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53 Views
正在頻臨絕種的動物. 姓名 : 林穎婷 班別 : 五信 班號 : 2○. 目錄. P.1 目錄 P.10 介紹大象 P.2 引言 P.11 介紹大葉桃花心木 P.3 介紹櫻花鉤吻鮭 P.12 介紹歐洲鰻魚 P.4 介紹台灣石虎 P.13 介紹中華白海豚 P.5 介紹 鼠鯊 P.14 介紹長尾獼猴 P.7 介紹棘角鯊 P.15 鳴謝
E N D
正在頻臨絕種的動物 姓名:林穎婷 班別:五信 班號:2○
目錄 P.1 目錄 P.10 介紹大象 P.2 引言 P.11 介紹大葉桃花心木 P.3 介紹櫻花鉤吻鮭 P.12 介紹歐洲鰻魚 P.4 介紹台灣石虎 P.13 介紹中華白海豚 P.5 介紹鼠鯊 P.14 介紹長尾獼猴 P.7 介紹棘角鯊 P.15 鳴謝 P.8 介紹亞洲犀牛 P.16 完 P.9 介紹大猩猩
引言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身處在一個安逸的環境,但是大家又知不知道,有一些動物或植物都巳經絕種了,我們一直都沒有愛護它們,所以我籍着這個題目,希望人類能好好認識和愛護它們。
櫻花鉤吻鮭 鮭魚是溫帶魚類,必須生長在水溫攝氏16度以下的溪流中。而處於亞熱帶的台灣溪流,只有在1500公尺以上的河川上游,才可能找到16度的平均溫,因此,理論上台灣應該不會有鮭魚才對。櫻花鉤吻鮭原來與一般生長在溫帶的鮭魚一樣,有迴游性,會從大海朔河而上回到牠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雌魚產卵後不久就會死亡,雄魚則順河而下回到大海。魚卵在河流上游孵化後,稍長會再往下游出海,成熟後又回老家交配、產卵,如此循環不已。大島正滿先生推論,冰河時期,台灣溪流裡的鮭魚,也是這樣來回朔河、生生不息。在大約1萬5千年前,冰河期接近尾聲,由於地殼的劇烈升降,台灣地形隆起,氣溫升高。平緩的河川變為陡峭、短急,櫻花鉤吻鮭無法生存。唯獨大甲溪上游相對上平坦的地形,保存了櫻花鉤吻鮭的生活環境。但是該溪的中、下游水溫又過高,中游在今天的谷關到德基水庫中間又形成一個小斷層,阻止了櫻花鉤吻鮭迴游大海的機會,於是櫻花鉤吻鮭遂成為「陸封性鮭魚」。因為櫻花鉤吻鮭是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的,所以也被稱為是一種「冰河孑遺生物」。 在分類學上,現存於七家灣溪之櫻花鉤吻鮭被分類為俗名「櫻鮭」的Oncorhynchus masu。Oncorhynchus masu家族主要分佈在環日本海地區,包括日本全島、庫頁島、斯堪地半島南部、東西伯利亞與韓國東部的溪流中與沿海。台灣則是唯一分佈該種魚類的亞熱帶地區。
台灣石虎 石虎便是老一輩台灣人所習稱的山貓,為僅次於雲豹,台灣最美麗、最威風的貓科動物,夜行性,在覓食時十分沈靜從容,以守株待兔的戰略,守候在野鼠必經的路線,獵物經過時再出其不意躍出捕捉,主要是靠兩隻粗壯有力的前肢。 石虎分布在海拔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之間的闊葉林,以嚙齒類為主食。發怒時張囗露出犬牙,發出「那呵!那呵!」的威嚇聲,身上瑰麗華美的斑紋,常常是排灣、魯凱族頭目稀有而崇高的裝飾。 清同治十年,由陳壽祺重纂的《福建通志》,介紹台灣土產的石虎說:「山坑中有,形如貓,皮正色,性不咬人,皮可為褥。」,本稱豹貓的石虎,身體呈黃色或紅色,遍佈較深色的斑紋,外貌近似豹紋,因而被稱為豹貓,清人不識,才認為皮有五色。 屬於貓科的石虎,性格溫馴,甚至還有一點害羞,最常在夜晚的林間活動。
鼠鯊 鼠鯊分佈自北美洲東北部海岸(由新澤西州至格陵蘭)及非洲西北部海岸、摩洛哥或西撒哈拉及地中海,至冰島對出的海洋、挪威的北岸及俄羅斯的西北海岸。在南半球,鼠鯊亦環球分佈在緯度30°S-60°S的海域。 鼠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易危。加拿大亦將鼠鯊列為瀕危動物。近年在英國海域的過份捕殺亦殺死了大批的鼠鯊。鼠鯊主要是遠洋的鯊魚,但亦可以在海岸找到。牠們一般生活在水溫5-10℃的冷水中,但亦有在低至1℃或高至23℃的地方生活。牠們出沒於海面至水深多於700米的地方。鼠鯊最特別的地方是在背鰭上有一白汶。這使牠們與太平洋鼠鯊及大白鯊有所分別。尾鰭上有兩個龍骨,與太平洋鼠鯊相似。 鼠鯊的堅實及沉重的鯊魚,背部呈深藍色,腹部呈白色,鼻端呈錐形。鼠鯊可以生長至3.7米長,重160-250公斤。鼠鯊是最快速的鯊魚之一。牠們可以完全躍出水面。鼠鯊是機會主義者,主要以硬骨魚為食,如鯖魚、鯡魚、帆蜥魚及刀魚。
棘角鯊 白斑角鯊(學名:Squalus acanthias),又名棘角鯊或薩氏角鯊,是一種很著名的角鯊屬成員。牠們的特徵是在兩個背鰭上都有鰭棘,且沒有臀鰭。牠們分佈世界上大部份的淺水及海面海域,尤其是在溫帶的水域。 形態及行為 白斑角鯊背鰭有鰭棘,沒有臀鰭,背部有白點。尾鰭有不同稱的突,形成了歪形尾。雄性約於11歲時達至性成熟,長0.8-1米。雌性約於18-21歲性成熟及較雄性稍大,達1-1.24米。牠們的身體呈灰褐色及反蔭蔽。雄性的一對腹鰭變成了輸送精子的器官,稱為「鰭腳」,於交配時將鰭腳伸入雌性的陰溝中。 白斑角鯊的鰭棘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當被捕捉曷,牠會屈曲身體,以棘來割傷捕獵者。棘的底部會分泌輕微的毒素。 白斑角鯊的群族達數百至數千條。群族一般會由差不多體型及性別所組成。牠們以硬骨魚、細少的鯊魚及多種無脊椎動物為食物。牠們亦是其他大型魚類、其他鯊魚及水中的哺乳動物的獵物。 白斑角鯊是卵胎生的。卵子在母體內受精。雄性會將鰭腳伸入雌性的輸卵管,並沿鰭腳上部份的溝排出精子。在受精後,卵子會由一層薄膜所包圍,一般會包裹幾顆卵子。牠們會在冬季交配,妊娠期長達22-24個月,是脊椎動物中最長的。每胎平均約有6-7條幼鯊,最多及最少分別可達11條及2條。 用途 白斑角鯊在歐洲、美國、加拿大、紐西蘭及智利都會用作食物。魚肉主要銷往英格蘭、法國、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的國家及德國。鰭及尾巴則會作為價值較次等的魚翅。牠們會被作為肥料、肝油及飼料,加上牠們的體型,很適合作為實驗教學的材料。
亞洲犀牛 現存犀牛嘅特徵係蹄有3隻短趾﹐趾尖有寬而鈍嘅趾甲。除咗耳尖同耳邊外﹐犀牛其他地方幾乎無毛。犀牛多數呈或﹐其中白犀牛嘅顏色比較淡。犀牛好差﹐但同非常靈敏。 犀牛多數生存喺開闊嘅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濕地﹐其中蘇門答臘犀牛現時只可以喺森林深處搵到。犀牛用尿同屎堆區分領域範圍。 犀牛鍾意獨居﹐個體之間好少接觸﹐只有白犀牛以大約10隻嘅數目群居。多數時候都會避開人類﹐但喺交配季節時期嘅犀牛公﹐或帶住犀牛仔嘅犀牛乸﹐受少少刺激就會攻擊任何目標﹐包括人類。其中係犀牛中脾氣最差嘅,會主動攻擊任何陌生嘅氣味或聲音﹐黑犀牛跑嘅速度好快﹐即使喺荊棘中亦可以以每個鐘頭45公里速度衝過嚟﹐喺無擊中目標果陣﹐轉身速度亦都好快。 亞洲嘅犀牛有單角嘅、同兩隻角、全身生滿毛,最原始嘅。而印度犀牛係犀牛類中體型最大嘅品種。爪哇犀牛仲要比印度犀牛細隻。因為犀牛角被人認為珍貴嘅中藥材,所以一直被大量濫殺,數量正日漸減少,其中屬於祖先型嘅蘇門答臘犀牛,幾乎已完全見唔到蹤影了。 非洲有白犀牛同兩種,佢哋都係兩隻角,白犀牛身型比黑犀牛大一倍,白犀牛係現時犀牛中最進化嘅一種,喺草原上由3至4隻組成家庭族群,以草為主食,據講犀牛仔喺食草之前嘅一段時間,會先食父母啲屎適應吓。黑犀牛鍾意住喺叢中,單獨生活,以小樹同樹葉為生。由於白犀牛鍾意吃草,所以佢哋嘅嘴外形同馬一樣已變得好扁平。
大猩猩 大猩猩的地盤性不是非常明顯。許多群在同一地區尋找食物,不過一般它們避免直接接觸。由於大猩猩的主要食物是葉子,因此它們尋找食物的途徑相當短。原因是第一當地葉子非常多,第二葉子的營養量比較低,因此牠們不得不經常休息。 大猩猩有不同的叫聲。它們使用這些不同的叫聲來確定自己群內的成員和其它的群的位置,以及來作為威脅的聲音。著名的有敲擊胸脯。不光年長的雄獸敲擊胸部,所有的大猩猩都會敲擊胸部。估計這個行為被用來表示自己的位置或者用來歡迎對方。
大象 • 小象向上捲起還很短的鼻子,用舌頭和上顎啣著母親前腳基部的乳房吸奶即使小象的嘴搆不到乳房,牠也不會用鼻子吸奶,而是踞起後腳好讓嘴靠近乳房。縱使只要母親橫躺或稍微降低姿勢就好了,但母象似乎全然不那麼做。小象寶寶正因為身體龐大,吸奶量相當驚人。根據動物園的觀察,發現牠們出生後一個星期左右,每天要吸奶兩百次以上。雖然說一次的餵奶時間是數十秒,但若重複餵奶兩百多次,母象大概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小象不管母親方不方便,隨時要奶吃。想必母親也有狠下心來的時候,但是牠卻從不生氣地應允實實的要求。就像即使在進食當兒,牠也會移身到到立足點較好的地方餵奶給寶寶吃
大葉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這一類的植物原產於中美洲地區,材質堅硬,帶有紅色且紋理美麗,故中文稱為桃花心木。用來做傢俱及壁板品質高雅,材質堅硬不易彎曲變形耐磨損,很容易加工製造,且成品帶有華麗的紅褐色或金褐色,是一種非常好的木材。西元1901年日人田代安定氏由日本引入台灣,其後亦多次由其其他地區引種。由於生長快速,台灣林業界廣為推廣栽種,在這種機緣下我們才能在校園中看到他高大的身影。
歐洲鰻魚 幼、成鰻棲息河川、河口、潟湖,喜鑽洞潛居,以蝦、蟹、貝、海蟲維生的肉食者。每年秋季成熟的鰻魚,其眼徑變大,內臟萎縮,生殖腺肥大,體色由黃褐變銀灰色,將開始作長途的產卵洄遊作準備,經常選擇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由河川降海在到大西洋的馬尾藻海產卵,其受精卵會在春季和夏初被發現,幼體時期(柳葉鰻 Leptocephalus)則利用三年時間向歐洲遷移。有如玻璃鰻(glass eels),歐洲鰻鱺可以到達歐洲沿岸及進入河口。進入淡水前歐洲鰻鱺變成 鰻線(elvers)。她們把大半生花在淡水中。雖然近期與歐洲鰻鱺有關的日本鰻鱺(Japanese eel,Anguilla japonica)研究顯示部分物種族群從未遷移至淡水中生活,而生活在海洋或入海的棲息處。歐洲鰻鱺進入淡水後色素產生變化,其腹部會變成黃色。有假設認為黃色有 助成為保護色,可以令獵食者較難注意。其黏滑外層認為可以抵抗鹽度改變。
中華白海豚 佢哋背脊有個脂肪瘤,睇上去好似咁,所以又叫印度洋駝背豚。但係亞種 Sousa chinensis plumbea 個脂肪瘤就唔明顯。 大細就比較細,平均 2.2 米 至 2.5 米,重 150 至 230 kg。啱啱出世嘅時候,佢哋嘅皮膚係深,大大下就會變淺。到咗青少年期,就會變咗有灰色斑點,睇上去好似發咗毛咁,所以又有人叫佢哋發毛海豚。成年嗰陣,皮膚就會冇任何色素,血管都可以睇倒,變成好多人都鍾意嘅。
長尾獼猴 長尾獮猴係一種適應能力好強嘅馬騮,可以喺森林、草原甚至濕地生活。日頭出沒,屬於群居動物,外國嘅群體數量可以多到100隻。一般以最長嘅為亞頭。喺亞洲部分地方因為成日走去人哋啲農田偷地,被視為害獸。長尾獼猴嘅學名係Macaca fascicularis。Macaca嚟自 macaco,呢個字係由makaku衍生出嚟。a (語言)字(kaku means '馬騮' in Fiot). Fascicularis係拉丁文'a small band'。響1821年為呢種馬騮改學名。 響印尼,M. fascicularis同其他品種亦被稱為kera,可能係因為當佢哋遇到危險時會發出"krra! krra!"嘅叫聲。
鳴謝 葉子悅同學 曾老師
完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