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

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 内容提要.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二、标准的分级、约束力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六、提供技术支撑的切入点 七、标准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专家队伍涉及的技术支撑方面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审查、督查、调查等等。 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依据、标准。

caleb-bau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

  2. 内容提要 •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 二、标准的分级、约束力 •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 六、提供技术支撑的切入点 • 七、标准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 专家队伍涉及的技术支撑方面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审查、督查、调查等等。 • 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依据、标准。 • 标准: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是尺码。

  4.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 (一)基础性标准 •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187-201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 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 GB 4387-2008《工业企业厂内铁路、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 GB 50493-2009《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5.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 (一)基础性标准 •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 GB 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 GBZ 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 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 GB 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 AQ 2005-2005《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 • GB 6722-2003《爆破安全规程》 • AQ 2013-200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技术规范》

  6.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 (一)基础性标准 • AQ 2006-2005《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 • ZBJ 1-90《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 • SL 274-2001《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 GB 50161-2009《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 GB 11352-2012《烟花爆竹作业安全技术规程》 • GB 10631-2013《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

  7.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 (一)基础性标准 • GB 6222-2005《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 GB 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 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 GB 50489-2009《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 • HG 20571-1995《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 GB 16912-2008《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 GB 15603-199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

  8.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 (二)管理类标准 • 1、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 2、AQ 8002-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 • 3、AQ 8003-2007《安全验收评价导则》; • 4、AQ/T 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9. 一、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 • (二)管理类标准 • 1、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 2、AQ 3035-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 • 3、AQ 3036-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 • 4、AQ/T 1093-201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

  10. 二、标准的分级、约束力 (一)标准的分级 1、国家标准(强制的,推荐的)GB、GB/T 2、行业标准(强制的,推荐的)AQ、AQ/T 3、地方标准(强制的,推荐的)HN、DB41 4、企业标准(强制的) (二)标准的约束力 规格高低:国标 > 行标 > 地标 > 企标 约束范围:国境内、行业内、地方境内、企业内 严格程度:企标 > 地标 > 行标 > 国标 (三)标准的地位 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11.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一) 生产、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根据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质性质及其数量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储存的火灾危险性,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可燃物数量等因素,也对应地分为甲、乙、丙、丁、戊5类。 •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2008)中,对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按爆炸下限),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按闪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有进一步的分类。 • 根据火灾危险性的不同,可从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容许层数、安全疏散、消防灭火设施等方面提出防止和限制火灾爆炸的要求和措施。

  12.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二)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分区) • 不同材料,耐火性不同。 • 由不同材料建造的建筑物,其耐火性也就不同。 •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将建筑物分为一、二、三、四4个耐火等级。对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如承重墙、梁、柱、楼板等的耐火性能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建筑设计时对那些火灾危险性特别高的,使用大量可燃物质和贵重器材设备的建筑,在容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材料施工。在确定耐火等级时,各构件的耐火极限应全部达到要求。

  13.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二)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分区)(续) • 搞清涉及的危险物质特性,确定火险类别。 • 搞清危险物质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工艺条件。 • 根据火险类别,确定耐火等级。 • 如:甲、乙类:一、二级;不能三级; • 根据耐火等级,确定层数、防火分区。 • 防火分区之间必须采用防火墙分隔。

  14.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三) 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 搞清危险物质,关注工艺条件,确定火险类别。 • 根据火险类别,确定耐火等级。 • 根据耐火等级,确定防火间距。查GB50016-2006。 • 如:甲、甲类:12m。 • 甲、乙类:12m。 • 乙、乙类:10m。 • 甲、丙二级:12m。甲、丙三级:14m。 • 甲、乙类与民用建筑(不论几级):25m。 • 甲、乙类与室外变、配电站变压器(不论油量):25m。从变压器外壁算起。

  15.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三) 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 防火间距要求还有很多,如: • 房与房,房与路,房与库,房与罐,房与设备,房与墙,房与电力线; • 库与房,库与路,库与库,库与墙,库与电力线; • 罐与罐、罐与房、罐与路、罐与装卸鹤管。 • 防火间距要求很多。 • 总体上,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要求大。 • 另与用途、容量等有关。

  16.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四) 不同环境特征的识别 • 检查电气安全时,应注意电气装置所处的环境的特征。环境不同,危险因素不同,安全要求也不同。 • 1)潮湿环境 • 2)腐蚀环境 • 3)高温环境 • 4)多尘环境 • 5)爆炸性气体、粉尘环境及火灾环境

  17.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五) 腐蚀性环境中电气装置的安全 • 1)危险物质 • 气体: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硫化氢、氟化物、氨气; • 雾:酸(硫酸、盐酸、硝酸)雾、碱(氢氧化钠)雾; • 液体:硫酸、盐酸、硝酸;氢氧化钠;食盐水,氨水; • 粉尘:沙、尘; • 土壤:pH值。 • 2)腐蚀性物质释放严酷度分3级:1、2、3级 • 腐蚀环境分类:0类(轻腐蚀环境),1类(中等腐蚀环境),2类(强腐蚀环境) • 3)腐蚀环境中电气设备的选用:按HG/T 20666规定。 • 4)措施:防腐间距、表面涂覆、密封等。

  18.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六) 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装置的防火、防爆 • 1)危险环境的划分 • (爆炸性气体环境,0、1、2区;爆炸性粉尘环境,10、11区;火灾危险环境,21、22、23区)。 • 2)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设备的选用:按GB50058规定。 • 检查是否有非防爆型设备,是否有普通插销座,是否有移动式设备,移动式设备是否防爆。非防爆型设备应保持正压。监测、控制仪表是否符合要求。

  19.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六)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电气装置的防火、防爆(续) • 3)防爆电气线路 • 在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线路安装位置、敷设方式、导体材质、连接方法等的选择均应根据环境的危险等级进行。 • 当爆炸危险气体或蒸气比空气重时,电气线路应在高处敷设,电缆则直接埋地敷设或电缆沟充砂敷设;当爆炸危险气体或蒸气比空气轻时,电气线路宜敷设在低处,电缆则采取电缆沟敷设。  • 检查:是否有明敷电气线路,钢管连接是否规范,孔洞是否用非燃性材料严密堵塞。管口与电缆之间,是否用密封胶泥进行密封。电气线路是否避开可燃物。电气线路是否避开可能受到机械损伤、振动、污染、腐蚀及受热的地方;架空线路是否跨越爆炸危险环境;架空线路与爆炸危险环境间距是否符合要求。

  20.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七) 周边环境。 • 周边环境方面的因素有: • ①架空型危险(电力线)。 • ②重大危险设施(厂、矿、企业)。 • ③毗邻结构危险。 • ④地下管线危险(水、气、油管,电缆) • 厂址选择、功能分区、总平面布置、运输线路、管线综合布置、安全距离、竖向布置; 等等。

  21. 三、标准在安全检查中的应用 • (八) 安全色、安全标志、安全警语、氛围; • 安全色:应结合《安全色》标准,制定本厂的安全色规定。 • 为了避免各种钢瓶在使用时发生混淆,储存各种常用气体的气瓶应该用不同规定的颜色来标志,一般:氧气:蓝色;氨:黄色;蒸汽:红色;氯气:绿色;氮气:黑色;二氧化碳:灰色。 • 重点检查是否混用。 • 安全标志:GB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中:禁止(红,40种)、警告(黄黑39种:注意安全、当心火灾、当心中毒)、指令(兰16种:戴安全帽、眼镜、手套、服装)、提示(绿8种:紧急出口、应急电话)标志。应整洁、明亮,不变色、褪色。规格符合要求。 • 设备标识、介质流向。

  22.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一)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 国务院令第493号第二十五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 注意:报告除包括上述内容之外,还要有抢险施救及事故是否存在迟、漏、谎、瞒报等情况。 • (60天内提交,延长不得超过60天)。(第二十九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 (查清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核实伤亡人员和经济损失;认定事故性质;确定事故责任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理意见;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完成事故调查报告。) • 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标准的应用。

  23.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二)事故类型 • 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车辆伤害、火灾、中毒和窒息、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其他(凡不属于前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86。共20类。 • 正在修订。

  24.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三)事故等级 • 1 事故等级(规定之一:《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本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 • 1.1 一般事故 • 1.2 较大事故 • 1.3 重大事故 • 1.4 特别重大事故

  25.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三)事故等级 • 2 事故等级——标准之二:工伤(GB6441-86中)。 • 2.1 轻伤事故 • 只有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的事故。 • 2.2 重伤事故 • 有重伤(指相当于规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但无人员死亡的事故。 • 2.3 死亡事故(注:与条例抵触,已不适用,应按条例)

  26.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四)事故调查的具体规定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 • 事故的现场处理;物证搜集;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证人材料搜集;被调查者材料及证人的口述材料;现场摄影;事故图绘制。 • 该标准需要修改、补充、完善。 •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本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27.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五)事故调查组的设置及分工 • 技术组:直接原因; • 管理组:间接原因; • 综合组:协调、沟通; • 检察院:主要对涉及公职人员的失职渎职问题进行调查。

  28.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六) 事故原因的分析 •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 。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是对企业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含急性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的依据。调查分析的目的是:掌握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 6.1 直接原因 •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按GB6441-86进行分析。 • 6.2 间接原因 • 设备状况、劳动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建设、安全操作等不合理。 • 6.3 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 • 整理和阅读调查资料。 • 分析伤害方式。包括:伤害部位、伤害性质、起因物、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七项内容。 • 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 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29.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七) 责任分析中的注意点 • 7.1 区分事故的性质 • 自然事故 • 技术事故 • 责任事故 • 7.2 确定事故的责任者 • 直接责任者 • 主要责任者 • 领导责任者(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

  30.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七) 责任分析中的注意点 • 7.3 事故责任分析的步骤 • 1、追究最初造成不安全状态的责任; • 2、追究属于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不追究属于未知领域的责任; • 3、根据事故后果和责任者应负的责任以及配合调查、认识态度 (事故信息报告、抢救和防治事故扩大的态度、对事故调查的态度、配合及实际表现)等因素提出处理意见。 • 4、事故责任分析是事故调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重点。责任分析应建立在一个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即:事故是一个意外事件,是一种过失行为,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知及从业者素质等因素从直接的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展开。

  31.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八) 责任人 • ①直接责任者 • 指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 • ②主要责任者 • 指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员。主要在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造成事故的;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操作规程,造成伤亡事故的;违反劳动纪律、擅自开动机械设备或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备,造成事故的情况下。 • ③领导责任者 • 指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

  32.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九) 构成领导责任的情形 • 1. 由于安全生产规章、责任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造成伤亡事故的; • 2. 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职工未经考试合格上岗操作造成伤亡事故的; • 3. 机械设备超过检修期限或超负荷运行,或因设备有缺陷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 4. 作业环境不安全,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 5. 基本建设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中,尘毒治理和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造成伤亡事故的。 • 注意:(一)所谓领导,泛指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各负其责;(二)对领导责任,又根据领导与事故的关系紧密程度,分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33. 四、标准在事故调查中的应用 ●(十) 事故责任追究的特点 • 1、企业层面(主体责任) • 追究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违章违规从业人员责任,追究企业相关管理者违章指挥责任,追究制度及培训等工作不落实、不到位的责任。 • 2、政府层面(监管责任) • 主要是有关地方和相关行业领导上的责任及安全监管上的责任等等。对领导责任,又根据领导与事故的关系紧密程度,分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 3、注意 • 现代法律上,一般的责任追究没有连带责任,但是,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有连带责任。

  34.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一)安全许可涉及的几个阶段 • 设立;设计;试运行方案审查;验收;延期换证。 ●(二)几个常见标准 • 1、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适用于所有评价类型。 • 2、AQ 8002-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仅适用于预评价。 • 3、AQ 8003-2007《安全验收评价导则》;仅适用于验收评价。 • 4、《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导则》适用于危化品项目的预评价、验收评价。 • 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评价导则》适用于现状评价。

  35.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三)预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中: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业园区规划阶段或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实施之前,根据相关的基础资料,辨识与分析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生产经营活动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的活动。

  36.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三)预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1.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产业政策与布局; • 2.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当地政府区域规划; • 3.建设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等相关标准; • 4.建设项目周边重要场所、区域及居民分布情况,建设项目的设施分布和连续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及其相互影响情况,安全防范措施是否科学、可行; • 5.当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和安全措施是否科学、可行; • 6.主要技术、工艺是否成熟可靠; • 7.依托原有生产、储存条件的,其依托条件是否安全可靠。

  37.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三)预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1、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对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民生活的影响。 • 2、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民生活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的影响。 • 3、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的影响。

  38.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四)验收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中: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通过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或工业园区内的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到位情况,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情况,检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情况,审查确定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建设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从整体上确定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的运行状况和安全管理情况,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的活动。

  39.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四)验收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安全设施的施工、检验、检测和调试情况 • 1 调查、分析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情况。 • 2 调查、分析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在施工前后的检验、检测情况及有效性情况。 • 3 调查、分析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试生产(使用)前的调试情况。

  40.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四)验收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安全生产条件的分析 • 1 调查、分析建设项目采用(取)的安全设施情况 • ⒈列出建设项目采用(取)的全部安全设施,并对每个安全设施说明符合或者高于国家现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的具体条款; • ⒉列出借鉴国内外同类建设项目所采取(用)的安全设施,并对每个安全设施说明依据; • ⒊列出未采取(用)设计的安全设施。 • 2 调查、分析下列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 ⒈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 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 ⒊安全技术规程和作业安全规程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 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41.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四)验收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⒌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其他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 ⒍其他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情况; • ⒎安全生产投入的情况; • ⒏安全生产的检查情况; • ⒐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已确定的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和监控情况; • ⒑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其检修、维护和法定检验、检测情况。 • 3 技术、工艺 • ⒈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的情况; • 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过程控制系统及安全联锁系统等运行情况。

  42.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四)验收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4 装置、设备和设施 • ⒈装置、设备和设施的运行情况; • ⒉装置、设备和设施的检修、维护情况; • ⒊装置、设备和设施的法定检验、检测情况。 • 5 原料、辅助材料和产品 • 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原料、辅助材料、产品、中间产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情况。 • 6 作业场所 • ⒈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设置情况; • ⒉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检修、维护情况; • ⒊作业场所的法定职业危害监测、监控情况; • ⒋建(构)筑物的建设情况。

  43.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四)验收评价的概念及其关注点 • 7 事故及应急管理 • ⒈可能发生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情况; • ⒉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的建立和人员的配备情况; • 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情况; • ⒋事故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配备情况; • ⒌事故调查处理与吸取教训的工作情况。 • 8 其它方面 • ⒈与已有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和辅助(公用)工程的衔接情况; • ⒉与周边社区、生活区的衔接情况。

  44. 五、标准在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应用 ●(五)安全许可审查中的关注点 • 1、安全评价报告 • 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文字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充分、有效;危险源辨识是否全面;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对策措施是否切实可行;结论是否准确等。 • 总体上:目的明确;依据充分;范围准确;单元划分正确;方法选取科学、合理、适用、适当;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内容全面;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分级正确;安全对策措施建议有针对性,可行;内容完整,符合通则、导则、细则的要求;评价结论客观公正,观点清晰准确,条理性强,语言精练;附图、附表、文件齐全;报告格式符合有关要求;报告文字、数据、计量单位符合有关要求。 • 2、材料 • 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完整性。 • 3、结论的描述;意见的描述;能否设置条件问题。 • 4、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符合要求的含义。

  45. 六、提供技术支撑的切入点 • 6.1 切入点: • (1)自然因素 • ①地震;②雷电;③降水(雨、洪水、雪、冰雹);④高气温与低气温;⑤风; • ⑥不良地质条件(断裂带、采空区等)。 • (2)内在的危险有害物质 • 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危化品;非危化品; • (3)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20类) • 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

  46. 六、提供技术支撑的切入点 • 6.2 几个要点: • 从内到外;从小到大; • 从简到繁;从易到难; • 熟悉企业基本情况:企业性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非煤矿山企业? • 以工艺为主线,合理拆分,逐一破解。

  47. 七、标准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有效、合理、正确使用标准,达到规范明确、使用合理、措施到位的目的。 ●(一)采用针对性的、现行的、有效的标准。 ●(二)关注正文与注解或编制说明。 ●(三)搞清楚标准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 ●(四)注重专业之间的配合。全面性。 ●(五)采取对策措施的原则: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

  48. 谢谢

More Related