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本章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批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上的主要缺陷。

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本章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批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上的主要缺陷。. 一、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 二、恩格斯论旧唯物主义. 三、恩格斯对施达克的批评. 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哲学史依据.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3. 关于不可知论问题的讨论. 4. 推动哲学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首先分析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历史根据问题 恩格斯通过分析不同时代哲学中心问题中所包含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说明为什么应当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Download Presentation

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本章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批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上的主要缺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评价问题 本章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批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上的主要缺陷。 一、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 二、恩格斯论旧唯物主义 三、恩格斯对施达克的批评

  2. 恩格斯论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哲学史依据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3.关于不可知论问题的讨论 4.推动哲学发展的动力

  3. 恩格斯首先分析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历史根据问题恩格斯首先分析了提出这个问题的历史根据问题 恩格斯通过分析不同时代哲学中心问题中所包含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说明为什么应当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远古时代这个问题表现为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讲? ——古代世界这个问题表现为世界本原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中世纪这个问题表现为神灵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近代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个问题以其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实质 ——结论

  4. 远古时代这个问题表现为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远古时代这个问题表现为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灵魂不朽问题的产生 灵魂不朽问题的实质

  5. 灵魂不朽问题的产生: 人是人自身活动的产物(劳动与劳动的主体); 人成为人的主要标志(意识和自我意识问题——精神的自主性、自足性); 人与自然在意识中的对立(对立表明人开始重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区别问题); 图腾崇拜与神(人的意识特性使人试图战胜自然以求得生存;人在自然中的弱势地位使其试图寻求外在的保护,或者说为部落树立一个强大的外在保护者是弱势者能够生存的精神依据); 生存使人进一步追问诸如梦是什么、有知识的人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人为什么会有关于过去的知识等等问题; 对过去与未来的追问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

  6. 灵魂不朽问题的实质 : 远古时代的人将灵魂看作是可以与肉体相分离的实在,将神看作是隐藏在自然背后的独立实在,这就将人的精神与其现实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分割开来。因此,灵魂不死问题实质上映射了人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思考。

  7. 古代世界这个问题表现为世界本原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古代世界这个问题表现为世界本原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本原探讨的思想进路: 本原概念的产生(神话思维与追本溯源的本原式思考方式、神谱的思维价值取向与本原概念); 始基概念与自然哲学家的解释;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的自在性与概念表征什么、理念与外部世界的对立); 亚里斯多德的本体论(寻找事物存在的理由和理由、一般的存在方式、思想与思想之物的关系) 本原问题思考的实质: 直观的、形象的方式明显的表现着思维(意识)这一方面。但本原何以能够表征思维?本原表征着世界存在的理由或根据,这种一般意义的存在只能在人的思维中对人显现出来,也就是人只能以概念即思维的方式把握它的存在。因此,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体现了人的思维这个方面。而万物则表现了世界自身的存在。

  8. 中世纪这个问题表现为神灵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中世纪这个问题表现为神灵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中世纪哲学讨论的思想进路: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及其对认识论的价值(关于一般与个别问题讨论延续了古代哲学的争论;唯实论对概念实在性的讨论为知识客观性的论证提供了一种演绎模式); 神的内涵与创世说(神是无形物,是一种非人的精神性的存在;创世说将人及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看作是精神的对立物); 精神与物质的对立(司各脱问,如果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会给物质以思维的能力吗?中世纪的泛神论者,如阿维森纳、阿威罗伊,英国的唯名论者以独特的方式对精神创世说提出了挑战) 神灵与世界关系讨论的实质: 特殊形式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讨论(尽管神是超越人和世界的最高存在,但他赋予人的独特性是我们可以将神性与人的精神性看作是同样的问题。这样,神与世界的关系就可以转换为人的精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人作为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人的地位,自然使人的精神相对于世界的优越性问题凸现出来。这样,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也就转换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9. 近代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个问题以其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近代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个问题以其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 近代哲学讨论的思想进路: 一般与个别关系问题的争论,以及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使思维与存在问题凸现出来(笛卡尔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人面对实存事物何以能够获得关于实存事物的存在根据的观念;经验优先还是概念优先争论的意义;物对意识的逻辑优先性问题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10.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实质: 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争论实质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从属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前者的语境在伦理问题上会使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家面临解释的困境;后者的语境会化解这种解读困境);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思想的内容和内容之所指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一个影像问题;它可以引申为人的思维与人的存在问题; 忽视论域的这个区别,使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意义长期被人们误解了。

  11. 恩格斯认为,从哲学史的角度讲,尽管不同时代人们关注的哲学问题有很大的差别,对哲学问题解读的角度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关注人的思维(精神、灵魂、意识、思想、意志、欲望等)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是蕴含在其中的普遍性问题。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思想和世界关系的看法。也可以说,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同时表现出人们对精神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因此,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贯穿哲学历史进程的一个核心问题。恩格斯认为,从哲学史的角度讲,尽管不同时代人们关注的哲学问题有很大的差别,对哲学问题解读的角度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关注人的思维(精神、灵魂、意识、思想、意志、欲望等)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是蕴含在其中的普遍性问题。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思想和世界关系的看法。也可以说,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同时表现出人们对精神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因此,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贯穿哲学历史进程的一个核心问题。 结论:

  1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哲学的党派性 ——哲学基本问题内涵的再探讨

  13. 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 第一,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 第三,哲学的党派性是指哲学家的基本哲学立场问题,而不是指其在社会问题上所持的立场问题。 按照列宁的解释,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14. 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其一,本原问题包含着先后顺序问题。但这种先后,是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而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时间问题是事实问题,因而是科学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讲,时间在先未必在逻辑上在先。 其二,这个问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谁为基石或逻辑出发点来解决认识论的其他问题,特别是知识客观性问题。 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人存在的社会性、历史性、物质性(生产方式)、实践性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而作为人的生理性的物质性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问题。 其四,对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尺度。这是一个哲学认识论的判断,而不是传统哲学的发生学意义的本体论意义的判断,更不是科学意义的判断。

  15.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 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其一,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世界的问题。但这种反映不是直观意义上讲的,机械论的直观的、镜像式认识论模式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模式。 其二,正确性的程度有多大。也就是说,承认不承认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进展过程。 其三,因而,真理问题也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承认真理是对事物真实面目的表达,二是这种表达是一次完成的,还是一个过程。 其四,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表现出辩证思维与机械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对立。争论的焦点是:人能否获取真理;真理的获得是一个过程,还是直接性的;真理是永恒的,还是历史性的;我们为什么需要真理(真理对人生的价值)。

  16. 哲学基本问题内涵的再探讨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理论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的基本原则是

  17. 理论背景 人与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思考哲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样,人的思维(意识、思想、情感、欲望、理智、意志、反省等精神状态)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必定成为哲学探索的基本问题。对科学意义的理解、对认知的客观有效性的确定,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确认,都要求对思维和与存在的关系做出合理性的解释。这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争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的基本原则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意识是物质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大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直观表象的角度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内容讲,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本质、实质的概括、抽象、解释或说明;从意识的社会基础讲,意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践的物质性是人类解释精神客观性的最根本的基石。

  19. 物质第一性不是指大脑分泌思想,也不是指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镜像式的映射和描述,是指意识内容和内容之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指对认识本性的理解应当立足于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依存)关系这个原则之上,是指以实践为基石解读人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物质第一性不是指大脑分泌思想,也不是指意识是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镜像式的映射和描述,是指意识内容和内容之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指对认识本性的理解应当立足于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依存)关系这个原则之上,是指以实践为基石解读人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意义和价值。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原则表达的是一种逻辑关系,即理论论证的关系,而不是时间关系。因为,时间关系表达的是事实关系,而这属于科学研究的领域。

  20. 思维过程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历史的具体的思维主体的形成、认识客体的建立、思维活动的展开、思维成果的产生、思维对存在把握的程度与深度,这一切要素都依赖于思维个体的经历、经验知识,依赖于人类已有的科学理论的丰富程度和完善程度,依赖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水平,依赖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思维过程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历史的具体的思维主体的形成、认识客体的建立、思维活动的展开、思维成果的产生、思维对存在把握的程度与深度,这一切要素都依赖于思维个体的经历、经验知识,依赖于人类已有的科学理论的丰富程度和完善程度,依赖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水平,依赖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

  2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是存在(物质)与思维(精神)何者第一性。其要义是:是否将意识之外的存在自身作为认识论研究的首要条件;是否承认应当按照事物自身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否坚持用思维主体的实践性分析认识的本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是存在(物质)与思维(精神)何者第一性。其要义是:是否将意识之外的存在自身作为认识论研究的首要条件;是否承认应当按照事物自身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否坚持用思维主体的实践性分析认识的本性。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社会性、历史性范畴。不仅对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的解说依赖于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活动,而且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理解仍然依赖于人的历史性、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对思维的本性的理解只有在人类历史性存在中得以实现。这不仅决定了认识的历史性特征,而且决定了合理性、真理性问题解读的历史性特征,决定了哲学研究的历史性特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