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likes | 296 Views
第四十二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喹诺酮类药物. 一、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一)简史. 第一代:萘啶酸. 第二代:吡哌酸,抗菌谱比第一代广,对绿脓杆菌亦有效,. 第三代:含氟喹诺酮类,目前已引入临床 的有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 二)氟喹诺酮类药物与以往品种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 、抗菌谱广,对 G + 、 G - 菌均有效. 2 、抗菌谱活性强,属杀菌剂. 3 、向细胞内趋化作用,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分枝杆菌、沙门菌属(特别是伤寒杆菌)的作用好. 4 、 PO. 吸收好,生物利作用度高,半衰期长,蛋白结合率低,服药次数少,使用方便.
E N D
第四十二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喹诺酮类药物 一、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一)简史 第一代:萘啶酸 第二代:吡哌酸,抗菌谱比第一代广,对绿脓杆菌亦有效, 第三代:含氟喹诺酮类,目前已引入临床 的有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二)氟喹诺酮类药物与以往品种比较,具有以下特点:(二)氟喹诺酮类药物与以往品种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抗菌谱广,对G+、G-菌均有效 2、抗菌谱活性强,属杀菌剂 3、向细胞内趋化作用,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分枝杆菌、沙门菌属(特别是伤寒杆菌)的作用好 4、PO.吸收好,生物利作用度高,半衰期长,蛋白结合率低,服药次数少,使用方便 5、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用药性)
(三)作用机制 是通过抑制DNA螺旋酶作用,阻碍DNA的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四)抗菌作用 1、该类药所有品种对肠杆菌科细菌均有高度抗菌活性(大肠杆菌、肺炎杆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变形杆菌等) 2、对G-菌的作用强于G+菌(均以环丙沙星最强)
二、各种喹诺酮类药物特点 1、吡哌酸(PPA) 对G-菌抗菌作用较强,对G+菌和部分绿脓杆菌有一定作用,主要治疗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 2、诺氟沙星(氟哌酸) 对G+、G-(包括绿脓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优于前者,主要用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
3、氧氟沙星(氟嗪酸) 对G+、G-均有较强作用,对肺炎支原体、奈瑟菌病、厌氧菌及结核杆菌也有一定活性,胆汁中浓度高(7) 4、依诺沙星(氟啶酸) 作用与氟哌酸相似,副作用以消化道为主。 5、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 抗菌谱广,体外抗菌活性为目前所用喹诺酮类药中最强,对耐药绿脓杆菌、MRSA、产青霉素酶淋球菌、产酶流感杆菌等均有良效。
三、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2、变态反应 3、神经系统反应 4、关节病变,可引起负重关节损害
R2 HN SO2NHR1 第二节磺胺类药 一、构效关系 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
二、分类 (一)全身感染用药(肠道易吸收的药物) 1、短效类(<10小时):SM2、SIZ 2、中效类(10-24小时):SMZ、SD 3、长效类(>24小时):SMM、SMD´ (二)肠道感染用菌(肠难吸收的药物) PST、SASP (三)局部感染药(外用磺胺) SA-Na、SD-Ag、SML
三、体内过程 四、抗菌作用 1、抑菌剂 2、抗菌谱:较广,对多数G+和G-均有抑制作用, 五、作用机制
TMP、乙胺嘧啶作用点 二氢蝶啶 + PABA 四氢叶酸 二氢叶酸 二氢叶酸合成酶 二氢叶酸还原酶 活化型四氢叶酸 磺胺药作用点 叶酸 前体物 核酸蛋白质 人及动物 对磺胺药敏感的微生物 是通过干扰细菌叶酸的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六、抗药性(耐药性) 不但可以产生,而且各磺胺药之间又可产生交叉抗药性。
七、应用 1、流脑 首选SD 2、泌尿道感染 SIZ、SMZ 3、呼吸道感染 SD或SMZ+TMP 4、肠道感染 SM或PST、SMZ+TMP 5、局部感染 SA-Na、SD-Ag、SML 6、防治疟疾 SMPZ或SDM´+TMP
八、不良反应 1、肾损害 预防措施: (1)用等量的NaHCO3 (2)多饮水 2、过敏反应 3、血液系统反应
第三节其他合成抗菌药 一、甲氧苄啶(TMP) 特点:1、抗菌谱与磺胺相似而作用略强 2、作用原理: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3、单用时易产生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