTO農業產銷環境之變化,修訂「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提升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措施之作業時效,並加速累積救助基金。

  43. 伍、結語 台灣在加入WTO前的農產品生產總值,1999年為3,915億元,2000年為3,638億元,2001年為3,527億元,三年平均為3,693億元;加入WTO後,2002年為3,505億元,2003年為3,579億元,2004年為3,865億元,三年平均約為3,650億元。概言之,加入WTO後農產品生產總值平均一年減少43億元。

  44. 雖然WTO新回合農業談判至今尚未達成協議,但繼續降低關稅、開放市場以及減少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是必然的趨勢,且國內自2005年起取消豬腹脅肉、豬雜碎及雞肉的關稅配額,台灣農業又面臨另一波的衝繫。雖然WTO新回合農業談判至今尚未達成協議,但繼續降低關稅、開放市場以及減少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是必然的趨勢,且國內自2005年起取消豬腹脅肉、豬雜碎及雞肉的關稅配額,台灣農業又面臨另一波的衝繫。 台灣的農業要如何才能在國際化、自由化的洪流中維持永續發展?建立市場導向的優質農業產銷體系是必要的競爭策略,荷蘭農業的成功發展經驗是我們最好的借鏡。

  45.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